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探析

2020-03-15 03:24杨丽丽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院校

杨丽丽,韩 谦

(1.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5000;2.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工匠精神诞生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兴盛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勤劳肯干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工业文明的精神支柱。工匠精神经历了从手工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数千年发展,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地丰富与完善。目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把工匠精神与我国的经济建设、职业教育相融合,把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神、实践理念、师道理念等精髓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建设中。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负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技能劳动人才,有必要把工匠精神融入进职业教育中。其培养的路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其中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工匠精神则秉承着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价值追求,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够在职业教育层面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取向,而且可以为工匠精神寻找合适的载体,促使工匠精神走进校园,深入教育实践,成为培养高质量劳动力的潜在动力。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背景

高职思政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的背景在于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方向。

(一)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动力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1]。工匠精神是我国古代劳动分工、专业生产下的精神产物,包括精湛的技术工艺、责任至上的职业素养,以及追求专业的工作理念。因此,工匠精神是我国数千年来文明传承的一大瑰宝,也是推动我国从手工业时代向机器工业时代,再向智能工业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今天,对于迈步走向“新时代”的中国来说,工匠精神还有着特殊的意义:既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外国工匠精神的学习借鉴;既是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而产生,又是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激励广大职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2]。高职院校作为引导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就业的教育机构,致力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的发展动向,并肩负起时代发展的任务,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科学认识。

(二)工匠精神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产业体系。这反映出了我国经济进入“专业化”分工的阶段,要求各分工领域的生产和工作具有高度专业性和科学性,能够推动具体行业向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呼之欲来的今天,随着人工智能、量子通讯、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突破,要求我国经济要走向“创新发展”的道路,为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要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提升创新能力。而“专业”和“创新”的要求,也正是工匠精神的两大核心:一方面,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的专业品质,工匠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永远致力于劳动成果的最优性;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也保持“追求卓越”的创新方向,使自身的成果及时更新换代,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传授工匠精神,其本质上就是把“专业”和“创新”的两大精神传递给学生,推动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选择和职业态度上,能够更好地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工匠精神是学生塑造合理价值观与职业观的指导精神

工匠精神在学生的职业选择中有着重要地位,是学生形成积极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塑造未来职业行为的前提。工匠精神包含“职业心态、敬业态度与人文素质”,这与塑造大学生品性的思政课有着极密切的关系[3]。对于高职思政课来说,其培养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则是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工匠精神”将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未来学科发展的一项新内容。另外,工匠精神所强调的职业精神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选择联系密切,是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思想。工匠精神影响下的职业规划,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努力掌握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应明确,工匠精神所传承的职业精神,与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样是职业发展的两大基础。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目标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目标是什么呢?工匠精神的本质目标是为了寻求哲学层面的人类“理性”,进而达到思辨和实践的相互统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基础上,对两个“理性”的探索,即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

技术理性最早由德国知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他认为技术理性是技术规则作为一种目的理性的(或工具的或战略的)活动系统,贯穿于人类满足物质需求与保持对自然依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其本身也具有社会属性。对于工匠精神来说,这种技术理性一方面体现在工匠精神本身对职业道德、专业情操、敬业态度的要求,这是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基本含义。另一方面,技术理性还强调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工匠精神语境下的技术理性,涉及技术改良、技术推广,这与人的工作环境、人的需要,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4],这就预示着工匠精神的更高一层要求,在于处理技术发展中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个人信仰、集团管理等社会性问题,把“工匠”从技术范畴上升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范畴,视之为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之一,便是推动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与人类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相结合,形成技术理性的思维逻辑。

价值理性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是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责任、公平、荣誉等,体现了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建设家园、推动社会进步的崇高价值追求。工匠精神的价值理性,强调的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性,这种价值既体现在物质上的工作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层面,即通过劳动的社会行为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目标的超越,完成“工匠”身份的升华。目前,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性代表,这对于与社会接轨紧密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培养工匠精神就是提前为自己树立价值理性,赋予自身对“工匠”身份的精神追求。因此,价值理性,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培养工匠精神的目标之一。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分析

