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医疗队阶梯递进式护理排班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3-13 03:23彭雪彭渝肖利金晨璇刘蕾
军事护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班次医疗队病区

彭雪,彭渝,肖利,金晨璇,刘蕾

(1.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科,重庆 400038;2.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护理处;3.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医学与特勤医学科;4.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958医院 骨科,重庆 400038;5.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院长办公室)

2019年12月31日,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次公布了一组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随后疫情爆发[1-2]。笔者所在某部队医院与另一部队医院共同抽组医疗队64人,奔赴武汉开展疫区医疗救援工作。现就本次任务第一阶段接管医院所在病区的相关护理工作及排班管理,进行分析总结。

1 一般情况

1.1 人员基本情况 2020年1月26日,医疗队负责接管武汉某定点医院综合五楼病区,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收治工作。病区展开床位50张,配置护理人员48名,包括军人护士7名、军队非现役文职护士25名、聘用护士16名;30岁(含)以下18名(37.5%)、30~39岁28名(58.3%)、40岁及以上2名(4.2%),平均(33.98±4.68)岁。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4名、护师30名、护士2名。职称结构高、中、初级比为1∶7∶16。抽组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相应的灾害救援、生物防御演练经验,在临床护理、军事素养、应急医疗、灾害救援等方面具有应对本次任务的综合能力。

1.2 护理工作难点

1.2.1 工作环境需优化,快速融入要求高 接管病区原为肿瘤和肝病护理单元,虽具有专业的消化道传染病收治条件,但本次收治患者主要为2019-nCoV的确诊患者。该类患者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3]疾病。因此,病房结构布局仍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进一步明确“三区两带”及其功能,以确保重要标识清晰。所有人员需快速熟悉分区及各防护流程,杜绝“误闯”、污染等应急事件发生。为此,我医疗队采取梯次培训,以达到全员合格的标准。

1.2.2 人员需混编重组,资源要整合统筹 承担本接管病区工作的医疗人员采用混编重组模式。护理人员来自于两所医院26个不同学科,分科多、专业涉及广。病区信息化系统、院内通联、院内辅助科室支持等,均按照接管医院原有模式开展,各资源统筹安排。工作模式和程序上需尽快磨合熟悉统一,以提高救治效率。

1.2.3 工作任务繁重,环境存在或潜在危险大 本次接诊患者流量大、防控要求高,而医护人员在防护状态下开展工作负荷大、消耗大,常易出现缺氧、头痛、呕吐、身体不适等情况,加之防护用具穿戴时间过长易出现压力性损伤、创面暴露增加等,从而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危险。患者因恐惧等原因,存在不配合甚至伤医风险等。因此,总体评估提示,该病区环境相对于普通病房潜在感染风险性更高。

1.2.4 多角色多岗位,分组模式无法固定 除临床护理工作外,护理人员还承担病区防护、医疗耗材管理、环境消毒、防护废物收集等工作。护理人员的多角色、多岗位性,加之经常会遇到临时调配的情况,容易导致分组模式改变,出现工作任务不明确,或者职责不清的现象,从而造成工作延迟。

2 阶梯递进式护理排班模式

2003年抗击“非典”、2014年抗击“埃博拉”等相关防疫援救工作的展开要点可作为本次救援展开的基本参考[4-8]。在护理排班思路上,开诊初期重点考虑以保障充足护理力量和防护安全为前提,提高全员适应性;后期加强重点环节人员配置,适当调整班次和时长,建立阶梯递进式排班模式。

2.1 基本原则 遵循以老带新、分区轮转、相对固定的原则。本次为传染病救治,抽组人员中除2名感染病科护士外,其余均为普通病房和门诊护士。部分护士有灾害救援和生物防疫演习经验。因此,我们以有抗击“埃博拉”疫情和生物防御演习经验的护士做为病区骨干,主要负责红区护理工作开展;有临床管理经验人员主要负责黄区对接和绿区协调管理,各区搭配做到优势互补。另外,还需要充分考虑人员身体素质互补原则。在保证基本的医护服务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医护人员进入红区的次数,降低安全风险。

