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师供需矛盾分析与对策

2020-04-13 08:14
教师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师资孔子汉语

周 勇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上海 200062)

国际中文师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受到了海内外国际中文教学和管理人士的极大关注。国际中文师资培养与发展,应以需求为导向,避免出现供需失衡和供需失配。为提高国际中文师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接轨程度,更好地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有必要重视国际中文师资供需问题研究。

一、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概述

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国际中文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国家和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他们的研究涉及教师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意识、教师标准、教师培养与培训、职业发展、管理制度等[1]。

我们以“汉语师资”为中心词,通过百度学术对关联研究点进行分析,得到图1。

从图1中,我们发现关联研究点有以下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关联研究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概念,包括“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和“华文教学”等,二是与汉语教师本体有关的活动,包括“师资培训”、“汉语教师”、“师资培养”等,三是与汉语教师活动相关的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本土化”和“孔子学院”等,与传统的“三教”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其次,从时间来看,除“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起步较早,其它关联研究点的出现均晚于2004年。

图1 “汉语师资”关联研究主题分析

关于国际中文教师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2],一类强调的是国际中文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包括其知识、能力、素养等。有学者针对海外中文教师与国内中文教师在教学环境、教学理念、目标方面的差异,对海外中文教师的生涯准备、派出准备,以及知与能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分析。[3]另一类是以“教师为本体”的研究,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行为、教师发展、认知建构和教学评价等。例如,以促进本土中文教师由业余教师转型为职业教师为目标,倡导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的战略转型。[4]也有以美国档案袋评价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国际中文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构建国际中文教师档案袋评价体系的路径。[5]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际中文师资培养与发展,应以需求为导向,以避免出现供需失衡和供需失配。 为提高国际中文师资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度,更好地服务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有必要重视国际中文师资供需问题研究。

遗憾的是,从知网上搜索到的截至目前为止直接研究国际中文师资供需问题的文章仅有3篇。

王海兰的文章[6]指出,实现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汉语师资的供求均衡问题。这种均衡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总量均衡,汉语师资的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在总量上均衡; 二是质量均衡,所提供的汉语师资在质量上能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流动均衡,即汉语师资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能够顺利实现对接。

吴应辉提出[7],从总体上来看,国际中文师资问题既表现为“量”的短缺,也表现为“质”的不足,在整体上“量”的短缺掩盖了“质”的需求,总体供不应求的现状掩盖了少数国家供过于求的现实,中国“供过于求”的假象与国外“供不应求”的现实并存。他同时提到了“超本土”中文教师的巨大市场需求。

徐丽华、包亮从孔子学院及其合作院校的角度研究指出,孔子学院当前师资供给存在流动性大、专业师资职业发展路径不畅、汉语师资培养与需求错位等问题,提出加强孔子学院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推进孔子学院更加健康地发展。[8]

上述3篇论文在数以千计的有关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论文中,显得屈指可数,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对国际中文教师供需问题的研究还很缺乏。供需问题是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的原动力,研究国际中文教师供需矛盾问题,找出解决或缓解矛盾的方法和路径,将有利于促进国际中文教师的发展,使其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国际中文教师供需矛盾三个主要方面

当前,国际中文教师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原因也是多样的,从外在表现来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国别(区域)需求冷热不均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希望了解中国、学习中国,这也从正面促进了汉语学习热潮,带动了国际中文教师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当前国际上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在一些国家对中文推广形成较大的阻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国家对国际中文教师的需求。

以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岗位需求为例(图2),可以看出三年总量上的变化。欧洲、美洲在17-18年需求量下降较多,大洋洲、非洲三年间稳步上升,亚洲18年需求与上年基本持平。

另一方面,我们也调查了本土教师的情况。数据表明[10],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来华研修本土教师共计1960人,其中2017年161人,2018年962人,2019年837人。以上本土教师来自72个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其中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教师共计1356人,占总数的69%。(图3)

图2 2016-2018年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岗位需求[9]

图3 2017-2019 本土来华研修教师分布图

可以发现,2017年至2019年,从来华本土教师的国别特征来看,表现出由亚洲、美洲扩散至欧洲、非洲的特点,其中大洋洲的数量表现并不稳定。

此外,将一带一路国家的教师数量单独进行考察,发现2017年至2019年间的一带一路国家教师数量都占到了总数量的60%以上,尤其是2017年,比例高达96%。其中人数较多的国家有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

以上数据也反映出国际中文教师需求在不同国家地区上的冷热不均。这一冷一热的矛盾,反映在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上,需要根据不同国别、不同市场需要,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规模、本土教师和派出教师的比例关系等做出合理的规划与分配。

