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课程研究

2020-04-05 10:57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核心

(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随着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交叉、融合,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形势。各种价值观念复杂多变,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人们常常面对着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冲击。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它是构建社会思想道德的基础[1],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凝聚中华民族社会思想文化的强大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纳入到国民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积极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幼儿自然成为学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应紧紧围绕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为以后的教育阶段奠定良好的德育基础,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导向

1.深化教育引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幼儿德育思想的基础性引领作用

皮亚杰在他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强调,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道德认知的初级阶段,处在他律道德期[2]。幼儿在判断事件是非时依赖一定的情感因素和外在固定的标准与规则。幼儿上小学后,道德认知会逐步过渡到自律或合作阶段,判断事件的根据不再局限在事物最终的后果上,而更加考虑事件的动机,并能逐步将自己放置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因果关系。由此,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过程;幼儿成年后,道德认知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早期道德发展和德育影响的结果。

幼儿是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使之成为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内容,不仅能为国家的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从社会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凝聚社会共识,建立国家文化自信,而且还能深化幼儿的道德认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和统一的始终,实现德育真正的目标。

2.优化实践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幼儿强烈的情感认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其中,认同是社会个体将外在的、环境中的标准、规则、观念等内化为心理的一种情感和信念,最后以外化为具体行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精华,真正要将二十四字内容落到实处,则需要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它们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它们作为具体行动的导向和指南。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认为,幼儿的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4]。幼儿不断地和周围的社会发生联系,外在的规则和观念不断地在幼儿大脑中进行构建,形成认知。那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将二十四个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活动内容,幼儿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如模仿、故事、游戏、音乐、手工等,与具体化了的核心价值观发生联系,然后转化为幼儿最初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便成为幼儿内化了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体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个体对某种意识或者行为形成道德情感,就会积极地影响个体作出相应的道德选择,最终践行与道德情感相一致的道德行为。因此,加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改革,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开展活动,是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强化课程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而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需要正确的道德认知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和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如果作为课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与生活脱离的理论教育,显然并不能真正发挥它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价值引领作用。

因此,应系统地、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幼儿园课程内容中,围绕五大领域开展主题活动,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案地贯穿到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实现横向上和纵向上的结合;同时,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家园相结合,使幼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环境下实现知行统一的道德品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路径

1.开展主题活动,构建幼儿园系统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制定和实施的,贯穿着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始终,是对幼儿施加积极教育影响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内容选择的过程中,应积极而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进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基础性引领价值,真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德育目标。而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健康、科学、艺术、语言和社会五大领域开展活动内容,让幼儿通过主题的学习,获得与主题有关的完整的知识和经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可以分别作为十二个活动主题,从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语言五大领域分别思考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活动课程,而每个活动课程都有各自的活动目标,可以更具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兴趣特点、发展规律等设计和实施具体活动方案(见表1)。

许多幼儿园每逢国庆节、春节也会组织和实施和爱国主题相关的活动,但是,节日结束,活动也就结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凝结在了二十四个字中,全面而又深刻。主题活动若只反映在其中一个部分或者几个部分是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的。因此,要建立系统的幼儿园课程,全面引导幼儿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幼儿健全的精神世界。此外,幼儿作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在内容上应与成人所学习的内容深度应有差异。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对于幼儿已有的认知经验来说难度过大,但是可以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具体的、简单的内容,使幼儿能初步了解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主流价值观,并能尝试把自己的行为和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见表2)。

