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提式污水泵布气装置的设计及优化

2020-04-07 08:12宁海燕罗本福张明杰王辉艳
流体机械 2020年2期
关键词:水管孔径气泡

宁海燕 ,罗本福 ,张明杰 ,陈 强 ,王辉艳

(1.西华大学 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039;2.四川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100;3.四川中恒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成都 610100)

0 前言

气提式污水泵无水下转动部件,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安全可靠,性能稳定等优点,适用于多种污水提升场所。特别在某些小规模、低扬程、系统复杂的排水工程中采用气提式污水泵,有其独特的优势。气提泵的几何形状简单,但其性能的理论研究却较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气提泵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气提泵性能主要受其几何形状及操作参数影响[1]。其中几何形状主要涉及到布气装置的尺寸和结构形式。因而近年来,国内外对气提泵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布气装置的结构形式上,研究主要包括了布气孔数量、气孔排列形式、进气方式等因素对气提性能的影响[1-5]。由于布气装置的设计对气提泵的扬水量和整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2],因此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工程实际所需,对布气装置的布气孔径和进气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了气提污水泵布气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法,以期为工程中布气装置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1 试验装置及方法

1.1 试验装置

试验模拟污水提升的工程条件,搭建了大管径气提式污水泵站试验平台,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大管径气提泵试验装置示意

试验包括供气、提升、储水和测试4个系统。其中供气系统由HC-501S回转式风机1、风包2、PVC进气软管6和布气装置8组成。提升系统主要有扬水管9、下降管10和潜水泵11;试验扬水管采用亚克力透明圆管;储水系统用于存储和平衡水量,主要由储水筒7、平衡水箱12和贮水罐17组成;测试系统采用了气压表4、涡街流量计5,电磁流量计15,用于测试气压、气量和水量。

2.2 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选定扬水管管径、扬水管长度(简称管长)、淹没比(m=淹没深度/管长)等试验参数的取值,取值范围见表1。扬水管底部安装不同的布气装置,连续通入不同体积流量的压缩空气(简称通气量),试验通过风量调节阀3控制通气量大小,并按3~5 m3/h的增量从小到大递增,同时由涡街流量计5测试每组通气量。通过电磁流量计15测试每组通气量对应的气提液体的体积流量(简称扬水量)。

表1 试验参数取值

试验过程:将扬水管9下端插入具有一定深度的被提升液体(清水或污水)储水筒7内,通过调节扬水管水下淹没深度来改变淹没比。回转式风机1输出的压缩空气进入风包2整流,风量调节阀3调节通气量稳定,由气压表4测定气压值,由涡街流量计5测试通气量,压缩空气由进气管6进入布气装置8,穿过其布气小孔注入扬水管内形成气水混合液,在扬水管内外密度差的作用下,混合液上升至扬水管顶部流出,落入下降管10进行气水分离,分离后的液体(清水或污水)进入平衡水箱12,经潜水泵11提升至贮水罐,以形成循环;调节潜水泵出口闸阀14达到平衡水箱内水位稳定,通过出水管13上电磁流量计15测定出水量,作为气提扬水量。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布气孔径的影响

为研究布气孔径对气提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3种不同布气孔径的布气头部。根据前人研究发现,气提泵在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气泡直径为1~4 mm[5],故设计布气孔为圆形小孔,直径分别为1.5,3.0,4.0 mm 3种规格。布气头选用DN50的不锈钢管制作,其顶端用不锈钢板焊接封堵,其顶端面和侧面均匀开设等径布气小圆孔,其下端连接通气管道。布气孔总数保证最小布气速度不大于10 m/s;实测通气量和布气速度范围见表2,布气头实物如图2所示。

表2 3种孔径布气头设计及试验参数

图2 3种孔径布气头实物

在扬水管底部喇叭口内分别安装3种孔径的布气头,测试其提升清水的扬水量。扬水管管径DN100,管长5.5 m,淹没比m=0.6时,测试通气量与扬水量数据,根据不同布气头的实测数据组绘制通气量-扬水量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3种孔径布气头的扬水量对比

