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翻译探索
——以《桂林米粉》英译实践为例

2020-03-15 10:0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卤水米粉桂林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广西桂林541199)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自信”理论的相继提出,帮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实现的主要途径,就是要把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成果翻译成英语等外语,并通过各种文化传播形式,开展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将我国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推入国际市场,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和推介,因而非遗也成为了翻译学界的一个热点。但由于非遗项目极具地方性、民族性和独特性,文化负载词较多,导致翻译难度较大。本文将以介绍桂林特色小吃的学术专著《桂林米粉》为例,探讨英译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规律。

一、桂林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桂林米粉制作工艺概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传统技艺类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现实需求为功能指向再进行细分,又有“传统服饰工艺、传统饮食技艺、传统建筑技艺、出行与交通工具制作工艺和传统器物制作工艺”[1]等五个二级分类。其中,传统饮食技艺因具有较强的商业属性、易于开发、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近年来成为非遗开发的热点之一,不少项目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们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和自觉性。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编纂的《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一书共列出154项代表性项目(截至2018年2月),传统技艺类占38.31%计59项,在十大门类中占比最高,其中桂林米粉制作技艺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关于桂林米粉的起源,目前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与秦始皇派兵南下修筑灵渠有关。由于当时秦国尚未征服岭南,修渠筑坝的劳动力还是以吃面食长大的北方人为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湿多雨的百越之地哪来的小麦和面粉,一时间士兵水土不服、上吐下泻,直接影响了战斗力。带兵将领史禄(也有一说是某位士兵的母亲)就地取材,用特殊的模具将去掉了多余水分的发酵米浆挤压成面条形状,一种兼具南北特色的食品——米粉便诞生了。而用于调味的卤水,从最初以祛病、防病为目的的汤药,逐步添入各种调味佐料,历经千年的改良和发展,最终成为了赋予桂林米粉“灵魂”的关键之所在。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桂林米粉是桂林饮食文化中最自然、最朴实但又蕴含着无穷智慧的瑰宝,是民族融合的见证,它和桂林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久远,与桂林人一道繁衍传承,生生不息。如今,桂林米粉既是来桂林旅游的中外游客必尝的经典特色小吃,更是桂林普通老百姓当做“一日三餐”外加宵夜的主食。北上广深等大都市也都有桂林米粉连锁企业,桂林米粉成为了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桂林人一解思乡之苦的“精神寄托”。

二、原文文本分析

(一)原文文本类型分析

纽马克(Newmark)认为语言有三种功能:表达、信息和祈使,与此相对应的就有三种文本类型:表达性文本,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观点、态度等,包括小说和散文在内的文学作品、法律条文、文件都属于此类;信息性文本,用来描述、叙述或者说明有关事物的情况,例如教科书、报刊报道、科学论文等;祈使性文本以读者为中心,以唤起他人的情感、促使他人采取某种行动为目的,广告、说明书、通知都具备这样的功能。

《桂林米粉》一书分为四篇,系统梳理了米粉的起源、时空演变及其地域文化基因;对米粉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也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桂林米粉的产业化路径和品牌化经营进行了探讨,并给出对策建议,是第一本“全面、系统、科学地对桂林米粉的历史渊源、文化沉淀、工艺技术、产业发展、建设标准、品牌战略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2]序的学术专著。因此,该书语言具有明显的信息功能,是典型的信息性文本。同时,该书第二章还收录了民谣、诗歌和小说中有关桂林米粉的文学作品,因此也有表达性文本的内容。

该书的后两篇聚焦于桂林米粉的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涉及的是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主要选取第一篇《历史文化篇》和第二篇《技艺篇》中最能够体现桂林米粉地域文化、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和工艺特点的文本,作为研究和翻译范例。

(二)原文文本语言学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翻译材料的语言特点,因此在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之前,对原文文本的语言学特点进行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词汇特点

