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2020-03-15 03:24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教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则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肯定与坚定信念。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否,于当下会起到文化精神风向标之作用,于未来则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之前途命运。因此,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冲突中的适应能力与鉴别能力,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以下简称“概论课”),探索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培育文化自觉,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自信与觉醒,这一概念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明确提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问题,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他明确提出: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2]。

对于任何一个群体而言,文化自觉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大学生这一群体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素养,但是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使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处于一个较低阶段。换而言之,大学生对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尤其是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内容、来历、所具特征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认知极其有限。文化自觉程度低必将影响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因此,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解现阶段我国主流文化的内容。例如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一章中,教材只是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举措,并没有任何关于文化自觉的相关分析。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一章内容时,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更应该帮助学生搞清楚现阶段我国主流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成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与创新。现阶段我国主流文化主要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智慧结晶,既呈现于浩如烟海、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更集中体现为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3]。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及其成果,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5]。

在向学生阐明我国主流文化的内容及其产生过程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分析学生了解或接触到的其他多种文化,如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俄国文化等等,明确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通过了解和比较其他文化,进而明白本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并“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6]。

二、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和讲话中都强调,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他指出:“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7]同时,他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市级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8]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一个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一方面,讲故事的方式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容易吸引、感染和打动大学生,让大学生愿意聆听教师的讲课;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从而提高文化自觉的程度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应该贯穿始终,每一章都可以设置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国故事。例如在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可以讲述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如毛泽东在湖南省一师求学时的故事、在井冈山时期的故事或在延安时期的故事等。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可以讲述几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感人故事,包括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时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残酷斗争的故事、红军长征期间发生的令人震撼的故事、延安保卫战时期的故事等等。通过民主革命时期这些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在感动中、震撼中了解和领悟革命文化的内涵与真谛,从而坚定对革命文化的自信。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与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则可讲述一些全民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如铁人王进喜的故事、新中国的外交故事、“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故事等。从第五章开始,就可以针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与实践,向学生讲述系列相关故事,如“伟人邓小平”的故事、抗击“非典”的故事、抗震救灾的故事等。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可以穿插讲述传统中国故事,如讲述“中国梦”时,可以从古老“中国梦”讲到近代“中国梦”再到当代“中国梦”;讲述第十四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可以讲述中国古代和平与发展的故事与现当代中国和平与发展的故事。通过这一系列故事的讲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了感性的认识,再经过理论学习与思考,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便有了厚重的实体支撑,这个实体便是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三、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土壤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把讲中国故事看作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那么课外实践教学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环节。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具有现场性、直观性、真实性以及形象性等特征。换言之,课外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感官具有直接的冲击,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具体而感性,因而易入脑入心,从而起到有效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概论课是所有思政课程中教学时数最多的一门课,其中实践课时达到十节以上,这就为设计好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因此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与开展关于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

第一,搜集高校所在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案例,预先布置学生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并按三种文化类型进行分类撰写出文献笔记。做好这些知识储备工作之后,便可以带学生到相关的文化实践基地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这些文化资源带给自己的直接体验,从而对三种文化获得更具体形象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以笔者任教的大学所在的桂林市为例,三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如灵川县的大圩古镇,为广西第一批特色小镇之一,具有一千多年历史,镇上保留有大量青砖青瓦的两层明清时期民居建筑。还有建于民初的青石板路、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光绪时期的虹式单孔石拱桥——万寿桥,建于乾隆时期的清真寺……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文化遗产让整个古镇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此外,桂林碑刻、桂剧、桂林米粉制作工艺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桂林不仅历史文化悠久,革命文化同样丰富而厚重。享誉中外的湘江战役桂林段就有灌阳县新圩阻击战、兴安县界首镇的红军抢渡湘江战、全州县觉山阻击战等。如今,当年的湘江战役地都已经建起了纪念园或纪念碑,站在园内或碑前,看着一个个文字介绍或听工作人员讲解,让人仿佛进入到党领导红军突破湘江时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情境中,这是一种课堂教学无法给予的体验。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七星公园内的抗日烈士墓等也是革命文化的突出代表。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随处可寻,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优秀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或者优秀的社区、街道办等,让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企业文化、发展文化、核心价值观等获得直观感性认识。

第二,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景再现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如某场战役、小镇全景等。在实践中,由于考虑到学生的数量过多、外出安全等问题,很多高校往往会减少学生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人数和课时,有不少高校甚至是取消课外教学实践环节,此种做法势必削弱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不妨学习现代很多纪念馆或博物馆的做法,在校内开辟出一定的空间场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建立起一整套活化、真实的优秀文化资源展示场景,设置虚拟讲解员、虚拟翻书、战场的虚拟数字沙盘、幻影成像等,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亲身感受到实地参观或更甚于实地参观所带来的效果。当然,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举全校之力,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才可能实现。如笔者所在高校的二级学院就已经在学校的支持下,整合了计算机专业及设计专业的一些力量,初步建成了大型湘江战役活化实景现场展示室,学生不需要到湘江战役的发生地和纪念馆,就可以在校内体验那残酷的革命战争和不畏牺牲、勇敢能战的红军精神。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方向性问题的关键课程,也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它的这一功能。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用心、用力、用技,利用好思政课教学平台,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为培养出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学生而努力。

猜你喜欢
大学生文化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之歌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