2.国际中文教师供需之间“量”的矛盾

在中国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持续扩大(包括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目前全国有147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毕业生总数4123人,留学生808人,2018年共有毕业学生4899人,留学生1151人。另外,现在全国有25所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院校,共储备了400名的孔子学院专职教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士通过各种培训,参加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加入到国际中文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包括中国外派教师和国外本土教师)。应该说,从培养的“量”上看,是可以满足需求的。

但是,从实际派出的数据来看,已经连续多年公派教师派出人数未能满足需求数了(表1)。

表1 2018年各大洲公派教师岗位需求和报名情况表[11]

以表1显示的2018年数据为例,所有大洲的公派教师岗位需求都未能满足,除欧洲外,其它都是在50%左右的满足率。分析其原因,一是现有普通教师队伍中,对国际中文教学感兴趣,符合国家汉语教学需求的教师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每年毕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能顺利转变成国际中文教师的人数也不足。师资输出量上的不足,其背后反映了师资供需中供给侧的结构问题。

3.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的需要和制度供给的矛盾

充分的国际中文教师培养量并未能有效转换成充分的国际中文教师输出量。国内各高等院校的志愿者中文教师一直作为是国际中文教师的主要培养对象,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150名已离任志愿者和131名在任中志愿者的志愿者做了专题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相应的问题,针对150名已离任的志愿者,询问了是否有留任的经历、留任经历的具体情况以及选择留任的动机等问题(问题1-4),针对131名在任中的志愿者,问卷询问了是否有留任的打算、选择不留任的原因等问题(问题5-6)。表2是问题回答分类统计: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已离任的150名受调查志愿者中,有留任经历的志愿者比例较低,仅占6%,其中有8人在同岗位连任了多个任期,有1人选择了在前序任期结束后申请了其他岗位。而在任的131名受调查志愿者中,有留任打算的志愿者比例也较低,仅占到13.74%,有86.26%的志愿者选择了没有留任打算。当问及出于什么考虑不打算留任的时候,受调查志愿者所选择的理由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毕业、求职等国内事务压力”、“家人、朋友催促回国”和“对海外生活感到厌倦”。除此之外,在其他理由中,部分受调查志愿者也提及了“工作压力大”、“相应资源支持不到位”、“和本地同事合作出现问题”等原因。

表2 志愿者留任相关问题反馈结果汇总

国际中文推广需要一支有战斗力的,持续稳定的职业教师队伍,而目前的情况是,国际中文教师队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体制机制问题,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和阻力,这直接影响到年轻人,特别是具有志愿者教师经验的年轻人下定决心,投身国际中文教育的事业。我们有必要梳理研究现有的制度,比如国际中文教师派遣机制,外派教师的归国保障机制等,分析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的需要和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研究解决的策略。

三、国际中文教师供需矛盾的分析与对策

对于上述三类矛盾,我们需要把它们放在三个维度上,分别是国别(区域)维度、国际中文教师特征维度和国际中文教师派遣动态维度,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探讨操作上的对策。

1.在国别(区域)的维度上,要在整体数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选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区域)进行历时和共时两个方向的深入分析,进而分析国别(区域)化汉语教师供需矛盾及其变化。这些矛盾带来的操作上的问题是:现有的国际中文教师供给侧配置不合理,资源输出过于分散。

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考虑针对孔子学院的派出定额分配,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师生比,以及由此转化的投入产出比。事实上,现有的派遣机制更倾向于师资的均摊,而对不同孔院的差异性照顾不足。从孔子学院布局来看,全球超过500所孔子学院,1000所孔子课堂,规模如此庞大,地域分布如此广阔,面临的情况也是各种各样,用一个均摊式的派遣管理模式,无差别管理,显然是不够的。相同的投入在不同孔院产生的效益是不同的,为了提升投入产出比,可以考虑建立分层级的结构。原来孔子学院分布密度较高的国家,可以在最重要的城市(大学)设立一级机构,在区域中心城市(大学)设立二级机构,在最基层设立三级机构。原来孔院分布密度较小的区域,可以在区域中心国家,选择中心城市(大学)成立一级机构,然后依次辐射,成立二级和三级机构。在承担的任务上,一级机构要负责其所属区域的本土教师培训、本土教材开发,教师派遣和管理,同时也是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二级机构要承担其所属区域的教师派遣和管理,同时也承担中文教学任务。三级机构主要任务就是中文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孔子学院总部的教师和教育资源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部署在重点机构,做到资源集约,配置优化,使得教师资源投入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调动当地资源,特别是管理上融入当地环境,符合当地情况。

2.在国际中文教师特征维度上,要从近年来的国际中文教师岗位需求中找出高度共性的描述,从描述中提取需求的特征及变化,与现有的国际中文师资标准要求及培养目标等指标进行对比,进而勾勒出更满足当代需求的国际中文教师画像。这里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掌握国际中文教师需求中存在的需求特征及变化趋势?