高职院校思政课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教育机构和学者们正在进行着前沿探索。从目前来看,可从三个方面开展:

(一)打造校企结合的机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校企结合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之一,也是新时代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方式。校企结合旨在发挥校园和企业的协同育人优势,实现教育链、专业链、创新链的有机对接,打造校内和企业两个课堂,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服务。

校企结合的主阵地是学校。高职院校思政课要以意识形态的理论知识为主线,兼顾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把理论上的工匠精神与实践中的应用相联系,可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地观察工匠精神在产品研发、生产流程和日常管理中的表现,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匠精神教育,为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工匠精神创造有利的环境。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做法既能够摆脱传统课堂的枯燥气氛,增强教育形式的生动性,也能够推动学生提前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别的需求,为自身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企业也是校企结合的主体之一,企业可通过“项目”的途径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相对接,把工匠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这种合作重在发挥高职院校贴近工作实际、并兼有理论研究的优势,为企业进行工匠精神的文化设计,这种“项目”对接形式可有效增进校企沟通,也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平台。因此,企业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打造具有工匠精神底蕴的企业文化,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观,让顶岗实习生、专业见习生和学徒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工匠精神[5]。

(二)多途径传递工匠精神,推动线上“云教学”与线下主题活动的相统一

线上“云教学”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民众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而呈现的一种新式教学模式,“云教学”依托于网络云平台和接收终端的发展,满足多种场景下的学生学习需求。可以说,云教学是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教育模式变革的一个方向。同样的,“云教学”模式也可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为工匠精神的传授提供更加多元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以课本为教学工具是目前的普遍现象,这就导致工匠精神这种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和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难以被学生们有效接受,因此,对工匠精神的教育,有必要增加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展现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云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把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延伸资料上传至云平台,包括相关的视频、图片、课件等,实现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相统一,这样就可以丰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不仅如此,“云教学”还实现了多场景学习,学生通过登录云平台,可在宿舍、校园,甚至是家庭等课外环境对“工匠精神”进行学习,这就把学生和老师从传统的教室解放出来,对时间和空间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线上“云平台”教学的同时,也可适当开展“线下”主题活动,做到线上线下相统一。例如专题讲座、系列讲堂、主题研讨会、“微访谈”等校内活动,以及“红色参观”“三下乡”等校外活动。线下活动的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线上“云平台”教学相互补充,形成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工匠精神”的多元途径教学。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开展工匠精神的个性化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课堂教育模式占据主流,这对于工匠精神等抽象性内容的教育来说,难免具有枯燥、不易理解等弊端。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道德、专业追求、精益求精等一系列态度和思维,在“被动式”教学中很难被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变革,把学生从教育的“客体”的身份转变为教育的“主体”身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来讲述工匠精神,在主观上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这种身份的转变,就是“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旨在强调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量身定制合适的教育规划,以开发被教育者的学习潜能,增强被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可以说,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而个性化教育又是创新教育的前提[6]。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来说,个性化教育可由学生组织课堂,通过现场讨论、模拟教学等形式,讲授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在这套流程中,老师首先把教学目标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形式,实现对工匠精神的自我理解。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自身对工匠精神的感悟和体会,现场交流想法,相互之间传输观点。这种把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能够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相互辩论中,多角度、多领域地理解工匠精神。因此,面对工匠精神类似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强的教育内容,有必要通过“个性化教育”的模式,改变学生的角色,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四、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和经济发展进一步专业化的要求,也是思政课自身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使命所在。职业院校要以培养社会高技能应用人才为己任,通过校企结合、线上线下与个性化教育等多元化的途径,实现工匠精神的教育。在高职院校推行工匠精神教育,其本质目标是推动学生完成哲学上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构建,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相结合,最终实现价值的进一步升华。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院校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