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研究

2020-03-15 10:0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培育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广西桂林541199)

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它是由生活衍生出来的文化,是为人而设,坚持人位于文化的中心,人是文化存在的根本[1]。因此,培育人的文化自觉,必须要以人为中心,进行意识和能力的改变和再造。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前所未有的冲击,失地农民缺乏对自身民族文化认知和认同,对城市文化辨别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较弱,因此,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一)民族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需要

当前,我国城市化飞速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现象十分普遍,城乡文化理念的融合与培育成为农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由于其文化自觉意识匮乏、对外来文化辨别能力不足,导致面对城市化带来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突时,必然会消解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制约民族文化发展。只有培育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才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提高对城市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在加强自身传统文化调适、转换的同时,推进民族文化的重塑以及与其他文化的整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培育,汲取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才能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

(二)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不可避免地有了新的身份和特征,也就是说民族地区新生代农民“市民化”的身份,虽然标签了新的市民身份,但是他们还肩负着振兴民族文化的使命和民族文化自觉与安全。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须要加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文化自觉真意的注脚,民族文化之美是大美之美,民族文化自觉才会成就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要义[2]。只有具备这种各美其美,又大美天下的文化反思和顿悟,才能促进城市化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共,也对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原则

(一)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文化自觉的培育是具有一定时代背景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流转和失去,使得农民从身份上和心理上所负载的文化特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发展的论述是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的科学解读,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民族文化是兼具民族个性与时代价值的直接承载者,民族地区的失地农民应该重塑身份,自觉担当起文化融合和凝聚的重任,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自觉用新时代文化滋养心灵,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家园。因此,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的培育不能脱离开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不能失去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只有有机地将二者相结合,这样的文化才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可传承性的,才能充分满足文化的基因诉求,才能增强民族地区农民群体的凝聚力并重新释放民族地区文化的魅力。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

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的培育首先要符合文化自觉培育的普遍性原则。城市化背景下,文化自觉的培育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文化自觉的培育也适用于任何工作,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到个人的文化意识,都需要培育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可以使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因为它有着矫枉过正的良性功能。由于民族地区的失地农民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显著特征,因此,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文化也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首先,这部分失地农民的思想纯朴、民族意识强、自尊心强,但也存在自信心不足、见识不广、学习能力弱、多元价值观等问题。因此在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时,我们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加强文化教育,剔除糟粕和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心。其次,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失地农民的主观觉醒意识较弱,只有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他们文化自觉意识的苏醒。同时,也要增强其学习的能力,提高其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我们要制定鼓励性政策,更好地促进他们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

(三)主体性与实践性原则

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是认识论范畴,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人的认识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我们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也必须要遵循这一定律。就失地农民的主体性而言,要让其充分意识到文化自觉对于国家、社会、乡土和自身的价值,文化自觉的觉醒力量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进步,破除落后残余思想,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规律。而这一主体意识性的体现依赖于客观实践的认知,失去土地的农民,无论是从身份还是从内心来讲,都缺乏归属感,要想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只有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的实践和培育,获得自主能力和自主地位,才能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

三、搭建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机制

(一)参与社区文化,提升民族传统文化认同

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原因,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原来以乡土格局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交关系也被颠覆了。没有了土地,他们现在以“准市民”的身份生活在城市中,地缘关系是以社区为中心进行划分,变身成为社区一份子,生活、医疗、身份证明、社会福利和活动参与都与社区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社区文化的认同和参与,因为文化的纽带是精神的链接,当失地农民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内心的空虚感是难以言表的,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发生价值观和人格的颠覆,也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要积极投身到社区文化的建设和活动中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失地农民还要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优势,那就是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质。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是说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尊重他们的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提升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自身独有文化的自信力,勇敢地投身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去。

(二)共享公共文化生活,养成文化自觉

民族地区的失地农民在自己的故土上生活的印记会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中,这种农耕文化有其纯真、本善、文明和向上的一面,无疑也是我们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市民”的身份让失地农民有陌生感、自卑感,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文化的脚步,城市文化中的快节奏、现代文明感、利益交换原则和激烈的竞争氛围,使得他们很难即刻适应。这时候就需要社区、邻里、同事和全社会有目的地进行帮扶。只有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投身于城市的公共文化中,去分享现代城市的精神文明成果,共享现代文化的精神愉悦,体会公共文化的积极内涵,才能体会到快速融入城市生活节奏的成就感,才能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幸福感,也才有可能养成文化自觉。否则就会被拜金主义所吞噬,甚至会消极无为,从此一蹶不振,丧失生活的方向和勇气,这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城中村”中的青壮年每天无所事事,聚众赌博,甚至吸毒,很多家庭败光了土地补偿款,妻离子散的结局。所以失地农民要有自觉融入城市的意识,并努力养成文化自觉,方能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网络,开启新生活。

(三)正确对待城市文化与传统乡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能力

民族地区的失地农民有着跟所有失地农民共有的文化特征,那就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乡土文化。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社会,是由一种差序格局所构成,社会范围也是一个根据私人或亲属联系所构成的网络[3]。熟人文化和狭小地域范围的限制,使得农民对于外来的城市文化和思想有着天然的抗拒。民族地区由于世代传承的民族个性化风俗和地区性生活方式,又极具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各美其美,无疑是人类文明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财富。虽然失地农民的生活范围和居住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面对着城市文化的冲击,却不能丧失辨别力,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极具优势的文化传承,保留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基因,并且要将其发扬光大,以此来影响和感染他人。多元的城市文化让他们目不暇接,难以辨别,城市中的陌生人社会格局充斥着利益至上,金钱万能的糟粕文化,身处其间,需要增强辨别力,需要加强文化自觉能力,自觉地辨识文化的优劣,保留自己纯善友好的民族文化传统,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系,提升文化自觉能力。

(四)作为主体服务社会,实现文化自觉

城市化进程是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失地农民被裹挟在洪流中,必须顺势而为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准市民”的身份要求民族地区的失地农民要快速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积极成为新市民,成为城市和社会建设的一份子,树立主人翁责任感,自觉为城市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民族地区的失地农民要自觉地进行文化比较、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辨别能力,逐步建设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动承担起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责任,自觉地反对腐朽、愚昧和落后的文化,树立科学的、民族的和大众的文化观,增强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意识及自我辨别能力,养成文化自觉的意识和习惯,让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更加绚丽,从而达成各民族之间文化、城乡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对市民身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与其他市民的凝聚力,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费先生“文化自觉”的概念不是被解释成为表面意义上的“文化的自觉”,而是创造出文化并借助文化而生活的“人的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学习能力,由此能够了解到自己,了解到别人,最后是大家相互了解[4]。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方位、多途径、宽领域的探索。搭建责任主体、社区、政府、全社会立体式的全程责任实践培育机制,才能实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自我角色认同,养成文化自觉,并提升文化自觉能力,才能实现文化自觉的培育目标。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城市化培育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