2.2 班次和人员编组 班次安排根据绿、黄、红三个分区工作内容和强度进行区分,工作时长梯次递减,任务前期三区时长分别为12 h、4 h、2 h,如图1所示。主要考虑到人员适应、环境适应、协同磨合等方面。中后期人员适应度较好,红区时长适当调整为3h,人员编组根据时段工作量进行动态调整,重点关注晨晚间护理工作时段和抢救时段的人员调配,排班班次与编组基准如图2。

2.3 小组班制 红区每班次为一个小组,人员基本固定。由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实施组长负责制,统筹计划小组工作,全面负责本组人员任务分配和信息反馈。小组人员在组长带领下,同步安排一切事宜,包括同步上班下班、同步防护穿脱、同步护理工作,小组密切配合,以确保工作有序、高效防控。

2.4 分区分工 绿区护士相当于普通病房总务护士,主要负责收容统计、晨间交班、取药、摆药等,要及时清点、补充全病区物资耗材防护用品,监督个人防护装具(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PPE)的穿脱情况,并完成各种协调工作。黄区护士相当于普通病房办公护士,负责转抄、校对医嘱,办理病患出入院及转科,传递绿区药品、配置液体、录入患者生命体征等信息,完成电子护理文书等。红区护士主要完成患者出院安排、查房、治疗、基础护理、生命体征测量等工作,负责红区及脱衣室防护垃圾的的收集。

图1 阶段任务前期三区班次与人员编组表

图2 阶段任务中、后期三区班次与人员编组表

2.5 轮转轮休 任务期间无双休节假日,以轮班为主。每班接班前,医护人员到达清洁区按岗位所在区域防护等级要求完成防护装备的穿戴,并提前进入工作区域完成交接班。黄区、绿区人员相对固定,根据实际情况,每日安排1~2名进入红区轮转,进行红区护理质量督查。轮空人员为机动班,驻地待命。病区护士长和副护士长不安排黄、红两个区轮班,但每日参加三区交班和病房护理工作质量督查,时长不少于2 h。

3 体会

3.1 严格排班准入 自我防护是本次救援任务实现“零感染”的基本也是关键环节,必需要求护理人员人人穿脱PPE过关方可纳入排班名单。黄区、绿区人员需具有病房护理管理经验,并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3.2 弹性排班与退出、替换机制 早期实行日排班制度,做到动态可调。每天三区统一排班,人员分组相对固定,以缩短磨合期、提高配合默契度;动态调整编组,以避免医护人员体力透支;安排护士在红区连续工作不超过3 h。严格退出机制,如发现手套破损,口罩、帽子脱落或被污染、隔离衣浸湿时,应立即启动预案,更换并及时撤出红区。人员出现不适不可强行坚持,需立即通知绿区调度,退出红区。绿区调度根据工作需要,梯次调度人力补充,紧急情况下可启动“黄转红”、“绿转黄”、机动补充机制。

3.3 合理安排工作流程 护理主要交接班时间与医疗交接班同步,各项诊疗、护理活动尽可能集中,尽量减少护理人员在不同时段间的工作交接,避免交接中信息遗漏。减少工作区域和范围的交叉,避免穿脱隔离衣的次数,以节省时间,减轻工作量。

3.4 注重人文关怀 充分了解掌握护士个人困难和身体情况,排班设计需充分征求各层次骨干护士意见,适当调整,以提高队员整体排班满意度,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援保障基础。

4 小结

随着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严防严控,全国各地医疗队不断进入到疫区援鄂抗疫,医院是抗击感染的主要战场,护理人员也是抗疫大军的主要组成。作为首批进入疫区的医疗队,通过合理排班,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规范病区护理工作流程,确保了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应对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阶段工作初步取得成效,也为后续进入疫区援救的医疗队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班次医疗队病区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考虑编制受限的均衡任务覆盖人员排班模型①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公交车辆班次计划自动编制探索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客服坐席班表评价模型搭建及应用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