湘鄂土家族民居地域文化空间浅析与保护

2020-03-11 08:52王城力翁雯霞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堂屋土家族空间

王城力 翁雯霞

摘要:近些年,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发展当地民族文化,并让民族文化延续和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目前少数民族的核心工作之一。空间是文化的载体,在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文化的存续空间不断压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极为严峻。本文对湘鄂西民族文化空间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生活需要,探究符合现代文化需要的民族文化空间。

关键词:地域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民居

1 湘鄂西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

1.1 地域概况与自然环境

湘鄂西地处武陵山区,位于湖南、湖北西部,云贵高原东侧,区域内山势绵延、沟壑纵横,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热同期,夏多冬少,并且由于海拔高差悬殊,垂直地带性较为明显,形成了高冷低暖的气候特征。

1.2 地域文化特征

1.2.1 文化的形成

湘鄂西地区是我国土家族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该地区多民族聚集且历史悠久,早至春秋时期,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宋朝逐渐演变成为土家族。当地的土家族文化受周围巴渝文化、荆楚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以土家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共生的地域文化特征。由于该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落后且长时间与外界隔离,所以湘鄂西地区基本保留下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这里的人们通过歌舞戏剧等形式,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从而形成了“万物有灵”“祖宗崇拜”“图腾信仰”等观念。

1.2.2 巫傩文化

至今,在湘鄂西地区仍能见到乡间祭祀神鬼、载歌载舞的盛况,常以“傩舞”“傩腔”作为驱鬼仪式。屈原《楚辞》中的《九歌》篇章,就有描写当时的祭神礼仪。其中,狰狞丑陋的傩面在古时候用作打鬼驱疫,后来还有祭奠祖先、祈求丰收等作用,既娱神也娱人[1]。傩面的制作过程也十分讲究,需要挑选日期敬山神,进山取材,制作者也必须是经过传承的掌墨师。

傩仪式的第一天,掌坛师邀请各种神仙来到家里清除晦气,通过各种神灵坐坛保佑接下来的仪式顺利进行,这称之为“清宅”。第二天与神灵沟通,诵经请求庇护,这称为“文教”。第三天的活动在傩仪式中最为重要,称为“冲傩”。傩师们戴上傩戏面具表演各种节目,举办各种祭祀活动。

1.2.3 摆手舞

土语中摆手舞叫“舍巴巴”或“舍巴日”,汉语称“玩摆手”,因以摆手动作为主,故现称摆手舞。巴人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每逢战事,都用歌舞鼓舞斗志或传递消息。这最早可追溯至商朝时期,到元朝的时候,这种舞蹈作为战事舞蹈鼓舞士气的功能慢慢削弱。

除了在战争中鼓舞士气,摆手舞也具有祭祀和娱乐消遣的功能。《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2]土家族先民尊敬祖先,为了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逢年过节时,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在摆手堂跳摆手舞,纪念先祖,并延续至今。

2 土家族民族文化空间的特征

湘鄂西地区地形起伏,森林密布,气候湿润,因此该区域的居民创造了将建筑底层架空的吊脚楼。吊脚楼不仅节约土地,造价较廉,还能防毒蛇、野兽,通风干燥。

土家族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依据风水理论决定吊脚楼的位置、房屋方位、大门开启方向等等。这使得建筑外部融于自然环境中,除了环境和材料限制之外,还表现了土家族居民对大自然的敬畏。

2.1 火塘

在湘鄂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具有照明、取暖、连接卧室等基本功能。火塘除了具有物质功能,也是土家族聚会、待客、议事、祭祀的场所,是重要的精神文化空间。直至现代,仍有许多居住在这里的家庭,冬天在火铺边上传授民族文化、生活知识技巧,以及表达情感、日常交流等。

火塘也是土家族祭祀文化与禁忌文化交织的场所,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空间。土家人对火的崇拜让火塘里面的火永不熄灭,这是家庭繁荣昌盛的象征,是土家族精神文化的体现。

土家人崇拜各种神灵,除了信奉祖先外,还信奉土地神、雨神、火神等诸多神灵。除了进行祭祀仪式以外,火塘间也有一定的禁忌性,一般在修建时都要预先占卜,选择吉祥的日子修建,而家庭子女成家则决定火铺的数量[3]。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大批汉族人迁入,打破了湘鄂土家族地区相对隔绝的限制。随后,该地区进行了多年的汉族文化与汉语推广活动,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火塘的功能被分割。土家族民居中开始出现堂屋、厨房灶台,传统火铺的祭祀和炊事功能不再,火塘也变成了火铺屋。灶台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信仰对象——灶神,且每年都要举办相关的仪式,而原有火铺的各种祭祀禁忌慢慢不复存在。

2.2 堂屋

改土归流后,汉文化融入土家族地区,土家住宅的布局形式发生了改变。

堂屋出现,土家族住宅的布置以堂屋为主要方位,在堂屋墙壁处设置供奉先祖、帝王和神仙的神龛。而同在这一地区的苗族居民,由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关系,中堂只供奉祖先、神仙卻不拜帝王。厨房则布置在住宅的次要方位,灶火应立在“凶方”与之相同,堂屋左右为火铺屋,后半部分作为卧室,而厢房由晚辈居住[4],堂屋后面的正房则由家中长辈居住。

2.3 吊楼子

土家族民居的吊脚楼部分也具有文化意义,称作为“吊楼子”,在转角的厢房楼上。吊出来的部分是架空的,可以避免潮湿,也可以防止蛇虫,还能存放杂物。

“吊楼子”可以不用经过堂屋直接进出,除了基本的物质用途之外,也是土苗未婚青年男女异性之间的分割线。用这种特定的建筑空间,预示和酝酿她们的爱情,使父母对自己的择偶有一个从默许到接受的过程。男女之间通过歌唱促成爱情,走向婚姻。“吊楼子”见证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载体[5]。

