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建构

2020-03-15 03:24张海磊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教育者话语

王 迪,张海磊

(1.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200;2.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逐渐渗透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信息良莠不齐,多元社会意识形态博弈激烈,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阅历不广且缺乏深度判断力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舆论的误导,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行使带来极大挑战。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积极适应新环境,准确把握话语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及其技术优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性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阐释

“话语权”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他认为“话语即权力”,并指出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对掌权者而言,权力的实现离不开话语,是确立地位、实行统治的根本。在既定的社会关系中,话语是主体施展权力的工具,话语权则是话语主体以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为目的,通过话语内容表达和传播,影响话语受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而主导社会思想舆论走向的权力。其内在表现为话语主体的现实影响力和控制力,蕴含着主体的意识形态,呈现出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对应的话语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维护国家政治利益和巩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为目的,支配和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权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施加一定的话语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政治理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主导学生的意识形态,提升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归属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话语质量和表达方式的制约,而话语内容导向则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左右。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应用的广泛普及,话语发布呈现多主体化特征,各种新兴话语在新媒体空间纵横交错,多元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深刻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新媒体话语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把握话语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才能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地位式微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往往集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等角色于一身,凭借丰富、权威的教育资源,对话语信息形成垄断态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居于绝对支配地位。通过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牢牢掌控话语的主导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单向传递给受众学生,控制着学生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师生在话语权上的不对等。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这种局面出现了质的改变。网络平台的方便快捷以及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开放性、共享性等典型特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冲击着教育者的一元话语地位。一方面,随着网络新媒体应用的普及,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界限,读者的门槛降低,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丰富,信息选择权逐渐增加。在此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话语信息的垄断优势不复存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逐渐被打破。通过新媒体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甚至先于教育者获取有权威、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丰富自身阅历,不再局限和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长期教条化的说教和意识形态灌输。这无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失去了信息优势和对传统话语权的保护,权威性遭到削弱。另一方面,借助蓬勃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平台,话语生产逐步实现大众化,话语的表达空间不断拓展,人人都有使用“麦克风”的权利。崇尚言论自由的大学生能够在不设界的网络空间自由表达自我认知和价值诉求,可以匿名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能够实现与教育者的平等对话,话语权得到充分释放。然而,由于监管和引导不到位,多数大学生缺乏“权责一致”的认识,在平等、开放、自由的新媒体空间中不能正确约束自己的行为,容易过度使用话语权。例如,组织或参与网络骂战、造谣传谣、发布反动言论、宣泄情绪、人身攻击等。大学生话语权的失范现象,无形中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受教育者的引导难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控制力弱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参与的门槛大大降低,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依赖愈发严重,逐渐摆脱了话语传播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释放。加之各种网络“杂音”的干扰和渗透,教育者本身具有的控制、引导优势逐渐弱化。一方面,新媒体空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被屏蔽在网络主体鱼龙混杂、思想文化良莠不齐的圈群之外,很难完全入场”[2],舆论生态愈发难以掌控。一些包装得正义光鲜且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网络“大V”、网络主播为谋取暴利,利用自身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长期在网络空间煽风点火,甚至混淆是非,力图搅浑网络舆论场。面对话语传播的庸俗化、低俗化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文化、腐朽思想的盛行,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好奇心强、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差而受到蛊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效性严重削弱。另一方面,“新媒体具有一定的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作用,这使得控制新媒体网络节点的人或组织拥有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3]。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新阵地,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平台开放程度高、信息过滤难度大,给别有用心的国家、组织可乘之机,借“网络自由”之名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些反华势力借助新媒体平台,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大肆鼓吹、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质疑、歪曲中国共产党历史,诋毁、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动摇社会主流价值观,严重侵蚀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阻碍了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下降

