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培养学生讲解能力的实践探究

2020-04-06 21:48彭伟坚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导学案初中数学

彭伟坚

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讲解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B2018051)

摘要:为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综合思维能力,数学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具体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导学案对“学生讲解”的优势和探究过程做具体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学生讲解;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046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灌输式”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讲解”的界定为:让学生上講台讲解、小组内讲解或提前录制视频讲解当堂导学案中的知识回顾和自学探究等内容,由一位学生提出疑问,讲解学生负责答疑,教师或科代表点评的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培养学生讲解能力的优势

导学案的设置一般有:知识回顾、自学探究、合作探究、巩固提升、质疑小结等环节,要求提前一天发导学案给学生,让学生对知识回顾和自学探究部分要尽力完成,这样既是给学生自学提供思路,也是给学生讲解有关知识点提供参考思路。利用导学案实施学生讲解,不仅是展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台上风采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位学生身上,在讲解时的语言、语调、语速、动作等都可以体现出她在平时的日常积累,展现她的综合素质。优秀学生的每次讲题可能都是一次视听盛宴,从而吸引同学的关注,给大家带来积极引导的同时也能够使其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让大家都能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不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助力。

二、导学案培养学生讲解能力的实践过程

班级情况简介:学校是平衡分班,实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实践班级共51人,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通过近3年“学生讲解”教学模式的探究,学生的讲解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分组,为学生讲解打下基础

分组情况如下。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综合评价前16名学生组成A组(其实就是各小组的正副组长),综合评价后16名的学生组成C组,其他学生分为B组,让A组的16名学生按照首尾组合的形式分成8个组,B、C组的学生同样均衡地分成8个小组,对于各组的表现要有详细的评价细则,如参与讲解的学生加2分,讲解到位全面的加5分,提出疑问的加1分,答疑的加1分,积极参加组内讨论的加1分。为落实评价细则,本班设置2个科代表(分别记作科代表1和科代表2),每节课的学生表现由科代表2进行登记,每天公布,每周小结,及时表扬和指出大家的不足之处,这为学生讲解提供了动力,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2.分步实践,为学生讲解提供示范

本次实践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课时为例做说明。

第一步,教师提前1天下发导学案1: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说明要预习的内容为“知识回顾和自学探究”部分,第2天由教师亲自示范讲解,首先是板书本节课的课题,其次是让B或C组的学生上台展示预习成果,最后是讲解环节,教师从站姿要求、语音、语速、身体动作等作详细的示范,示范完毕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或让A组学生答疑。

第二步,同样提前下发导学案2: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明确预习内容。教师提前布置A组的2位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好第2天要讲解的内容,对这两位A组学生要讲解的各方面进行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提前辅导。第2天,由指定的一位学生作示范讲解。

第三步,首先是总结前两个阶段开展的情况,表扬做得好的环节或细节,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学生讲解”教学模式的流程,鼓励学生要大胆提出质疑,第三步是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讲解。提前一天下发导学案3: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详细布置好预习和讲解的内容,明确第2天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讲台讲解的内容。由于有了前面两步的积累,第2天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教师要给没有上台讲过课的学生机会,可以优先A、B组的学生讲解,以更好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三、培养学生讲解能力的思考

1.重视优生培养,学习兴趣更浓

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优秀学生很积极,其他学生都不够积极,甚至出现消极学习数学的现象。根据2011版《新课程标准》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讲解”的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思想,重视了优秀学生的培养,又让其他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重视课堂效率,针对性更强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学生讲解”教学模式的课前有针对性地准备、提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讲解的自主发挥、学生的有效质疑等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更强了。

综上,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讲解”的教学模式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一个尝试,在具体实践中还要注意全面关注各层面学生的表现,及时激励进步的学生,对课堂参与率低的学生私下做好辅导工作。教师更要提前做到备教材、备习题、备学生,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要多设想并做一定的应对预案,有些难度较大的习题或知识点可以提前辅导学生讲解。即使是在线学习也可以采用让学生提前录制视频来落实“学生讲解”的教学模式,通过笔者的实践,效果很不错。以上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同行们更多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浪网中学528443)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导学案初中数学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