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六逸潜在课程认知理念及其对当下新闻教育的启示

2020-04-06 12:33李效文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智育教育理念启示

李效文

摘要:潜在课程是现代课程论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谢六逸先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历来重视潜在课程教育并提出了“新闻即社会教育”的学术主张。谢六逸先生认为,新闻教育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形式,作为显在课程教育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无形的潜在课程教育更为重要。这不仅奠定了新闻记者从业的主体品格意识,还奠定了新闻工作者用新闻这一公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动力。

关键词:谢六逸;潜在课程;智育;教育理念;启示

Abstract:The potential curriculu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modern curriculum theory. As early pioneers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China, Mr. Xie Liuyi has always placed great emphasis on the potential course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academic claims of “news is social education”.Mr. Xie holds that news education is of two forms, namely, the tangible and the intangible, and the supplementary form of the tangible curriculum, the intangible potential curriculum is more important, for it not only establishes the main character consciousness of journalists in their careers, but also established the basic motivation for journalists to use news as a public tool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Xie Liuyi; potential curriculum; intellectu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nlightenment

一般而言,課程泛指学校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的、专业的与非专业的所有教育进程与教学安排。从概念探究始发,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某一具体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教育内容,包括预定教育实施进程中的全部内容,涉及学校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必须在教学时限和教学时数内传授的各门学科,以及与之对应的各类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说,课程则指某一门学科和与之有关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在被认知的课程转化为相应的知识且应用于实践时,具有如下特征:(1)课程能够且无可避免地体现特定语境下的社会选择与社会意志;(2)课程的存在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在学习者之上的;(3)课程的设置属于实体哲学范畴,具有先验、既定的静态性质;(4)课程体系的内在建构符合理性主义,遵循科学逻辑的组织架构原则。关注显在课程教育,注重“有形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固然重要,但重视“无形的”潜在课程同等重要。正是由于如此,早期新闻教育学家谢六逸先生十分看重社会实践对专业学习的辅助和补充。他强调,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领域,实践哲学视野理当与实体哲学视野并重,尤其是随着课程开发范式向课程理解范式的转变,传媒专业学习在注重正规课程抑或显性课程的同时,更应该愈来愈多地将目光投向潜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只有将新闻教育融入社会教育之中并引领社会教育,新闻工作者使用新闻这一公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动力方能形成。

一、高校传媒专业潜在课程的概念及其内涵潜在课程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美国学者杰克森(P.W.Jackson)1968年所著《教室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主要是指正规课程以外的潜隐课程和与之对应的各类自觉与非自觉的教育活动。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属于“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副学习”(associate learning),是一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杰克森认为,学生在读、写、算或其他学术课程上所取得的进步是不能充分或全部归功于学校教育的;除了学校正规课程的教育,学生实际上还从学校生活的日常经验积累中明确了态度、动机、价值观以及其他心理状态的多元化发展,这些非学术的个体收获实质上比学校专业教学的影响要多得多[1]。作为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中所产生的非学术的结果和副产品,潜在课程与学校教育同在,且比正规课程渗透得更加深刻[2]23。因而,潜在课程虽然没有显性存在,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3],是一种课程存在形式。

谢六逸先生认为,正是由于潜在课程值得重视,加之知识向社会应用转化的进程加剧,在高校教育中理应尽快塑立和明确传媒专业潜在课程的概念,使之与正规课程相匹配。惟其如此,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课程观才能够全面,“学生通过学校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2]22才能够符合社会与传媒活动的实际。否则,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和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时代的情形下,不仅会造成学生的主体及主体性、主体与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与理性间的分裂,还会导致传媒专业正规课程意义部分或全部丧失,教育目标失去合理性,教学进程的路径难以畅通。那么,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潜在课程的概念是什么?其概念内涵又包含哪些内容?谢六逸先生认为:首先,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的潜在课程是指新闻类专业正规课程以外的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潜隐课程、隐型课程、潜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第三类课程等。具体地讲,潜在课程泛指专业学习之外的师生交往活动,学校或社会包括媒体组织的各项比赛、评奖活动,课堂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专业知识学习与应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学校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班级管理制度及学生评价机制等。这些潜在课程并没有在教学计划中以正规课程的方式显性存在,它们既可能是整体的、系统的和共同的,也可能是局部的、零碎的和个体的。作为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实践和教育效果的有机组成部分,潜在课程是与正规课程相对应并能够融通互动的课程形式,是高等教育实施环节中所必不可少也无法避免的课程存在。其次,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潜在课程是专业学习之外“非计划的学习活动”[4],通过所在学校的环境、氛围、风气、设施、规则、人际关系,以及自发自主的专业实践活动等施加影响给学生并进而达到教育作用。这些潜在课程可以是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任何情境,也可以是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各类活动及其过程,包括那些“未公开宣称的有意产生的学习状态”[2]24、非学术性的教育经验等因素。再者,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潜在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课程副产品形式存在,对学生的日常情感、生活态度、政治信仰、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交际技能等方面影响巨大。其课程本身因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时间进程和动态建构特征,故而是一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3]。另外,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潜在课程具有实体的物质性和非实体的文化心理性,同时也具有双面作用。故而,在强化对学生外在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灌输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学生内在的非专业的知识普及与文化塑造。