不同于大名鼎鼎的中国传统“八大菜系”,桂林米粉的产生和发展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与桂林米粉有关的传说故事中出现了很多口语化的、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例如“板路”“乱枳”“红油”“晓得”“两公婆”等等,使得表述充满了生活气息。尽管这些文化负载词能为读者提供一种窥见历史的途径,但正因为它们通常都承载着历史故事、传说或背景,还可能出自历史典籍或文献,译者在处理时要特别留意。此外,《桂林米粉》的编者还使用了许多四字结构的词语,例如“威震四海”“松软轫苏”“清香四溢”“妙不可言”等等,在增添了中文文本语言美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2.句法特点

长句在《桂林米粉》制作工艺的章节中非常普遍。这种行云流水、流泻铺陈、主谓难辨的长句(潘文国称之为“竹节状长句”[3])特点是句子通常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出现的子句或动词短语,从而使得表达简洁工整,被用来介绍米粉、调味料、配菜等的用料、制作方法和过程,描述成品的特点和味道时,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英文句法结构严谨,是一种由一个主干和若干分支组成的树状结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句法结构,要求译者正确把握中英文各自的句法特征,实现句法上的拆分与重构,并结合多种翻译方法,使原文信息得到有效传递。

三、文化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概念,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知识体系、宗教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等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翻译就是要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信息最相近的、既有语义层面也有风格和文体层面的自然对等物。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长。只有浸润于文化的环境中,语言才能存在;而文化也必须依托一定自然语言的结构才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文化和语言之间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翻译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最先提出“翻译要以文化为基本单元”观点的翻译文化学派领军人物巴斯内特(Bassnett)认为,翻译就是要让源语与目标语在文化功能上对等,最终实现文化转换的目的。同时,“对等”应该体现出存在于源语与目标语文本中的符号和结构上的辩证关系。因此,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翻译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在目标语读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打破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障碍,在目标语文本中找到源语文本的对等表达。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时必须要考虑源语文本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的功能,翻译策略或翻译方法也必须因源语文本的种类而异。据此,如果源语文本是信息性文本,或者包含基本的文化概念,那么译者就应该从文化功能对等的视角使用语义翻译法;如果源语文本是文学作品之类的表达性文本,译者就有很大的自主性来灵活发挥。

总之,文化对等就是源语和目标语在文化方面的功能对等,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的首要目标。翻译实践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译文文本要能实现对原文文本的功能再造;第二,译文文本要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最后,译文文本要能达成文化转换的任务。

四、文化功能对等理论在《桂林米粉》文本英译中的运用

(一)词汇层面的对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以跟桂林米粉有关的各种原材料、配菜、配料名为例来探讨词汇翻译的方法。

例1:桂林米粉

译文:Guilin Rice Noodles

“桂林米粉”虽然只有四个汉字,却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产地、原材料和形状。秦朝初年,始皇帝平定岭南,设置三郡,“桂林”一词便作为地名出现在了历史文献中(虽然当时的“桂林郡”并不是今天的桂林)。根据我国专有名词将拼音直接作为英语单词使用的原则,“桂林”应译为Guilin;加上这个词一般出现在介绍桂林这座城市的语境里,因此读者联系上下文是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地名的。而“米粉”的考证相对来说复杂一些。稻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已为外国读者所普遍认知,因此将“米”意译成rice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最早记载关于稻米制成的粉状食品的史料见于周朝,那时出现了一种名为“糗”的粉状干粮。据《说文·米部》:“糗,熬米麦也。”[2]9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孔子的第31世孙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糗,捣熬谷也,谓熬米麦使熟,又捣之以为粉也。”[2]9因此,最早的“粉”并不是线条状的,而更接近于“饼”。米质线条状食品在史书中的记载最早可见于《食次》一书,有曰:“……竹杓中下沥五升裆里,膏脂煮之熟,三分之一裆中也。”[2]10竹杓类似于今天的竹篾,底部有若干细细的小孔,可让稀米粉糊漏过掉入热水锅中煮熟,这很可能就是早期米粉的做法。到了宋代米粉被称为“米缆”,顾名思义就是米粉做得像缆绳一样长[2]12。至此,米粉的形状基本就固定下来了。而英语中能与这种形状相对应的、又用于食物的单词就只有noodle一词比较合适,因此将“粉”翻译成noodles便是借用了该词内涵中有关形状的意象。尽管单词原意指的是面粉制品,但加上前面的rice,外国读者基本也能理解这是一种用大米制成的长条状的食物,实现了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例 2:卤水

