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2020-04-05 10:57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体系

(1、2.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芜湖 安徽2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明确人才的内涵。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的人才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与职业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在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工程应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里突出了高素质,指的是除了专业能力“硬实力”之外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即“软实力”。其次要明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对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情况的深入调研、结合学生毕业后发展潜力的跟踪,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质量和职场竞争潜力,“软实力”高的毕业生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占据很大优势,上升潜力也更大。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为了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1]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也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由此可以看出,自1999年到2019年这20年期间,我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一直很重视。笔者通过知网文献数据库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从1994开始到2019年10月,国内对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且视角多样,以“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搜索词搜索符合条件的文献篇名,总共有近2000篇,有从思想政治、艺术、体育、社会背景等角度切入的,也有从评价模型和实现系统来研究的,还有结合专业教育、体验式教育来谈的。

笔者经过梳理,发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意义的研究和说明。这方面研究集中在2005年之前,主要是说明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及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需要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如1996年李树德的《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中指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又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3];又如1999年李伟、吴斌、黎业海的《高等教育应加强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出:“高等院校的教育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关系到能否把高素质的人才带进二十一世纪, 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百年大计。……高等教育重点, 应在于促进人的个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充分发展”[4];再如2004年李松在《培养新时期人才,高校应加强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人才的竞争, 集中表现为人才素质的竞争”[5]等。

2.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内涵的研究,广义与狭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探讨。广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内涵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之前,如2005年周远清、刘凤泰、阎志坚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化发展》指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6]狭义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内涵研究则侧重于在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职业导向下除去专业素质的其他素质研究,研究时间持续到现在,如2001年张宇在《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五个基本方面: 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文明素质、职业道德、社交能力。”[7]

3.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途径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目前的研究更偏向于多角度切入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或者突出某一素质提升方法研究,整体来看,研究点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如2018年许瑞瑞、张宣、刘阳的《基于AHP 模型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素的分析》提出“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模型”及“相关因子系数之间关联”[8];再如2017年顾家旺、韦向阳的《HR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探究》提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需要“有机体本身的素质开发、社会能力方面的素质挖掘、创新能力方面的素质提升”[9];2016年李睿智的《环境美学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提出:要“开展环境美学教育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育人途径”[10]等等。

4.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这部分侧重于研究评价体系和系统,趋势是多样化视角研究,如2019年叶惠娟、毛利、窦小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计》提出:“在大数据时代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学生创业平台、应用‘素质拓展学分’制度、‘任务驱动’的实践式教育、合理进行职业能力教育等方法,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得到有效完善,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11];徐雪丽、施佳熙、焦龙强的《基于多级模糊评判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研究》提出“一种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算法。该算法以学生的道德水平、身心健康、人文修养、创新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为基础,利用专家测评法建立完整的三级权重,并以这些指标作为输入,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系数。在此理论基础上,开发基于Java 以及MVC 框架的B/S 系统,最终完成学生的综合评价”等[12]。

由国内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文献总体并不多,呈现多样化趋势,理论研究多于实践。

另外,国内许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也有所侧重地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思路和方向。比如黑龙江工程学院,构建了工程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包括系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两部分。其中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谈判能力、团队精神等。再如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经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九大素质能力:是非判断能力、身体健康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生活发展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13]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研究是有一些思路和探索的,但是研究不深入,且规模比较小。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对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外侧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实际能力培养,因此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更为深入。最早的评价方法有:真实评价法,用测验评价大学生的真实能力;实作评价和案卷评价法,用专业的判断方式和观察评价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评价法,以人格和环境等因素测评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创新意识。

2.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研究。在国外,素质教育多被称为、等同于通识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作者罗伯特·M·赫钦斯在书中指出:“要重视通识教育……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接受综合全面的教育。”[14]旨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重视实操的教育。要加强必修课和选修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直面用人市场,借鉴产出结果溯源课程培养的方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但是在培养效果和市场认可度上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体系没有完全构建、知识点没有梳理清晰、课程内容和表现方式不甚合理。借鉴国外要求和国内高校的探索结果,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充分分析学生情况,结合人才培养定位,自2014年开始尝试开发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特点的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体系。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