二、潜在课程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全之全,妙应在心”。从过往多年的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实践历程及其效果来看,潜在课程是与正规课程并存,甚至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影响与文化心理影响方面有时还会超过正规课程。例如,在毕业多年以后,很多学生早已记不住和回忆不起很多传媒专业教育正规课程的内容,但提及学校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某一次专业实践活动的细节、某些师生交往的对话内容等,却是永生难忘和记忆犹新的。作为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正规课程的对应形式,潜在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和人生品格所施予的干预,无论是正能量的还是负能量的,均不容忽视。也正是因为如此,正视并精准地认知潜在课程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

谢六逸先生认为,和综合课程一样,潜在课程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拥有如下地位:

首先,潜在课程的设置及其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的比重是教学观念所依托的哲学彰显。随着课程开发范式向课程理解范式的转变,实践哲学视野逐步取代实体哲学视野,教育的意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还应该更加深入地渗入到“帮助学生成为多产的社会成员” [5]192这一领域。故而,教师在正规课程上的知识与技能灌输远不如建立潜在课程的召唤结构,或通过潜在课程唤醒学生的参与活动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显得重要。“文本之外无他物” [6],在过往正规课程建立起专业细分所形成的控制式逻辑而衍生出来的教学关系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教学活动均带有强迫性质,教师被迫教,学生被迫学。课程的目的与活动的意义被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被接受,整个教学被虚拟成一个整体并纳入产业化生产链条之中,教学制度被体系化,教学流程被规范化,教学过程被精细化,教学效果被量化……凡此种种,使得教育成为不同产品间一条条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仿佛教師就是技工,学生就是产品,学校就是专业工厂抑或专业车间。事实上,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的教育,远非工业品生产与加工那么简单,教育的结果也不能简单地通过学生毕业后整体就业率的高低来进行结算,并以此推算其今后的专业成就。了解传播学学科建立历程的人们都知道,传播理论的最早确立者如库勒、拉斯维加斯、拉斯韦尔等人大多都不是学习新闻传媒类专业的,他们或是经济学家,或是物理学家,或是心理学家,或是化学家,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却是依据其自身所熟知的学科并由此出发进而创立了各类影响至今的传播理论学说。换句话说,受实体哲学观念支配下的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不出新闻传媒界的思想来的。而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和管理传媒组织所需要的知识,也不是只学习新闻传播正规课程就足够,还需要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计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统合,更需要在社会特定语境中积淀足够多的实践磨砺。

其次,环境造就人。潜在课程在实质上就是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实施的内外在语境。众所周知,包括课堂在内,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类场所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的存在,也是学生形成认知与思想的物质依托。多年以后,随着认知的内化,这些场所以及与之有关的记忆便会转化为种种个性鲜明且影响深远的差异化品格。正是由于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正规课程并没有给人留下丝毫的记忆,反而是社会实践中的种种细节等给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这些场所的存在以及与之有关的记忆,不但承载了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校际差异与办学特色,而且还有机地塑造了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人性深度与行为品格。所以,与破碎的正规课程宏叙述理性相比,潜在课程具有非教条的、“提供人与人之间新型巧合(co-incidence)而开拓出创造性活动的新天地” [5]198的独特地位。

再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和无,在和不在,自我和非我,可见和不可见,显要和隐次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相互依存与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与正规课程相对应,潜在课程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不啻是不在的显现,见证着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存在与踪迹。“用德里达的话讲,‘不在以残存于我目前的言行中的‘踪迹(trace)的形式,游戏在我身上。”[7]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潜在课程不但作用于个人,而且作用于文化。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实施进程中,潜在课程伴随着正规课程,是在不断地推动、表达和鉴别着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本身的。也正是由于如此,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抑或是管理者,其个体的和集体的过去都是不被忘却且被不断演绎的。在对学生自我的完整性培养方面,潜在课程无疑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的,它打破了正规课程的“满”并使教育本身步入了“空”的意境之中,学生的学习也并不会因为正规课程的终结而终结,而是会引领着学生去开放性地学习。这正是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目的与教育意义存在的根本所在。