译文:Marinade

吃桂林米粉时加入的“卤水”,是一种以七八味中草药为基本配方、添加各种食用香料精心调制而成的液态汤水,也可用来制作各种卤菜。卤水之于桂林米粉,有如画龙点睛之效;没有卤水,桂林米粉就是一碗白花花的“线状米制食品”,索然无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米粉店生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卤水的口味。笔者用“卤水”二字在金山词霸和有道等电子词典进行查询,给出的名词性英文单词有两个:brine和bittern,进一步查询后我们会发现,前者指的是盐类含量大于50%的液态矿产,后者指的是一种氯化镁、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俗称盐卤,点豆腐用的卤水就是它。因此上述两个单词与桂林米粉所用卤水毫不相干。此时,以文化功能对等为出发点来寻找意思与桂林卤水的功能对等或相近的英语单词,sauce和marinade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为了更好地比较二者的区别,笔者通过免费电子词典网站thefreedictionary.com查询这两个词的意思①。虽然不同字典对这两个词的解释有细微的区别,但一些关键词是相同的,笔者进行对比和分析后将这两个词的意思分别归纳为:

Sauce is a flavorful liquid or semi-liquid condiment or mixture of ingredi-ents eaten with food to enhance its flavor.

Marinade is a liquid mixture,often of vinegar or wine,oil,herbs,and spices,in which food is steeped before cooking to enhance its flavor.

由此可见,这两个词都是指用多种配料调制而成的混合物,主要的区别在于sauce质地较浓稠,有时可以理解为“酱汁”,一般与其他食物一同食用以增加口味;而marinade是纯液态,除了与食物同食以增加口味外,还可以用于食物烹饪前的腌泡。综合考虑后,笔者认为marinade可作为“卤水”的对等表达。

例 3:锅烧

译文:Fried Crispy Pork

桂林卤菜米粉地道的吃法是将米粉用85℃以上的水浸泡约30秒之后倒扣入碗中,依次加入卤水、食用油、卤菜和油炸黄豆,食客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酸豆角、酸菜、酸笋、大蒜、葱花、香菜、碎生辣椒等配菜。其中,卤菜指的是锅烧和各种卤肉。如果说卤水让桂林米粉有了“灵魂”,那卤菜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特别是锅烧,是桂林米粉区别于全国各地其他“米粉”的重要标志。但仅凭“锅烧”二字,外地食客很难猜出是什么东西,更别说外国人了。所以要进行翻译,就得先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传说旧时煮饭烧菜使用的是柴火大铁锅,煮完饭烧完菜之后柴火灰烬依然发烫,人们便把铁锅刷干净,将猪颈肉(也称猪槽头肉)带皮的一面贴到铁锅上慢慢炙烤,过一段时间来取时,便形成了外酥里嫩、肥而不腻的脆皮“锅烧”。今天,锅烧的制作更为考究,要先将带皮猪颈肉用香料包熬煮一小时左右,然后用冷油炸至稍微金黄,次日再用热油炸至猪皮酥脆即制作完成。食用时切成五毫米左右厚度的薄片,跟其他同样薄切的卤肉一起平铺于米粉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锅烧”就是一道菜(在桂林的餐馆里也确实有以锅烧为主料的菜品),因此可以参考中国菜肴名翻译方法中“烹饪方法(动词过去分词)+形状/口感+主料”的结构,将其意译为Fried Crispy Pork。通过这个译名,外国读者似乎也能感受到锅烧的酥脆口感。

(二)句法层面的对等

例1(书中的句子):还有全州的辣椒、老蒜、肉姜也名扬四海。正因为有“全州三辣”,所以才产生了百里闻名的全州红油米粉[2]36。

译文:Besides,cayenne,garlic and ginger,known as“Three Spices of Quanzhou”,also enjoy reputation and thanks to them,Quanzhou Rice Noodles in Spicy Sauce was produced and became famous.