分析图3变化曲线和测试数据发现:气提泵采用3种孔径布气头时,由于其工作原理相同,3种布气头的扬水量曲线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着通气量的增加,扬水量先快速上升达到峰值,后趋于平稳。但采用3种孔径布气头的提升效果却有所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随着布气孔径的增大,最大扬水量逐渐增加,通气量-扬水量曲线依次上移。分析原因:一方面,布气孔径越小,形成气泡体积越小,小气泡在低气压下上升时有合并成大气塞的趋势,大气塞占据了扬水管截面面积,阻碍了水的流动[2]。相反,布气孔径增大,形成的气泡体积增大,气泡浮力作用明显,升水量增大。另一方面,通气量一定,气孔总面积较小时,布气速度大,气泡运动速度较快,气液滑移速度增大,气泡的运输能力较低;反之,进气速度降低,气液滑移速度降低,气泡的携带能力增大,提升水量增加。因而在图3中,通气量相同时,布气头孔径增大扬水量有所上升。表明适当增大布气头孔径和降低布气速度,有利于提高气提泵的扬水能力;由试验结果对比可知布气孔径4 mm的提升效果较优。

2.2 布气方式的影响

目前,布气装置的安装方式主要有以下2种:(1)直接将布气头部放置于扬水管内,这种方式适合扬水管管径较大的情况,扬水管管径较小时,布气头很难放入;(2)在扬水管底部安装喇叭口扩容整流,喇叭口内设置布气头部,这种方式适合于各种规格的扬水管。但这两种安装方式的布气方式相同:压缩空气经布气头底部进入,由其侧面和顶面的布气小孔切割成微小气泡进入扬水管或喇叭口,并形成气水混合液而被提升。根据工程实践和试验观察发现,采用上述布气方式的布气装置均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若布气头直接放入扬水管,占用了扬水管进水断面积,不仅阻碍扬水管进水,而且影响气体与水的混合均匀性,导致气力提升泵的工作效率下降;若布气头置于喇叭口内,则存在喇叭口与上部扬水管连接处能量损失较大,喇叭口上部的收束挤压常常造成气体反溢和泄漏等问题,降低了气提效率。

针对上述布气方式的缺点和不足,课题组对常规布气方式进行了调整,对常用布气装置的结构进行了改造。将喇叭口内设布气头由内向外布气方式,改造为沿扬水管侧壁开孔,由外向内布气。将喇叭口内布气的装置设为布气装置Ⅰ,其结构如图4(a),改造后的装置设为布气装置Ⅱ,其结构如图4(b)。

图4 2种布气装置的结构示意

布气装置Ⅱ的上下连接管与扬水管同径,可采用螺纹或法兰与上下扬水管同径连接,因而可安装在扬水管任意部位。工作时,压缩空气进入外部圆环形整流罩,整流后的压缩空气穿过内部圆管壁的布气小孔,经上连接管进入扬水管,内圆管和上下连接管均与扬水管同径,因而内圆管为扬水管的延伸,布气方式可视为沿扬水管侧壁布气。

根据清水试验得出的4.0 mm布气孔径提升效果较佳结论,同时考虑到污水中杂质及沉淀物较多,布气孔径过大,易落入粗大杂质而堵塞布气孔,2种布气装置的布气孔径均采用4.0 mm,布气孔总数均为258个。2种布气装置的设计参数见表3。

表3 2种布气装置设计及试验参数

2.2.1 布气装置扬水量对比

为了对比分析2种布气装置的优劣性,在扬水管DN100,管长4.0 m的扬水管下部分别安装两种布气装置,淹没比(m=0.80~0.70)一定时,通入不同通气量,气量范围大致为20.5~106.5 m3/h,测试其提升污水的扬水量,并绘制通气量-扬水量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2种布气装置扬水量变化曲线对比

对比2种布气装置的扬水量发现:在扬水管管径、管长、淹没比不变的条件下,二者达到最大扬水量的通气量相近,均为60~80 m3/h达到扬水量峰值,但二者峰值扬水量差异显著。采用布气装置Ⅱ的最大扬水量明显高于布气装置Ⅰ,各管径和淹没比下的最大扬水量均有所增长,其最大扬水量及增长率见表4。由表4可知,布气装置Ⅱ较布气装置Ⅰ的最大扬水量增长率达到25.9%~30.3%。其中淹没比为0.8时最大扬水量增长最大。

表4 2种布气装置的最大扬水量对比

2.2.2 布气装置扬水量对比布气装置效率对比

为比较2种布气装置的效率大小,采用经典的Niklin[6]效率计算公式,对2种布气装置的效率进行计算,扬水管DN100,管长4.0 m的通气量-效率曲线如图6所示。

图6 2种布气装置效率变化曲线对比

对比2种布气装置的通气量-效率曲线的变化规律一致:最大提升效率均较靠前,通气量较小时,提升效率达到最大,此时对应扬水量较低,当达到最大扬水量时效率已有明显下滑。但是,布气装置Ⅱ的提升效率明显高于装置Ⅰ,在同一通气量下,各淹没比的效率值均有所增长。