二、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

(一)核心概念

大学生综合素质,从广义上说,大学生在先天的遗传禀赋,与后天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实践作用下,形成了要素素质内部与要素之间系统的相对稳定的质量水平和基本的品质结构。[11]狭义上说,是大学生为适应职场和社会竞争所必备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构成的集合。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在广义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基础上,有方向、有重点、分层次进行聚焦式培养。有方向是指在工科教育的方向指导下;有重点是指重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毕业后三、五年后的竞争潜力;分层次是指培养分阶段进行。

(二)体系要素

1.初期探索

早在2014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2014版的指导意见》中,要求设立“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培养方案子体系,就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类型的有关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应设置五个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领域定向的课程类型,这五类课程的名称、内容、教学目标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定向培养课程的名称、代码及内容

表2 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定向培养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中专业技能、独立设计与开发、项目实践课程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开设。2014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并申请学位前,应修满前四类定向课程的学分,以满足学院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教育的要求。

综上所述,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初期是总体在工科教育的指导下、以课程为切入点进行探索的,积累的实践经验为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体系提供了基础依据。

2.中期实践研究

首先,通过研究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调研有关毕业生实习就业企业发现,用人单位企业考核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维度各有侧重,但在时间管理能力、目标与计划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八个方面均有很高要求。 其次,结合学校2014培养方案要求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子体系的五类课程中,引入项目制、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有意识、有侧重地将企业最看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八个模块设计在不同项目中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在这一时期,通过整合课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公共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表3 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定向培养课程体系

3.后期总结与归纳

在此阶段,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总结了中期实践研究的经验,形成了以创新与创意能力、职业化能力与素养、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场应用写作4门通识必修课为主体,多门选修课为辅助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课程群。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引入体验式教育,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作为模拟训练,进一步强化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提升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见表4)。

为进一步强化课程效果,学校斥资近300万元在校园内建设了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基地,紧密配合理论课程,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在体验教育中深化对职业化能力模块的理解和认同感,从而逐步提升学生职业化能力的水平,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见表5)。

在调整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维度基础上,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不断实践尝试、归纳提炼,最终形成了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在工科教育指导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由三个子体系构成,一是基本素质养成体系;二是在工科教育方向指导下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体系;三是创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见图1),三个子体系正对应着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产业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摇篮”的办学愿景。

表4 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定向培养课程群

表5 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拓展项目

图1 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

基本素质培养体系旨在通过对学生思想与品格、行为与习惯等模块采用课程教学、专题教育、主题训导、制度约束、活动实践等方式进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引导、训练及教育措施,培育大学生除知识与能力以外的品德、行为素质,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良好个人素质、职业操守,来支撑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达成(见图2)。

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基础层:理论知识学习,通过教授职业化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职业化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第二层为模拟层:体验式素质拓展项目训练,主要围绕大学生职业化核心能力,依托室内和室外素质拓展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和核心能力训练。第三层为大学生素质养成计划(见图3)。

其中第二层以体验式教育模式为指导,以拓展训练项目为实施载体,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模块,依托室内室外两大素质拓展基地开展能力训练。体验教育系统的课程开发要求利用大自然环境和室内外的场景布置,围绕参训学生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设立学习目标,教育者精心设计体验项目,让参训学生全身心投入项目体验,在充分体验项目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反思、感悟、交流、分享、总结、提升、迁移、应用,以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目的。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进而再进一步指导“做”。根据能力训练的要求和课程目标,分为社会适应教育、创新思维训练和管理能力提升三个层次。

图2 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之基本素质培养体系

图3 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之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体系