在新媒体环境下,自由宽松的网络话语空间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偏爱。相比之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赖于权威垄断,拘泥于照本宣科,呈现出严重的教条化倾向,且话语表达严肃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生活,难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逐渐失去吸引力、亲和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网络空间话语更新变化迅速,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兴趣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丰富、海量的信息让学生应接不暇,使学生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不会产生厌倦心理,能够随时随地自主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创新度不足,感染力不够。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以“95后”“00后”为主,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向往自由,是互联网的“土著居民”,对传统的话语范式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网络话语个性化色彩浓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新颖性,更加符合青年学生的审美风格和接受习惯,能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维固化、话语方式古板,并且呈现出严肃性、官方性、政治性特征,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相距甚远,容易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个性诉求。陈词滥调或旧瓶装新酒的话语表达大大降低了受教育者的兴趣,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建设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转变话语理念,更新工作方法,才能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呈现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主观意识强烈的典型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教育者对话语权的支配,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4]。教育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扬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灌输式的方法,倡导平等的对话交流,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推动话语权共享,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引导学生正确行使话语权利,逐渐消解教育者的“话语霸权”;要打破话语壁垒,营造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抵制空洞无力、枯燥乏味的话语灌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入耳、入脑、入心”。

2.提升教育者新媒体素养

习近平强调,“要精心培育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5]。新时代大学生身处新媒体时代,是互联网“土著居民”,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教育者要充分意识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思政工作格局的变化,提升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熟悉和掌握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络流行语,了解热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及时更新工作方法。教育者要避免将新媒体单纯地看作媒介工具,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既要勇于“触网”,又要善于“织网”。主动融入学生的网络空间,拉近师生距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道德发展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学生在新媒体空间中的话语交往规律,提高新媒体利用率,努力在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实现话语表达与新媒体的融合,进一步发挥话语权主体功能。教育者只有正视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进入新媒体领域,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特点,锤炼过硬新媒体本领,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权。

(二)筑牢思想政治引领阵地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6]。新媒体环境下,中外意识形态交锋日趋尖锐。面对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渗透和话语霸权侵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引领,筑牢思想政治引领阵地。首先,要强化阵地意识,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主导地位。其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创新发展,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不断丰富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真理深入学生之中并落地生根,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社会思潮此起彼伏、斗争激烈,折射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和博弈。青年大学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而他们又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抓好价值观养成。正如习近平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主流价值话语传播,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旗帜鲜明传播主旋律。有效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和日常的行为准则,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自觉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错误价值观侵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

1.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8]面对新媒体话语场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顺势而为,推进话语方式的科学转型,加强话语体系创新,营造融洽的话语语境,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魅力。一是着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增强话语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者要一改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掌握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喜恶偏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高大上”的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教育者要准确把握和科学解读学生关注度高的网络热点话题,掌握话语先机,通过走心的话语表达,使话语内容充满生活化、时代化气息,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二是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塑造生动活泼的话语氛围。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拓展话语资源,丰富话语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趣味性。转变思想观念,摒弃对网络话语的偏见,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和话语风格,吸收借鉴网络流行语中的积极元素,了解其特点与规律,激发话语活力,把宏大叙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语言,吸引其关注与思考,促进师生互动良性循环。

2.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

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交流互动、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以及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延伸到哪里。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重视和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提升教育者新媒体素养,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建立稳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一是要加强校园微信公众号、QQ空间、微博、抖音、教师博客、互动社区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有效整合高校各类新媒体资源,形成校园新媒体传播矩阵,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要用好用活新媒体,以大学生的认知和需求为导向,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为目的,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打造内涵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的高质量新媒体作品,坚持“内容为王、价值引领”的原则,推出品牌特色栏目,不断充实平台内容。二是坚持在构建高校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基础上,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生态。建立科学完备的网络舆情监控和预警机制,提升舆情分析能力,及时消除错误舆论的误导,加强对校内各类自媒体平台的监测管理,规范和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引领正确的校园网络话语走向,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三是要在学生中培育信得过、靠得住的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大V”,鼓励他们积极在新媒体空间发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身边人传播正能量。

猜你喜欢
话语权教育者话语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