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后学南直隶书院考论

2020-03-16 06:03关泽田崔海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讲学阳明书院

关泽田,崔海东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 江苏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5600)

阳明逝世后,其后学在南直隶地区(1)所谓南直隶是明代直属中央六部的南京及附近府与直隶州的统称,包括十四府(应天府、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庐州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和四直隶州(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州),范围大体与今之苏皖沪相当。继续传播心学,笔者以地方志为中心,考察阳明后学所涉三十所书院(2)狭义之书院,为民间自由讲学、养士之所。广义之书院,除学术之外,尚有祭祀、藏刻书、科举制艺附之,并经营学田等。书院之实滥觞于先秦诸子之私人讲学,书院之名则源于唐开元五年(717年)中央校理书籍之丽正修书院。唐末五代官学崩溃,故宋初力倡书院,又逢儒学复兴,故两宋官方、民间书院俱甚发达。明朝前期大兴官学,严禁民间书院,至湛若水、王阳明横空出世,方开出书院之全盛局面。,将书院建设分为自建讲学、自建祭祀藏刻书和对外联合斗争三种类型,以厘清其在本地区的整体发展过程与相应的作用意义。而阳明后学,则不限于“南中王门”(3)据《南中王门学案》记载,南中阳明再传弟子有20人,其中师事王龙溪的有太平人周怡、武进人唐顺之、宣州人贡安国、泾县人查铎、宣城人沈宠、宣城人萧良幹、宣城人戚衮、泾县人张棨,师事钱绪山的有贡安国、查铎、泾县人萧彦、萧良幹、张棨、歙县人程大宾,师事邹东廓的有周怡、戚衮、张棨、青阳人章时鸾、歙县人郑灼,师事欧阳南野的有武进人薛应旂、沈宠、戚衮。参见孙钦香:《“南中王门”的学派构成及其思想特征》,《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尚包括江右、浙中、泰州等。

一、自建以讲学

此类书院乃阳明后学自己创建,自由讲学,以传播阳明心学为主要志业。

(一)州府著名书院。此是指地处要冲、规模大、历时久、影响深远的书院

1.广德“复初书院”

嘉靖四年(1525年),阳明高弟邹守益(1491—1562年),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谪广德州(今宣城市广德市),建复初书院,此是王学进入广德州及宁国府(大致相当于今之宣城市)之始。此地旧为元妙观,守益迁道士,建书院[1]147,大兴讲学之风,有《复初书院讲章》[2]147,并请王艮(1483—1541年)等人前来讲学,复初书院教学效果极佳,“风动邻郡,宁、徽、太间,志学风至今冠江左”[2]1383。

2.泰州“安定书院”

南宋时泰州人民为纪念北宋先贤胡瑗而建[3]。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江苏如皋人,北宋硕儒、名臣,二程的老师,理学先驱,祖籍陕西子长县安定堡,故世称“安定先生”。阳明后学与安定书院有三次交集。

一是嘉靖五年(1526年),泰州知州、阳明弟子王臣(字瑶湖,南昌人)重建书院,并请王艮前来讲学[4]529。王艮《年谱》云:“(嘉靖五年)秋八月,会讲安定书院。时王瑶湖臣守泰州,会诸生安定书院,礼先生主教事,作《安定集讲说》。”[5]72

二是戚贤曾于此讲学。戚贤(1492—1553年),字秀夫,号南玄,今安徽全椒人,阳明弟子,曾在安定书院举办讲会,有“千圣之学,不外于心,惟梏于意见,蔽于嗜欲,始有所失。一念自反,即得本心”语,黄宗羲赞曰“南玄论学,不离良知。而意气激昂,足以发之”[6]578。

三是后来书院倾圮,里人改祀碧霞元君。隆庆元年(1567年),督学耿定向撤元君祀,恢复书院[7]。耿定向(1524—1596年),字在伦,号楚侗,

人称天台先生,湖广黄安人,私淑王艮,曾问学王艮之子王襞,为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8]。

3.泰州“东淘精舍”

此是王艮故里讲学之书院。心斋晚年,名动海内,四方学者麋至,房屋不能容。嘉靖十五年(1536年),御史洪垣(1507—1593年)遂建是院,以供讲学。心斋去世后,改作祠堂[9]。