(1)社会适应教育。结合学校开展的体育课程综合改革,将素质拓展项目融入体育课程,发挥体育课程在素质养成教育中的辅助作用。不仅使学生在身体上、技能上和心理上得到有效锻炼,提升综合素质,还能让体验者深刻体会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战斗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学生具有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意识等。目前开发的体验项目有《青少年障碍》《攀越云梯》等,紧紧围绕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教育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性,增强身心健康,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创新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运用批判性思维、头脑风暴法等解决问题,效果显著。目前开发的体验项目有《沙漠寻宝》《智慧闯关》等,通过场景设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锻炼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同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增强其对沟通环境的认知能力、学习有效沟通方法,提升沟通效果,提高生活、学习、工作、发展等方面的效能和效率,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精神、竞争与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全局观念等。

(3)管理能力训练。以目标和计划管理、时间管理、执行力、情绪与压力管理等能力训练为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管理能力与执行力。目前开发的体验项目有《智慧沟通》《挑战150》等,能有效增强学生主动沟通、目标与计划管理、时间管理等意识与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化核心能力素质。

图4 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之“三创”培养体系

创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基础层,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实践能力为基本入手点,重点搭建了由创意与创新基本认知、创新的程序和步骤、常见创新思维类型以及常用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意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思维工具和训练方法。第二层为模拟层,对有专利技术或者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创业模拟教学,帮助他们梳理自己的创业想法并判断是否可以付诸实践。第三层为实践层,对于前两层培养后付诸实践的学生开展创业指导和基地孵化(见图4)。

三、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中心

通过对在校生的调查分析,要想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学校2014年着手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中心(主要职能参见图5),以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为导向,以职业素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以有多年企业背景的资深专业人才为主要师资队伍,形成涵盖综合素质教学、实践、评估为一体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从而切实促进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就业竞争力的全面发展。

图5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中心的职能

中心下设课程开发课题组及体验教育拓展组两个主要教学组。分别负责职业化核心能力的理论课程体系研究、课程标准的开发工作以及体验教育(素质拓展)课程的应用研究工作。同时建成的综合素质拓展基地,引入体验师培训团队,运用专业的体验式教育模式,推进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改革。为真实模拟职场环境,在大学生社团组织及日常的行为习惯中,加强引导,有意识养成在校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处牵头开发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系统,强化学生职业化的理论在实际生活、学习和社团组织场景中的应用。

四、分析问题并研究对策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设计运行已经有五年时间,施行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持续打磨各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过程,探索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逐步提升各能力要素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努力提升该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中的作用。2019年,学校组织各教学改革小组深入回顾过去五年教学改革运行过程和经验总结。对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编著的《全球一流工程教育发展报告》中国际一流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发现,我们在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内部结构的严谨性和人才培养结果的验证方法上还有一定的欠缺。特别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构建的培养体系经过一届学生的完整运行,发现在体系完整性方面还有些许欠缺。首先现有体系的三大部分下设的要素模块是依据结果为导向设计的,对于完整架构教学系统来说还有缺漏,经过运行发现在理论研究的科学严谨性方面存在不足,比如要素之间的边界和范围、逻辑连接顺序等还存在不甚清晰的情况。其次,培养体系的教学成效还存在验证难度大的问题,即采取合适方式论证体系效果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缺乏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体系的效果,缺乏可靠和科学的观测数据来评价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测量出的效果是基于职业化核心能力体系的培养还是学生自身的成长?这很难区分开来。这些问题限制了我们作为外部观察者对培养质量进行深入评估的能力,也让整个培养体系没有能够证明自身有效的依据。我们清晰认识到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解决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内部结构的严谨性和人才培养结果的验证方法问题,一方面要继续研究要素内容并结合时代趋势,紧密联系用人单位,用结果导向的思想,根据“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原理,依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模块的更迭或权重的增减,不断查缺补漏,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4门主体课程书籍的修订来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理顺要素的定义和边界及演变过程,争取尽早做到理论研究扎实,实践应用论证详实。还要将校内入口测评和校内出口测评结合起来去收集毕业生的初始数据和产出数据,但在数据的充分利用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继续收集科学数据,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入口评测和出口评测,还包括校友跟踪、就业单位反馈等多维度的数据,用以完整观看学生能力的提升路径和提升效果。

猜你喜欢
素质素质教育体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