综合2种布气装置的扬水量及效率分析可知,气提泵采用布气装置Ⅱ提升能力更佳,即扬水管侧壁布气方式更为合理。主要原因在于:(1)压缩空气从布气装置Ⅱ的内圆管侧壁布气小孔进入,布气方向由管壁指向管中心,有压气泡将液体推向管中心,降低了液体与管壁间的摩擦损失;(2)布气装置内圆管与扬水管同径,扬水管横断面没有被布气头部占用而得到充分利用,气泡能够顺畅扩散至扬水管内与污水充分混合,减少了气泡反溢和泄漏量,增大了气体利用率;(3)由于内圆管与扬水管等径,气水混合液能从布气装置段向扬水管段平滑过渡,能量损失小,提升效率较高。对于布气装置Ⅰ,布气头位于喇叭口内部,压缩空气由布气头内向外布气,气泡迅速向四周扩散,将液体挤向四周,增大了气水混合液与管壁之间摩擦阻力,并且喇叭口上部口径收束变小,气体受挤压易造成反向溢出喇叭口,喇叭口与扬水管变径连接,造成一定的局部水头损失,增大了能量消耗,降低了能量利用率。

2.3 布气速度的影响

由于布气装置的布气孔数量不同,相同通气量时,布气速度有所不同。为分析布气速度对扬水量的影响,选取效率较优的侧壁通气方式下,改变布气孔数量的2种布气装置进行对比分析。两种布气装置的材质、结构及尺寸完全相同(布气孔径均为4.0 mm),仅布气孔数增大一倍,二者的设计参数见表5。

表5 2种布气装置设计及试验参数

在管径DN100,管长4.0 m的扬水管下部分别安装2种布气装置,选定淹没比(m=0.80~0.70),通入不同气量(20.5~106.5 m3/h),测试二者提升污水的扬水量,并绘制通气量-扬水量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2种布气装置扬水量和效率变化曲线对比

由图7分析可知,扬水管管径、管长、淹没比一定,在较低通气量时,布气装置Ⅲ较布气装置Ⅱ的扬水量略有上涨,且布气装置Ⅲ较布气装置Ⅱ先达到扬水量峰值,布气装置Ⅲ的效率较优。在较大通气量时,扬水量逐渐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之后,二者扬水量相差不大,优势不明显。分析原因在于布气装置Ⅲ的布气孔数量增多,进气面积增大,相同通气量的条件下,气泡数量增多,布气速度降低。气泡低速条件下,气液滑移速度降低,气泡能够充分与污水混合,增大了气泡利用率和运输能力,有利于形成团状流或团状-环状流过渡流态,在此流态下气提泵的效率较高[7]。当通气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布气速度超过一定范围时,气液滑移速度增大,扬水管内出现环状流和纤维流,扬水量增长不明显;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加,从最大效率到最低效率的下降幅度很大。这可以归因于空气流量的增加导致了过量的加速损失,同时在立管顶部的空气空隙率值较大。这导致了立管中更多的摩擦损失,因此泵效率会降低[2]。

从图7可知,在各个淹没比下,通气量超过50~70 m3/h时,布气装置Ⅲ和装置Ⅱ的扬水量逐渐拉近,装置Ⅲ的优势下降,二者的扬水效率迅速降低。此时,布气装置Ⅲ的布气速度为2.1~3.0 m/s,故建议布气装置的设计布气速度不宜过大,以不超过3 m/s为宜。

总体而言,在布气方式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增加布气孔数量即增大布气面积,降低布气速度的方法并不能带来扬水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仅在较小通气量范围,扬水量和效率会有少量提升。

3 结论

(1)适当增大布气装置的布气孔径,降低进气速度有利于提高扬水量。

(2)布气方式对于提高气提泵整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布气装置采用扬水管侧壁布气方式优于扬水管中心布气方式。扬水管侧壁布气方式能有效提高扬水量和提升效率,最大扬水量增长率可达到25.9%~30.2%。

(3)合理的布气速度能够改善气提性能,但不能实现扬水量和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布气装置的设计布气速度不宜过大,以不超过3 m/s为宜。

猜你喜欢
水管孔径气泡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冰冻气泡
首席水管工
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
小赛和水管
大孔径数控管螺纹车床辅助支撑的设计改进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分布式孔径相参合成雷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