4.泾县“水西书院”

此书院是阳明后学在南直隶地区之学术重镇,所办水西讲会,名动天下,嘉庆《泾县志》称:“水西书院,为明中叶以来诸儒讲学之所。其盛直欲与仲晦之白鹿、子渊之石鼓,以迄岳麓、睢阳媲美焉!”[10]185其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水西初创。邹守益谪广德期间,培养了诸多弟子。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们跟随阳明大弟子、浙中王门之王畿、钱德洪参加了著名的青原会讲后,议定借泾县水西之宝胜、崇庆、西方三寺,订六邑(即宁国府所属之宣城、南陵、泾县、宁国、旌德、太平)大会,邀二人来宁国府讲学。讲会期间,邹守益、刘邦采(1490—1578年)等亦与会,总人数近二百人,致僧房弗容,于是众人在寺旁增建房屋[2]430。

二是水西精舍。至嘉靖三十一年(1522年),督学御史黄洪毗、知府刘起宗、知县邱时庸“乃构别馆于宝胜寺东”,谓之“水西精舍”,钱德洪、王畿迭相往来,“学士荐绅云集,弦歌洋洋,由是水西之学名天下,盖其盛也”[10]189。

三是水西书院。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泰州学派传人、王门第四代弟子、宁国知府罗汝芳(1515—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数过讲习”,与南中王门查铎、萧彦、萧良干等相与切劘其间,故又加以扩建,并改精舍为书院,“岁会以时,屦舄常满,此又书院之一盛也”[10]189。

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议毁天下书院,水西亦中废,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查铎与翟台等人才恢复旧观。数十年中,水西书院一直是宁国地区王学之中心,其自办水西大会之外,还影响各邑自办月会。讲会诸人还仿水西之制,另创蓝山、赤麓等书院。

5.南京“崇正书院”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耿定向担任南直隶督学御史,在南京清凉山东麓建造了“崇正书院”[11]174,选南直隶所属十四府优秀学子前来书院学习[12]7392-7393,由他亲自主讲,由此崇正成为南直隶地区之文化中心,南京首位状元焦竑即出于此书院。

6.宣城“志学书院”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宁国知府罗汝芳创建“志学书院”作为六邑阳明学讲会之所[13],“发挥正学,风动六城,自远来者肩摩踵接”[14]97。

7.休宁“还古书院”

万历二十年(1592年),休宁知县祝世禄(1539—1610年)在古城万安山建还古书院[15] 229。其在朱子故里大讲心学,“每春秋至会,一舆一盖,随从数人,及登讲席,环列几千人,先生高谈名理,善譬喻,听者莫不悚然”[16]。

(二)一般书院。此指规模、影响均不甚大,属于地方者

1.仪征“亲民馆”嘉靖九年(1530年),阳明弟子、仪征知县王皞“即天宁寺东隙地创建亲民馆以便讲学,颜其堂曰体仁”[3]。

2.宁国“凤山书院”

“正德中,知县王时正建。嘉靖中,署县事胡子亚、训导王皞重修”[14]20。王皞见上文。

3.宣城“宛陵精舍”

此宛陵精舍与志学书院同时兴建,二者相邻,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宣城知县姜台所建[14] 97,“初建时诸生集其中,讲习甚盛,至隆万间风流犹未息”[14] 18-19。

4.句容“华阳书院”

万历三年(1575年),聂豹弟子、应天巡抚宋仪望(1514—1578年)于句容驻地建华阳书院,讲阳明心学。此书院旧志皆未考明建者,今略作辨析。

乾隆《句容县志》载:“华阳书院,旧在都察院东,今在都察院之西,旧志载,南畿督学察院,往驻金陵。万历乙未,豫章怀云陈公□,至太平或句容按试各府,诸生以奔走为劳,酌其地无如句容便,且旧有书院可建,乃复购地,大拓其规而成之,至万历四十年芝冈熊公因旧基重建,规模益大,督学每驻节焉。”[17]616-617从中可知,万历乙未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时,句容“旧有书院可建”,故“乃复购地大拓其规而成之”,说明此时督学御史陈怀云只是重修,而非新建,随后万历四十年(1612年)芝冈熊公熊廷弼亦是接武重修。则此开创者为谁?