表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活动领域及其课程

表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民主活动领域及其课程

2.创设主题环境,发挥隐性教育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5]在教育活动、生活活动等显性教育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使幼儿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品德、个性、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许多幼儿园的走廊、墙上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结的二十四个字,但是,文字对于学前儿童并不能发挥其所代表的涵义,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某些幼儿园则以图画的方式呈现,简单易懂,但是常常脱离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环境,所发挥的教育价值成效并不理想。因此,幼儿园应围绕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主题环境,营造主题氛围,强化幼儿的主题意识,由内到外,由浅及深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幼儿园应构建积极的心理环境和常规,如升国旗仪式,通过每周固定的时间、正式的服装、严肃的氛围等,让幼儿感受到升国旗的神圣感;同时,通过一定条件的“选拔”,成立流动性的幼儿国旗手小组,使幼儿对升国旗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幼儿的爱国意识。如主题“法治”侧重让幼儿了解和遵守幼儿园规章制度,懂得和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因此,在常规建设中,幼儿园应制定具体、合理的规章制度,促使幼儿从入园到离园都必须遵守,最重要的是要制定违规后的“惩罚”制度和遵守后的“曝光”制度,让幼儿了解“法治”的严肃性和确定性,通过“曝光”幼儿遵守幼儿园规章制度的行为而强化该幼儿和其他幼儿的行为,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和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此外,主题墙和区角环境的建设也是主题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题活动开展的期间,如主题“爱国”,幼儿所在班级可以在主题墙上张贴世界地图,并明显地将中国地图标识出来,也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突出地图的形状和位置,配合课程《祖国妈妈在哪里》活动的开展;班级区角可以创设艺术区,投放不同材质的结构材料,如彩泥、彩笔、剪纸等,使幼儿在该区角可以制作和绘画五星红旗,或者创作“火箭”“卫星”等,配合《飘扬的红星红旗》《“嫦娥”奔月》教学活动。

3.以故事和游戏为载体,强调幼儿体验

幼儿很喜欢听故事,故事教学法能很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幼儿会将自己融入到故事中,通过故事的内在逻辑以及故事情节的渲染,丰富幼儿的想象,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并且,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模仿教师精心准备的故事人物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形成丰富的道德情感,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幼儿德育的基本内容,是幼儿道德认知的重要来源,利用故事如“狼来了”引出故事的核心“诚信”,让幼儿明白故事里为什么没有人再相信放羊的孩子,感受放羊孩子难过和后悔的情绪,丰富幼儿的道德情感,进一步了解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诚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8]。幼儿喜欢游戏,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是轻松、愉快的,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幼儿游戏之中,如创编集体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集体的重要性,明白大部分和小部分的概念;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创编角色游戏,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去自我中心化等,在游戏中体验“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和自己深刻的联系,强化幼儿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谦程的重要启示

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反映了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选择其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德育内容,需要结合幼儿年龄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水平的特点,将二十四个字的概念转化为幼儿能学的、易学的、想学的内容,因此,要实现核心价值观内容“三化”,即具体化、生活化和层次化。

1.核心价值观内容具体化

“喊口号”是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对于幼儿,“爱国”“诚信”“友善”等文字无异于无意义、陌生的图画,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可操作性。将这些主题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内容,改变传统德育的“说教”方式,使幼儿看得懂、听得懂、做得好。如主题“和谐”,幼儿很难理解其抽象的概念,但如果教师将主题“和谐”具体化成小草和土壤、大海和鱼类、分享、同伴关系、师幼关系、颜色搭配、秤、音调节奏等,幼儿便容易理解“和谐”在万物生长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含义。

2.核心价值观内容生活化[6]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7],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育内容应紧紧联系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知识、能力和经验都会不断地得到积累,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幼儿教育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格的公民,而不是只为了培养懂得这些文字概念的人。因此,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主题“敬业”,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父母及长辈的职业,教师设计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特点以及这些行业中无私奉献的工作者的精神特点;然后通过在班级里设置值日生、物品管理员、教师小助手等不同的角色,让幼儿学会坚持和责任,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等,从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

3.核心价值观内容层次化

“层次”是指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设计和实施主题活动,开展不同深度、广度、难度的德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8]。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课程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性,分别在小班、中班、大班设计和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主题活动,创设不同层次的主题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

结 语

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要在“做中学”[9]。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会“如何做”的主要方式。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能主动地去探究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去判断和解决问题。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的学习特点相结合,通过先体验道德行为,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系统的主题教学活动深化道德认知,逐渐形成道德意志,强化道德行为,最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引领作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