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

2020-03-27 12:10金锣镇
青年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

金锣镇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讳言,受应试传统的影响,道德与法治学科依然存在着被边缘化的现象,在小学尤为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近年来关于德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努力推动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情景化、实践化、儿童化的方向转型,以提升本学科教育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基于实际生活,善于选择教学素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相对其他课程具有更加灵活的特征,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时,应联系课程的学习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素材来实施相应的教学手段,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当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对于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有一定的认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则需要灵活地选用与实际情况相关联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教学的认同感。此外,小学生对于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当前的网络技术较发达,许多小学生都已经接触信息网络,而小学生没有良好的辨别、筛选信息能力,互联网不仅会带来新奇体验,还伴随着不少潜在的危险。小学生还不能分辨出网络中的安全信息和危险信息,教师则需要通过举例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正确使用信息网络,使他们了解关于安全的重要性,应该采取哪种措施进行自我保护。

二、积极加入实践活动,体会教学内涵

知识源自实践活动中,实践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影响力,针对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参加到多元化的活动中来,促进小学生切身体会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刻内涵,了解知识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传递尊老爱幼的思想时,组织小学生到敬老院或是幼儿园对老人和幼儿给予关心,通过玩耍、唱歌、聊天等方式,让他们积极加入到活动中,并与老人、幼儿展开积极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老年人生活的困难之处,同时懂得如何照顾幼儿,通过实际行动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帮助,深刻感受发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使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生活行为。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还处在好奇、好玩、好动的阶段,通常对新奇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合理利用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智力发育,通过积极的引导,吸引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兴趣,从而使其积极自主地加入到课程教学中。根据实际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对某项课程产生兴趣时,便会调动起较强的学习动力,从而启发活跃的思维意识,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学生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若离开了特定情境,将难以再引发强烈兴趣,因此,教师为使学生不断保持学习的动机,则需要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材的特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好奇,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真假,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交流,当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同时能够自主地去发散思维,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贴近实际生活,不要离开现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内涵的认知和理解。而教师若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视频、图像等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融入到情境中,沉浸在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以饱满的学习状态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

四、开展家庭实践,培养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中都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对长辈来说,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发自内心、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这是家庭固有的血缘关系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往往习惯于接受长辈的关心帮助,但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具体表现在:一是相对缺乏感恩意识;二是缺乏自主能力。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联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真切感悟家庭生活,爱亲敬长,自立自强,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组织社会实践,培养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它归纳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我们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开展学校和家庭生活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孩子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

结语

综上所述,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在小学中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摈弃落后的教学理念,根據具体情况来向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实际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系统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培养其核心素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夏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8(36).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