李春芳(1510—1584年)《新建句容华阳书院碑记》提供了关键信息,其云:“华阳书院,在句曲崇明寺左隅,今开府大中丞华阳宋公所建也。公以万历甲戌夏五月来虹南畿,会海上其事孔棘,有诏仍驻苏州。”[18]文章表明,书院名称为华阳,地点在句容崇明寺左隅,创建人是开府大中丞宋公宋仪望。所谓开府大中丞,即应天巡抚。《明史·职官志》载:“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一员。宣德五年,初命侍郎总督粮储兼巡抚。景泰四年,定遣都御史。嘉靖三十三年,以海警,加提督军务,驻苏州。万历中,移驻句容,已复驻苏州。”[12]1775正合《记》中所述“有诏仍驻苏州”。“万历甲戌”是万历二年(1574年),“海上其事孔棘”“明年有海上之捷”,当是倭寇之乱。《明史·宋仪望传》载:“万历二年,张居正当国,雅知仪望才,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奏减属郡灾赋。海警稍定,将吏讳言兵,仪望与副使王叔果修战备。倭果至,御之黑水洋,斩获多,进右副都御史。”[12] 5954张居正有《答宋阳山论均粮足民》[19],时间是万历二年(1574年),正是宋仪望应天巡抚任内。《明史·宋仪望传》又载:“仪望少师聂豹,私淑王守仁,又从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游。守仁从祀,仪望有力焉。”[12] 5954李《记》中亦云:“是时四方结绅学士往来访公于镇,相与讲阳明王公致良知之学。”[18]综上可知,正是宋仪望于万历三年(1575年)在句容建华阳书院,讲阳明心学。

5.宣城“同仁会馆”

万历中,罗汝芳弟子祁门贡士陈履祥在宁国府讲学,从者八百余人,宣城施宏猷等人遂建“同仁会馆”,以供讲学,“当时月率一会,郡邑官及荐绅父老子弟讲学歌诗,或具馆谷,每岁四月朔大会三日,六邑咸集,兴起者众”[14]19。

6.黟县“天中书院”

邹元标(1551—1624年),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人,江右王门第三代弟子。他在《黟县天中书院记》云:“黟,故新安岩邑,建馆以学则自韩子梦鹏、李子希士、汪子宗讯寔纲纪之,给谏德兴祝石林至而颜之曰天中书院。时为阳月,节届天中,又南当午,午,文明象,祝子意在此。”[20]韩梦鹏,字鸣起,黟县人,辑有《新安理学先觉会言》(4)卷一为王守仁、湛若水、邹守益、王畿、刘邦采、祝世禄、潘士藻等人会约之序,卷二详载湛若水、罗汝芳、王畿、刘邦采、耿定向、洪垣等人讲语。详见解光宇、刘艳《阳明学在徽州的传播及其意义——以〈新安理学先觉会言〉为中心》,载《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6期。;李希士乃邑庠生,汪宗讯字君畴,邹元标门人[17]198。依元标之《记》,祝世禄为书院取名,则此书院当建于还古之后。

(三)乡村书院。在上述诸多书院影响下,王门后学更深入乡村,建立系列书院

1.泾县“云龙书屋”

“在县东台泉山,明嘉靖间太平焦驾部元鉴建。”[14]23焦玄鉴(1520—1572年),字仲明,今安徽太平县人,学于王畿、钱德洪。

2.绩溪“梅林书屋”

“在龙川,明胡宗宪建。”[15]247胡宗宪(1512—1565年),明代重臣,字汝钦,号梅林,安徽绩溪人,师从邹守益,此书屋当建于嘉靖年间。

3.黟县“中天书院”

嘉庆《黟县志》载“七都鱼亭有中天书院,明诸儒讲学处”[21] 353。此是七都人、邑庠生李希士与邹守益、湛若水共创以讲学之所[21]198。时间当在嘉靖后期。

4.泾县“考溪书屋”

