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对新时代反腐工作的启示

2020-04-14 04:43牛旭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启示

[摘要]对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的探索是新时代反腐工作持续开展并顺利进行的理论依据,可以为研究并创新党的反腐理论提供思想上的指导。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的形成,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在发展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总结。它启示新时代反腐工作要抓住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特征,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等方面,注重问题导向,研究造成的原因,解决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艰苦奋斗思想;反腐工作;启示

[作者简介]牛旭(1995-),女,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2-0004-02

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是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要求恢复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学会勤俭建国的本领,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搞好建设。这一思想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更是对新时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好反腐工作有重大的启示。

一、提倡艰苦创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邓小平把艰苦创业精神的塑造作为改革最重要的准备和前提,告诫全党,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现国家的发展,就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而对艰苦创业精神的提倡,必须从中国建设的实际经验入手,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始,他讲到“我们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①他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辨证关系也有所探究,1985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到“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②1989年在接见部队军以上干部时,他讲到“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③他的一系列讲话都是要求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从源头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这一理论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出现了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从而助长了腐败的滋生。任何腐败现象都是从道德防线崩溃开始的,腐败的不断出现,正是说明了新时期道德自律的丧失和政治责任感的消失。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提倡艰苦创业精神,唤起人们的责任感,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坚持艰苦朴素教育,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提高防腐拒变能力

邓小平一生勤俭节约简朴,不讲排场,用自身的艰苦朴素行为为全党做出榜样。为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选拔和任用干部上也以艰苦朴素为标准,他要求选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选择艰苦奋斗或者比较艰苦奋斗的。对于领导干部的职责,他专门做了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报告。1980年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他讲到,“首先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要努力恢复延安时期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④领导干部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这就决定了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提高防腐拒变能力。为此,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989年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对我们来说,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而人民的拥护离不开领导干部自身的廉洁执政。这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只有时刻坚持艰苦朴素教育,切实做到以身作则,才能廉政为民;也只有通过艰苦朴素教育才能提高防腐拒变能力,以是否是艰苦朴素教育的成果为标准,以是否对人民有利为标准,来检验领导干部的黨性,增强领导干部的防腐败意识,提高防腐拒变能力。

三、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全社会反腐败风气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总结。在发扬艰苦奋斗传统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缺衣少食的现实困境,共产党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增加群众的负担,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就针对当时某些企业,一股脑的贪新贪大,追求形式主义而浪费国家资金现象,指出“要提倡因陋就简,经济节约,艰苦奋斗”。⑥并提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一是面对国家的现实,二是面对群众的需要。他讲到“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⑦在关于召开党的十三大的几次谈话中讲到“艰苦奋斗还是要讲,一点不能疏忽,要勤俭办一切事情,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⑧在报告中多次重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他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不忘强调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会见竹入义胜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第十次访华团时的谈话中也提到,搞四化,情况就会逐步好起来,但是好起来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针对腐败现象,邓小平指出要发挥群众的作用,利用群众造声势,运用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以及严格执法等多种手段,启发群众的觉悟,动员群众与腐败作斗争,以达到彻底揭露打击一切腐败现象,教育全体党员和人民的目的。这对于新时期反腐败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群众的作用,用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思想教育群众,正确引导群众的行为,并利用新闻媒介等的舆论作用,对腐败行为形成强大的压力,形成全社会反腐败的大环境,把一切腐败现象扼杀在摇篮里,制止腐败风的蔓延,惩治腐败现象。

四、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权力监督制约,强化震慑威力

邓小平始终强调加强法制,强化监督。他针对腐败问题,一方面认为与某些领导人思想、作风有关,这需要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党性修养;另一方面也将其归咎于制度的不健全。他从中国现行体制找原因,“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在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⑨在邓小平看来,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是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本原因与土壤之一。198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提出完善法制建设,在讲话中要求:“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⑩对于腐败的惩治上刻不容缓,1989年5月在与中央两位领导谈话时讲到,对于腐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地抓,要公布于众,要按照法律办事。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对于腐败问题的监督,他认为,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他说执政党需要实行党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邓小平对腐败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值得学习,搞现代化一定要有两只手,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完善中国现行的法律,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的法律条例,针对不同的腐败行为制定不同的法律;其次,强化监督,用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发挥群众监督和法律制度监督的双重作用;最后强化不敢腐败的震慑威力,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利用舆论宣传传播法律权威。从而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就一定能拨云见日,新时代的反腐工作就能取得质的飞跃。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66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62-263页.

⑧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版,第2-3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7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