解决的对策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全球孔子学院教学动态,掌握教师需求变化,这就有必要建立健全孔子学院运行状况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实现孔子学院教学活动信息上传实时化,数据存储结构化,评估标准化。所有开设的课程,注册的学生和老师,举办的活动都要录入系统,便于监测和评估。大规模的数据搜集存储,也有利于采用大数据技术,勾画出不同国家地区的中文教师需求特征画像,及时反映出需求特征的变化,还能对需求变化做出预测,关于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和派遣的相关决策可以更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3.在国际中文教师派遣动态维度上,要从国际中文教师派遣数据库中提取教师流动性数据,研究流动性背后培养和派遣机制的影响,分析教师个体发展和体制机制间的矛盾及其变化。这类矛盾带来的具体问题是:现有的国际中文教师培养与派遣机制是否满足供需关系的要求?

在培养机制上,如果把教师视作产品,借鉴流通领域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我们把孔子学院教师供需关系纳入供应链的视角来讨论。有多种路径可以供选择,其中之一,是为每一种顾客群(国际中文教学机构)单独建立供应链(如果某一个顾客群大到足以支撑一条供应链的话),简单说就是特定顾客的专用供应链。另一种是,将供应链设计成为产品(教师)普遍适合每一种顾客(国际中文教学机构)的形式,目的就是要对每一个顾客群保持适当的反应能力,这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产品冗余,简单说就是通用型供应链。以目前我们的主流培养模式来看,应该是属于通用性供应链,其代价必然是巨大的,而且这种高昂代价是持续的。

未来需要进行国际中文教师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培养模式,适当缩小通用性国际中文教师培养规模(即现有的大规模中国教师的培养派遣),加大专用型国际中文教师(主要是本土教师)培养规模和力度。上述做法约束了供给渠道,聚焦了培养目标,使得供给侧能更有效地培养满足不同国际中文教学需要的教师。

在派遣机制上,现在绝大多数派遣的是中国老师(志愿者教师和公派教师),普遍存在派出周期短,变动大。一方面,对于接收方来说,不利于汉语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对于派出人员来说,流动性大本身也带来工作岗位不确定性大,不利于做出长远的职业规划。

未来可以将中方派出教师主要限定在两个群体,一是精英教师,主要派往一级或二级机构,承担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课程示范等工作。该类教师主要从有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群体中选拔,属于少而精的队伍。这类人才的产生更多的是靠多年积累和选拔机制。二是种子教师,主要派往汉语教学基础薄弱,中文教师极度短缺的地区,主要任务就是一线教学,散播汉语教学的种子。这类教师主要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中选拔,让那些真正有志愿者情怀的年轻人承担这部分工作,为了鼓励他们从事这份事业,配套的政策可以借鉴参军、扶贫、支边等相关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海外本土中文教师更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需求等,可避免外派教师“文化冲击”和“水土不服”现象的发生,缩短教师文化和教学的适应时间,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未来国际中文教师的主力军应该是本土教师。[12]事实上,每年1000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硕)留学毕业生,最终回国担任本土中文教师的人数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孔子学院累计聘用“汉硕”本土教师165人 。因此,需要改变没有当中文教师意愿的海外留学生却拿着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攻读汉硕的局面。要加强与国外当地教育资源的沟通和合作,可以建立本土师资定向委培制度,孔子学院奖学金可以部分定向配额给孔子学院(或当地开展汉语教学的教育机构),奖学金的额度与通过该机构申请的本土汉硕毕业生实际任教的转化率挂钩。由这些本土汉语教学机构和候选人签订委培协议 ,毕业以后回委托单位工作。这样,通过教学机构在本国的协议约束,让更多有志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能够获得资助,得到培养。对于候选人有意愿但能力尚不足以读学位的,可以采取预科制,只有预科通过,达到培养要求的才能继续申请中国的奖学金来华攻读学位。这些预科课程可以下放到前述1级或2级孔院,由他们负责培养,这样既可保证预科质量,又有效扩展了这些孔院的优质生源。

四、小结

综上所述,研究国际中文教师供需矛盾,主要是汉语国际推广冷与热的矛盾,教师供需之间“量”的矛盾,教师发展需要与制度供给的矛盾。需要从国别(区域)维度、特征维度和动态维度深入分析,并在操作层面给出有效的方案。研究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的供需矛盾问题,能从源头上找到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的根本问题所在,为制订有效的国际中文教师发展体制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师资孔子汉语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