“在县西麻溪口,明进士翟台建。”[14] 23翟台,泾县人,与查铎同游于王龙溪、钱绪山之门,致仕归乡后,讲学水西书院,集四方学者发明王学[8]。水西会讲之余,择址麻溪建考溪书屋。

5.泾县“赤麓书屋”

“在赤山巅,明万历中知县何廷魁、李邦华创建”[14] 23。何廷魁,字汝谦,山西大同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授泾县知县。李邦华,受业于邹元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泾县知县,其还修葺了水西书院。赤麓当在何氏知泾时所建。

6.泾县“蓝山书院”

“在耸壁寺左,明万历中水西讲会同人建”[14] 23。

二、自建以祭祀、藏刻书

一般书院都有祭祀功能,如前述水西书院即“正祀王文成公,配以高第弟子王公艮及邹、欧、钱、王四公”[10]18。此处是指部分阳明后学所建之书院,主要执行的是祭祀列代圣贤、阳明与门人,修谱,藏刻书等功能。

(一)九华山“阳明书院”

据邹守益《九华山阳明书院记》,阳明于弘治、正德年间两次游九华山,“慨然欲建书屋于化城寺之西,以资诸生藏修,而未果也”,直至嘉靖七年(1528年),阳明弟子、青阳知县祝增才建成此书院,完成阳明之志,并纪念阳明[2] 321-323。

(二)扬州“维扬书院”

“维扬书院”由巡盐御史雷应龙(1484—1527年)嘉靖五年(1526年)所建[22]。但据欧阳德《维扬书院记》,雷氏“草略未备,继渐荒颓”,嘉靖十四年(1535年) 夏,阳明弟子、巡盐御史徐九皋重修,“新其故殿,设先师木主,配以四贤。殿前之阁,以阁六经”[23],即主要执行祭祀和藏书之功能。

(三)泰州“泰山书院”

嘉靖《惟扬志》载:“泰山书院,在泰州泰山上,嘉靖十七年,知州王臣建。”[3]王臣见前文,此泰山乃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邑人泥堆之小丘,故书院应不能容众,当以祭祀为主。

(四)溧阳“嘉义书院”

阳明去世后,弟子史际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溧阳建嘉义书院[24] 1351。此书院有三项功能,一是正常的讲学,史际请钱德洪主教,定期讲会,常有百余人[24]1351。二是阳明著作、年谱的收集整理与出版。阳明弟子将年谱分工到人,钱德洪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三十九年(1560年)两度寓居嘉义书院整理年谱[24]1349-1350,另外在此还刻了部分阳明著作,“增刻先生《朱子晩年定论》《朱子定论》,师门所刻止一卷,今洪增录二卷,共三卷,际令其孙致詹梓刻于书院”;“重刻先生《山东甲子乡试录》”[24] 1354。三是设阳明及湛甘泉木主,春秋奉祀[24]1351。

(五)南京“新泉精舍”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阳明’门人吕怀等建大同楼于南京新泉精舍,设师像,合讲会”,“精舍在南畿崇礼街”[24]1354。

(六)泰州“吴陵书院”

旧东淘精舍去州治远而不便,有司遂在州郡乡贤祠内祭祀王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耿定向督学扬州时认为王艮乃海内儒宗,不止一方之贤,遂特建吴陵书院专祀心斋。[9]

三、对外之联合与斗争

阳明后学除上述自建书院外,还对其他学派之书院积极展开联合与斗争,以广声势。

(一)对外之联合。阳明后学大力支持湛若水等人,或为建书院,或过往其书院讲学,或为其书院撰文作记

1.南京“新泉书院”

嘉靖间礼部侍郎湛若水建[11]174。按湛氏《年谱》,嘉靖三年(1524年)秋,其始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六年(1527年)王艮已记此书院,则此书院当在嘉靖三年至六年即1524—1527年间建。王艮《年谱》载:“(嘉靖六年),至金陵,会湛甘泉若水、吕泾野柟、邹东廓、欧南野聚讲新泉书院,作《天理良知说》。”[5] 72

2.扬州“甘泉书院”

嘉靖七年(1528年),巡盐御史朱廷立等为湛若水讲学而建[25]。后御史闻人铨、徐九皋、知府侯秩增修[4]529。朱廷立、闻人铨、徐九皋皆为王门弟子。

3.太平“天都书院”