例1的原句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后一句的“全州三辣”指的是前一句中三种有辣味的食材,但原文作者并没有用文字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如果按原文的句子结构直接翻译,对缺乏中国传统饮食知识的外国读者来说理解上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笔者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了重构,用并列句的形式将两个中文句子合二为一,既保留了相对独立性又增强了二者的联系;同时用一个过去分词短语作为同位语,将三种辣味食材与“全州三辣”关联在一起,从而使表达更具准确性、连贯性和逻辑性,更好地实现了文化交流的功能。

例2(书中的句子):将新鲜马肉切成条状拌好调料,置缸内腌三五天,取出后经沸水涮过,再置风干,然后用温水浸去灰土,切薄片备用[2]29。

译文:Firstly cut fresh horseflesh into strips and let them soak in crock with seasonings for three to five days.Then hang in the air till dry after rinsing the meat in boiling water.Lastly,wash dust off the dried meat in warm water and thinly slice,setting aside.

该例句原文介绍了卤马肉的制作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典型的无主句,还有一连串的动词集中在一个句子里,这对于英语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翻译这种类型的句子时,笔者根据主要步骤将一个长句分割为几个意思表达完整的短句,并注意明确先后顺序。此外,笔者还使用了一些介词短语代替动词短语,比如用with seasonings表示“拌好调料”,用for three to five days表示“置……三五天”,使句子结构更加简练直白。这样的翻译方法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考虑在内,能够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例3(书中的句子):你是广东人,他就加点糖;你是湖南人,他就加点咸辣;你是有钱人,他就定时送到你家;你是穷人,他就多淋点小麻油,安慰你的清肠寡肚[2]90。

译文:If you are a Cantonese,he will add sugar into your rice noodles;if you are from Hunan Province,he will spice and salt your food;if you are rich,he will deliver the dish to your home at regular time;if you are poor,he will put more sesame oil into your meal to comfort you who seldom eat meat.

中文原文描述的是民国年间小贩挑着担子在街头巷尾卖米粉的场景,他们手脚勤快、热情周到,甚至还能记住每个食客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原文作者使用了四个极富节奏感的排比句,能够起到使描述细腻生动、增强语言气势和层次感的效果。因此,在翻译时不宜改变这样的句法结构,并应采取直译的方法。但是,从英文的角度来说这一系列的排比句仍然缺乏一些必要的成分,故在直译的基础上应予以补充。同时,为了避免同一词汇频繁出现的单调,笔者在第一个排比句使用了rice noodles之后,后三句分别使用了food,dish和meal来指代米粉,在上下文语境的相互提示下目标语读者是完全能够理解的。通过这样的处理,一个忙前忙后、服务食客的小贩形象便跃然纸上,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五、结 语

在文化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践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而是一种高难度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特别是对桂林米粉这类地域性极强的对象进行译介时,译者首先应熟悉与翻译对象相对应的源语文化,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才能游刃有余。其次,为了更好地实现译文的文化对等功能,译者要将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都考虑在内,站在目标语读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让他们能够理解源语文化。最后,译者还要在仔细阅读和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风格和难度,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冲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桂林米粉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历久弥新的活力展现在世界各国人们的眼前。

注 释:

① 该网站提供了多种不同字典的解释,如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Complete and Unabridged,Random House Kernerman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猜你喜欢
卤水米粉桂林
沙坊米粉香
兴安米粉趣谈
我国地下卤水开采、综合利用的现状及进展分析
桂林行
奶香蔓越莓米粉球
豆腐去卤水味切不易碎的办法
冬季冰下抽咸制卤工艺试验研究及分析
乐!乘动车,看桂林
西昆仑新发现盐湖型卤水硼锂矿床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