潜在课程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不仅地位重要,而且对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所起的作用更是明显易见:首先,潜在课程作为教学文本的有机存在,它能够有效地消解正规课程所产生的知识边界与人际边界,而把人纳入一个基于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核心的超链接平台语境之中,使得高校传媒专业教育能够实现跨边界、跨差异的意义传递,为培养出具有知识应用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奠定基础。学历教育不等同于素质教育,知识接受也并不等于能力拥有。在过往的以实体哲学观念为支配理念的教育实践中,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培养出了大批的不通人情、不了解现实与社会实际以及不能有效区分区域化文化差异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迷蒙自闭,而且在走入社会后也很难成为合格的专业从业者和社会成员。如许问题的存在,现如今都是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所必须面对和反思的。只有加大对潜在课程的认知和应用,才能够使高校传媒专业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潜在课程能够阻止现代主义教育理念所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使得高校传媒专业教育走出表象误区并真正实现深层建构与整体提升。众所周知,“现代主义的贫困表现为万物皆以西方传统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出发,即认为概念、公式、观点等,总是一劳永逸地作为现实,最终指向某种固定的、封闭的、可命名的东西。其基本姿态和腔调是极为专横的。这种随柏拉图和笛卡尔基督教传统而产生的西方式决心,旨在让事物正确,不仅只是认识论上(获得正确知识)正确,而且要充当正确,要把各自的生命宣称为正确。”[5]147近些年来,这些以逻各斯中心传统所建立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弊端,使得我国的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动不动照搬西方不说,还出现了不少学者教师迷信西方传媒理论,甚至以西方传媒理论来否定中国传媒理念的政治根基与文化根基的现象。不难想象,这样下去的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是要不得的!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只有把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意识,才是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存在与存活的历史责任。正是因为如此,谢六逸先生认为,将中国的具体国情与文化理念以潜在课程教育的形式大量植入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刻不容缓。再者,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领域,依据既有的正规课程体制和正规课程内涵进行教育,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在教材没有更新和完善起来的情形之下,潜在课程在媒体转型和高校传媒专业教育转型之际,无疑需要承担起既有正规课程所无法完成的教育任务。换句话说,只有加大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潜在课程的力度,才能使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不虚空。

三、高校传媒专业实施潜在课程教育所应注意的基本事项谢六逸先生认为,潜在课程是以潜在为其显性特征的。因而,无论是以人为本来提高学生的情意发展,还是从智育方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抑或是从美育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美感情趣与美的创造,高校传媒专业教育都不仅要把握住潜在课程潜隐性、非预期性、非强制性、多样性、持久性等方面的课程特点,而且在实施潜在课程教育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在注重当下教育的主体性的同时,要注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实际存在着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与理性以及主体的多元化之间的融通与缀连关系。换句话说,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实施潜在课程教育,不能受杜威教育理论和克伯屈教育理论的误导,仅把潜在课程的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学生自我进行的“附带学习”和“副学习”,要把潜在课程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的价值、功能、特点等研究透彻。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对其潜在课程的结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认知与研究可谓空白和荒芜。现阶段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实施潜在课程教育尚做不到成熟运用和体系完善,有必要加大潜在课程的实践力度以获取经验和理论总结。事实上,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领域,实践哲学视野逐步取代实体哲学视野,课程开发范式向课程理解范式转变,这些虽已成为共识,但令潜在课程从内部实现对正规课程的批判和改变仍得假以时日,潜在课程与正规课程“视界融合”并共同拓展“真值空间” [8]的可能性,以及重构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结构,也尚需进一步探究和深化。

其次,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实施潜在课程教育时,不能简单地以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来认知和取代潜在课程。近年来,无论是在正规课程教育领域,还是在潜在课程教育领域,都出现了一种以简单粗糙的积件(Integrated ware)来取代正规课程教育和潜在课程教育的不良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很多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迷信并鼓励的教师自制课件和其他音视频教学,以及高校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上的校长演讲等内容。“实际上,由教师单独制作的课件(course ware)仅仅体现着教师个人针对具体课堂的教学思想、目标过程和方法。教育技术界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自制课件是僵化和不可变的,不能适应教学的普遍要求和变通要求。”[9]换句话说,这些以教育者并不一定正确的个人理解所完成的自制课件和其他音视频教学,以及高校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上的校长演讲等内容,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内得以畅行,特别是蕴藏其中的不当观念与偏执言论,有时不仅对学生知、情、意方面的全面发展无益,而且可能有害甚至是对学生造成直接的人格损害。

再者,潜在课程应该依托基于超链接的以新闻传播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来进行,并且要建立正规课程、综合课程与潜在课程之间的关系和纽带[10]。也只有这样,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才不会顾此失彼,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也才能相互依托和相互贯通。

总之,潜在课程是现代课程论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深入认知和领会谢六逸先生的新闻教育理念,重视潜在课程在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发和提升潜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并把握其课程特点,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根平,黄松鹤.潜课程论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69.

[2]靳玉乐.潜在课程论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中应重视潜在课程的研究 [J].人民音乐,1999(5):42.

[4]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 [J].教育研究,1987(11):32-36.

[5]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CHRISTOPHER 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 Methuen & Co.Ltd, 1982: 41.

[7]DERRIA, JACQUES. of Grammatology[M]. Trans. by SPIVAK, GAYATRI C.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66.

[8]阿爾布莱希特·韦尔默.后形而上学现代性[M]. 应奇,罗亚玲,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25.

[9]刘沛.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 [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4):20-22.

[10]谢六逸.谢六逸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72.

猜你喜欢
智育教育理念启示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大学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研究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也要注意一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