在县治南,嘉靖年间知县邱振、刘元凯相继修建,后圮。至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张廷芳重建,阳明后学、主事萧良干作《记》[26]。

(二)对外之斗争。此指渗入原尊奉朱子学之书院,以传播阳明学

1.祁门“东山书院”

正德十六年(1521年),徽州知府留志淑与祁门知县洪皙所创[15]239。洪皙乃阳明弟子,然徽州乃朱子故里,向来独尊朱学,此书院建立后,本祀朱子,直至三十年后,江右王门之领袖邹守益方借地理之便,慢慢渗入此地。耿定向《东廓邹先生传》载:“庚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先生年六十。其年至祈门,会讲于东山。”[2] 1387邹守益在《书祁门同志会约》中也记载,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邹守益、聂豹等人在江西龙虎山冲玄观组织讲会,祁门王门后学多人参加,他们回来后在常清宫定下本邑讲会。次年,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邹守益前来讲会于东山书院。

2.歙县“斗山书院”

在歙县斗山,元明之际姚琏、唐仲等作精舍讲学,嘉靖十年(1531年),知府冯世雍葺为书院,十六年(1537年)湛若水至此讲学,邹守益、王畿等人也曾至此,并大力经营[15]222。使斗山书院几乎成为江右王门至皖南水西的一个中转站。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邹守益与刘师泉等游齐云,九华,赴新安、水西,访斗山书院,六邑同志来集,有《斗山书院题六邑会簿》《书水西同志聚讲会约》[27]。其路线就是由江西泛潘阳湖至新安,至斗山书院,然后再翻越翚岭,来到水西精舍[2]737-738。

除上述之外,还有婺源“福山书院”,在县南四十五里,嘉靖年间,湛若水门人所建,湛若水于此讲过学[15] 236;“虹东精舍”,在虹井东[15] 236;休宁“天泉书院”,“在七都石桥岩左门,嘉靖中建”[28];等等。都曾有阳明后学讲学,不再赘述。

四、进程与影响

从上述三十所书院可见,自正德十六年(1521年)建祁门东山书院开始,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之后的泾县蓝山、赤麓书院为止,阳明后学之书院建设时间跨度超过八十年,自无至有、从弱变强,如星火燎原,不断壮大。

其一,进程与特点

首先,其建立有三种契机。一是利用职务之便,如邹守益判广德建复初书院,耿定向督学南京有崇正书院,洪皙知祁门县建东山书院;二是自筹资源,如史际之嘉义书院,贡安国等人之水西书院;三是继承湛若水的书院事业或渗透原尊奉朱子学之书院。而其影响程度、维系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长达数十年,如水西书院;有的一任而亡,如亲民馆。此又与主持人的学术能力、职业生涯等息息相关。

其次,形成了南京及周边、宁国府、徽州府(大致相当于今安徽之江南部分加江西婺源)三大中心。南京自身有崇正,其周边镇江有华阳,扬州有安定,仪征有亲民馆,泰州有东淘精舍,溧阳有嘉义。宁国府、泾县有水西,宣城有志学,徽州则有还古、斗山等,皆是一方讲学之重镇。其他地区则较为边缘,如池州府九华山之阳明书院。

再次,其策略大体是尊湛(若水)、攻朱(熹)。湛、王是故交,阳明后学很多人是双方共同的弟子。由于阳明早逝,湛若水活到95岁,且在南京为官多年,故在此地区弟子众多,兴建或讲学的书院也极多。一般而言阳明后学极为尊重若水,或筹建若水之书院,如扬州之甘泉;或参与若水书院之讲学,如南京之新泉;或接武若水书院之讲学,如歙县之斗山。

