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余琐谈

2020-03-31 09:26沈飞德
世纪 2020年1期
关键词:崇文文史馆仁者

沈飞德

105岁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顾振乐先生虽未曾为《世纪》写过文章,但他与《世纪》的因缘始于其前身《上海文史》。远的不说,去年《世纪》创刊25周年,顾老撰联“文史钩沉廿五载,深耕细作不辞劳”书贺;又为同馆馆员汪观清先生为《世纪》精心创作的《牛犊情深图》题款:“三春农事犹未罢,牛犊情深自可风”,寓意深远,诗书画相得益彰。如今,顾振乐、汪观清两位馆员合作的这幅书画佳作,张挂于上海文史馆馆舍,激励着《世纪》同仁要以老牛精神,与时俱进,把刊物办得更好。

不久前,上海文史馆等单位联合举办“顾振乐师生书画篆刻展”。顾老亲自出席开幕式,登台致答谢词,还欣然挥毫勉励青少年书法爱好者。89岁的汪老从西郊赶来为老友祝贺。我受文史馆党组书记、馆长郝铁川的委托,在开幕式上致辞。那天我借用“三生有幸”四字表达对顾老的祝贺和敬仰。我说,我们都非常有幸与105岁的顾老相聚一起,并欣赏他和他学生的书法篆刻作品。这样的艺术盛事,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应当在上海艺术史上记上一笔。如果我们把时光往后看,顾老是继著名国画家朱屺瞻先生之后在105岁举办展览的第二人。朱屺老也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举办105岁画展是在1995年。两次105岁艺术家的展览,前后相隔竟有20多年。这是多么难得啊!因此,我觉得今天这样的展览,其意义早已超出了顾老师生、我和在座的大家这么一个小的范畴,意义非同一般。

我接着就略说一番“三幸”。

首先是上海文史馆之幸。上海文史馆成立于1953年6月,迄今历任市长,从第一任陈毅市长到今天的应勇市长,总共聘任了1200多位馆员,现任的有160多位。顾老是1980年入馆,今年正好40年,是目前上海文史馆健在馆员中馆龄最长的一位。文史馆的创办宗旨是敬老崇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任务。我认识顾老已30多年了,按年龄,我是他的晚辈,论工作,我是他的服务员。按理说,文史馆的敬老崇文工作应当是我们工作人员做的,但在我看来,顾老就是敬老崇文的典范,也是“老有所为、老有所樂”典范。如果上海文史馆要评选馆员模范,顾老是首选,当之无愧!

第二是上海这座城市之幸。上海有16字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顾老讲情重义崇道的人生和艺术经历,他在诗书画篆刻方面的执著探索精神和取得的不凡成就,特别是老而弥坚,活到老,学到老,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是对上海城市精神的最具体生动诠释,也丰富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为上海这座城市增加了高度、厚度和温度。

第三也是我们的时代之幸。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也正在大力倡导、弘扬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时代,有以顾老为代表的一大批对优秀传统文化心怀敬意,并视为毕生追求的文化老人的存在,就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后来者,举起了奋进的大旗。我们前进之路,有了标杆,有了榜样,为我们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我们常说仁者寿,文史馆馆员都是仁者,仁者寿,不是单指仁者生命的长度,更是说仁者奉献给社会的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财富必将传之久远!常说书比人长寿,就是说这个道理。顾老就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护的仁者。

己亥岁末,在辞旧迎新之际,我想,我们逢人常说的“三生有幸”,不应是挂在口头的一句恭维话,而应当成为我们对读者、作者和所有关心、帮助及支持《世纪》的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之言,并成为激发我们永怀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奋进的不懈动力!

(2019年12月28日)

猜你喜欢
崇文文史馆仁者
仁者甘死如饴
“互联网+”时代文史馆的发展策略
推己及人
有所不为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朱德与周予同关于文史馆的一段谈话
王鸣放作品欣赏
为官本色
点点读《论语》
南北朝玄学思潮与吴越地区世风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