2.4 傩坛

傩仪式主要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傩坛空间中进行。傩戏班正式演出前,首先要把堂屋的祖先神龛移至火塘屋,然后在堂屋处进行傩仪式傩坛设置,进行场景营造,即为“扎坛”。各坛之间用竹扎纸糊相连,形成一个看上去如神仙宫殿一样的空间。而主坛前的地上摆放一张竹席,为傩仪式的主要表演场所。

整个法事表演分为三个区域:中堂正下方的区域是第一块区域,其主要仪式对象为先祖;中堂与大门之间为第二块区域,其主要为祖师进行法式;门口的院落空地是第三块区域,其主要仪式对象为神仙。三个区域空间布置装饰分别对应人间、阴间、仙境三种环境,为人、鬼、神的活动提供场所。

2.5 摆手堂

摆手堂是土家族举行群体性活动的文化空间场所,是集族人祭祀、仪典和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共空间。与该地区的祠堂相比,无论是选址布局、建筑形制和工艺,还是功能作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摆手堂又称为“神堂”或“鬼堂”。乾隆《永顺县志·风土志》卷四记载:“又一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之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盖祓除不祥也。”[6]

摆手堂的选址一般为村落附近较高的空地,且堂屋大门一定要对着远处的山尖。由于湘鄂西地区多为山区,为了保证不占用生存空间,摆手堂一般远离村落生活的中心区域。从精神角度来说,这样也能使摆手堂更加接近大自然,人们在这里能更好地与神仙沟通,增强了摆手堂的神秘感和神圣感。

摆手堂的建筑规模和布局都不复杂,一般为“一字座”形式。堂屋前面积较大的院场是跳摆手舞的地方,里面为神堂,用来供奉神灵,摆手堂的院场中间一般有树木,是院场的中心。

摆手堂活动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以及狩猎捕鱼、刀耕火种、饮食生活等各种活动。通过舞蹈,展现土家族的发展过程。一方面,通过祭祀活动祈福;另一方面,通过讲述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3 土家族地域文化空间的保护

3.1 文化传承现存问题

3.1.1 文化可识别性和凝聚力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土家族地区也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转变。对现代风格的偏好,使原本的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聚落整体样貌也发生了改变。聚落建筑整体密度提升,公共空间分布零散,空间景观效果不佳,文化辨识度和集体聚集力缺失,空间蕴含的文化也逐渐丧失。

3.1.2 城镇化发展导致文脉断裂

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使传统的空间功能被取代,大部分文化空间仅余微弱的物质性“地标”性质的历史象征意义,并逐渐被淡忘。单方面地保护古建筑,使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空间处于割裂状态,不能使其发挥作为土家族群体性活动场所的功能,曾经的神圣感与凝聚力丧失。

此外,聚落范围内的山水环境和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代城镇规划使构成聚落文化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关联度和整体性大大降低。

3.1.3 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

公共空间的居住空间的社会凝聚力的降低,削弱了聚居者的归属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演变,外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渗入土家族地区,对年轻一代的冲击非常大。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情逐渐消退,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留在村寨中的人越来越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村现象严重。土家族文化传承的人数和传承的能力降低。

3.2 文化空间的保护策略

3.2.1 培养村民的保护意识

该地区绝大多数居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且长期经济落后,因此他们对历史环境的保护意识还远远不够。村民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导致很多土家族古村落建筑消失。居民通常选择更加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加强对文化历史的教育与历史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让其对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充分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使他们将文化空间纳入自己的保护范围。

3.2.2 动态地保护开发

目前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多为博物馆式保存和动态调整式保护。博物馆式保存可以对聚落进行原地保护,或者搜集聚落周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进行统一保护,属于静态保护,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和空间形态,但博物馆式保存只限于个别村落。土家族民族文化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博物馆式保存难度大,静止不动地保护土家族古村落内的文化遗产,只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文化流失。

土家族一直以来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应对土家村落历史、环境、传统、文化进行整体的原真性保护,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有限的指导,开展动态保护。根据原有土家村落的整体情况,结合现代艺术和技术手段保存文化空间,通过现代技术解决曾经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如采光不足、存在消防隐患等,以解决传统居住空间布局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利用现代艺术和技术改善居住环境。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上,受曾经经济条件或材料的限制,可以利用现在的设计进行适度的更新和保护。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居民自住,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发展。

4 结语

由于现代社会迅速发展,湘鄂地区土家族的传统活动越来越少,其功能也渐趋弱化。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的根基,失去了文化空间,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养料。文化空间完整地、真实地、生活地呈现了土家文化,文化与空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应结合现代技术保护与延续民族文化,只有保护好文化空间,文化才能得到延續和拓展,民族文化才有源可溯、有根可寻。

参考文献:

[1] 吴工,黄绍泓.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仪式空间布置装饰及其文化阐释[J].科教文汇,2018(03):174-175.

[2] 江伟伟.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空间保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 李哲,刘柱梁,石磊,等.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火塘的变迁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20(01):198-206.

[4] 罗艳波.湘西古村落景观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6.

[5] 雷卫东,谢亚平.清江流域土家族民居的内部空间文化意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02):12-14.

[6] 刘琼,黄柏权.土家族地区祠堂与摆手堂比较研究[J].三峡论坛,2015(06):60-63.

作者简介:王城力(1994—),男,湖南张家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翁雯霞(1979—),女,江苏高邮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传统聚落、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堂屋土家族空间
土家族情歌
守 望
创享空间
土家族
板凳:平衡的世界
堂屋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