阳明后学对尊奉朱子学之书院,则或攻伐或渗透。攻伐如宁国府,此地前有江右王门之邹守益谪判广德,建复初引领风气;后有泰州学派之罗汝芳郡守宁国,推动水西发展,而浙中王门又倾巢而出、鼎力相助。渗透则如徽州府,徽州乃朱子故里,“朱子以庆元二年(1196年)归新安,与学者大会于天宁山房,是为徽州讲学之始”[29]。而王学初入此地,则在三百多年后的正德十年(1515年)(5)正德七年(1512年)徽州知府熊桂(字世芳,号石崖,江西新建人)重修紫阳书院,并亲自主教。正德十年(1515年)秋,其托进士同年的王阳明写《紫阳书院集序》,此当是王学渗入之始。。正德十六年,王门弟子洪皙在祁门建东山书院,此是王门自建书院之始。而后湛若水在此强力扩张,王门亦随之进入。江右、浙中借地理之便,左右夹攻,终于攻入此朱子学重镇,建立一系列书院,正如《紫阳书院志》所云:“嘉靖丁酉(十六年,1537年),甘泉湛先生主教于斗山,庚戌(二十九年,1550年)东廓邹先生联会于三院;厥后,心斋王、绪山钱、龙溪王、师泉刘诸先生递主齐盟,或主教于歙(县)斗山,或缔盟于休(宁县)天泉、还古,或振铎婺(源县)福山、虹东,以及祁(门县)东山、黟(县)中天诸书院。”[29]

其二,意义与影响

阳明后学在南直隶地区的书院建设,使阳明学有了坚实的传播基地,从而消解了朱子学的垄断地位,最终占据了众多本地学院派精英的讲坛。南直隶地区本为程朱理学在南方之重镇,两宋时宗程朱之书院众多(6)早在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二程弟子周恭先、周孚先兄弟即归常州建城东、西书院,传播理学。随后,政和元年(1111年),同门杨时又在无锡建东林书院。南宋时,嘉定八年(1215年)南京建明道书院,祭祀程颢;宝庆二年(1226年)泰州建安定书院,祭祀胡瑗;端平二年(1235年)苏州建和靖书院,祭祀二程高弟尹焞;端平三年(1236年)魏了翁在苏州建鹤山书院;宝祐元年(1253年)镇江建濂溪书院,祭祀周敦颐;咸淳四年(1268年)南京建南轩书院,祭祀张栻。,其中明道书院更是南宋最大的书院,入元后,又有草庐吴澄讲学于南京江东书院。至阳明后学,则直捣黄龙,理学重镇南京的朱子学书院几乎被一扫而空,宁国府、徽州府亦如入虎穴,擒得虎子。故明末休宁人汪佑叹云:“自阳明树帜宇内;其徒驱煽熏炙,侈为心学,狭小宋儒。嗣后新安大会多聘王氏高弟阐教,如心斋、绪山、龙溪、东廓、师泉、复所、近溪诸公,迭主齐盟。自此新安多王氏之学,有非复朱子之旧者矣。其徒尤而效之,潜尚虚无;有并非阳明之旧者矣。”“新安大会自正德乙亥(正德十年,1515年)至天启辛酉(天启元年,1621年),历百有七年,会讲大旨,非良知莫宗;主教诸贤,多姚江高座。”[29]

其次是使阳明学真正深入民间。一般认为,阳明学风行宇内,是有多方努力的结果,如王艮倡道海滨,宣讲百姓日用之道,所教授者多是普通百姓。但从书院的建设可以看出来,王门书院,自州府至县市再至乡村,逐次下行,卓有成效,从而使阳明学真正走出城市与学院派,在民间生根发芽。此正如清人赵绍祖《赤山会约跋》所云:“自姚江之学,盛于水西。而吾泾各乡,慕而兴起,莫不各建书院。以为延纳友朋、启迪族党之所。其在台泉则有云龙书院、麻溪则有考溪书院、赤山则有赤麓书院、蓝岭则有蓝山书院。一时讲学水西诸前辈会讲之暇,地主延之,更互往来,聚族开讲。故合则考德问业,孜孜以性命为事;分则传语而述孝,拳拳以善俗为心。”[30]这才造成了嘉靖年间“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三五之家,不废诵读”[31]。

综上,阳明逝世后,阳明后学通过在书院建设上的努力,消解了南直隶地区朱子学的垄断地位,使该地区成为王学中心之一,为南中王门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讲学阳明书院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朵云书院黄岩店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白鹿洞书院记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