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公达与湘赣边秋收起义

2020-04-14 04:43蔺宏涛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2期

[摘要]在湘赣边秋收起义期间,彭公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起义发动前,积极执行中央决策并筹划和准备起义;起义打响后,亲自领导湖南省委开展各地战斗;起义逆转时,果断停止了长沙暴动,同时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决策;起义结束后,主动承担起义失败责任,总结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因此,彭公达在起义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重要领导人。

[关键词]彭公达;湘赣边秋收起义;长沙暴动

[作者简介]蔺宏涛(1979-),女,陕西洛川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2-0009-04

国共第一次合作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但却因国民党背叛革命和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决策失误,导致大革命走向失败。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决定在党的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赣粤举行秋收起义,而四省之中的湖南是秋收起义的重心。在湘赣边秋收起义期间,彭公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起义的准备、部署、发动和撤退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克服困难筹划起义。因此,彭公达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重要领导人。

一、起义发动前,积极执行中央决策并筹划和准备湘赣边秋收起义

湘赣边秋收起义发动前,彭公达首先领导湖南省委制定了起义纲领。列宁曾说,纲领是要“确定关于我们运动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应该成为团结一致(尽管党员之间在枝节问题上有分歧)进行斗争的党的旗帜”①。秋收起义纲领是起义坚持的奋斗目标和遵循的行动步骤,因此领导起义的组织必须高度重视。1927年8月7日,彭公达参加了中共中央汉口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两日后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被临危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授命与中央特派员毛泽东回湘改组湖南省委并领导秋收起义。8月中下旬,彭公达多次主持召开省委会议,完成湖南省改組、讨论和确定秋收暴动纲领工作。中共中央对湖南工作高度重视,两次复函,提出指导意见。对中央复信,彭公达采纳毛泽东提出的建议,即采取分析的态度,对符合实际的部分贯彻执行,而不切实际的给予批评答复。在具体组织层面,彭公达则组织大批干部深入基层,恢复被破坏的各地工会、农会和党的组织,为秋收起义做相应准备。

在讨论秋收起义的旗帜问题、土地革命的政策问题、军事问题和暴动区域问题上,彭公达不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积极听取毛泽东和省委委员们的意见,形成湖南省委较一致的认识,为起义指明了方向。第一,在旗帜问题上,他鲜明指出:暴动不能再打国民党的旗帜。换言之,起义“应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抛弃已成军阀的国民党的旗帜。第二,在讨论起义的土地纲领时,他提出“根本取消地租制度”,强调在起义后建立基层工农政权;形成了关于“现在的土地革命到了根本取消地租制度,推翻地主政权的时期,此时党对农民的政策,应当是贫农领导中农,拿住富农整个推翻地主制度的土地革命”②的省委集中意见。第三,在军事问题上,他特别指出军事力量和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性。湖南省委向中央报告,决定在暴动中以工农本身的武装为主力,另调2个团的兵力予以军事上的支持。第四,改变全省总暴动指令,缩小暴动区域。省委会议认为,目前以党的精力及经济力量计算,难以在全省发起总暴动,只能缩小暴动范围,举行在湘中地区以长沙为中心,发动周围湘潭、宁乡等7个县的暴动。在讨论过程中,他曾遵循全省暴动指令,把全省划为4个区域,但当毛泽东等提出反对意见后,他果断选择服从省委大多数成员的集体的正确意见。这些重大决策是以彭公达为代表的湖南省委对开辟秋收起义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彭公达是起义工作的重要领导者,因此毛泽东曾说:“省委的暴动大纲,是我与彭公达、王一飞几人在8月中旬制定的。”③

综合内外情况,彭公达在主持的党内扩大集体会议上确定起义日期并按时发动起义。按照湖南省委分工,8月30日毛泽东去湘东组织起义队伍,彭公达于9月1日赴汉口向中共中央汇报省委决定。5日,返回长沙,同时收到毛泽东于安源写给省委的关于约定起义日期的信件。为确定长沙暴动日期,他立即召集各部部长参加的省委常委会议。他考虑到:“一个暴动的发展不能等待,而各处暴动时间太长,则敌人可以有机会准备来消灭暴动的力量。”④他提议:“九日破坏铁路,十日各县暴动,十三日长沙暴动。”⑤然而这一更为合理的主张未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会议最后形成9日开始破坏铁路,11日各县暴动,15日长沙暴动的决定。会后,省委随即通告前委、行委和湘中所属部、县委,准备参加暴动的工农革命军、各县工农武装也立即按照部署进入临战状态。9月8日,他与秋收起义行动委员会书记易礼容联合署名发出夺回长沙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的命令。

在起义的准备和发动过程中,由于中共中央对当时湖南的具体情况不尽了解,因而与省委之间存在认识和看法不一致的问题。为了统一认识,协调各方,彭公达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议,另一方面又尽力使暴动计划符合湖南的实际,为起义的发动竭力争取有利环境和条件。

二、起义打响后,坐镇长沙,亲自领导湖南省委开展各地战斗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正式爆发,各地按预定计划向长沙进攻。在秋收起义正式打响后,彭公达坐镇长沙,重点负责对长沙工作的直接领导,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其他地方的起义的领导,使起义获得初期胜利。

在起义中,彭公达努力加强领导工作,使各地起义积极推进。其一,在长沙的暴动中,9日,彭公达克服敌人戒严带来的困难,领导省委动员铁路工人,将粤汉路上的羊楼司、捞刀河、汨罗、桃林等地的铁轨拆除,使岳长路全线瘫痪。随后又破坏了电线、通信线路,使敌人的交通和通信陷于停顿。另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统一部署,长沙、醴陵、株洲、平江、浏阳、湘阴、湘潭、宁乡等地工农群众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亦纷纷起义,策应工农革命军的行动。11日,省委委员、长沙郊区原区委书记滕代远等领导长沙近郊农民起义,捣毁九峰镇、麓山镇等国民党团防局,缴获一批枪支。13日,接到省委发出进攻长沙的命令后,长沙县的负责同志率香王寺、青山铺等地工农武装开始向长沙进发,在15日得知停止长沙的暴动消息后,又退回家乡坚持斗争。其二,对于其他地区的起义,彭公达尽管不能亲临指导,但除通过派人、写信继续加强对军队的领导外,还派人到各县加强行委的工作,使战斗始终处于统一指挥之下。11日,中共醴陵县委发动东、南、西、北四乡农民武装同时起义,围捕土豪劣绅,围剿团防武装,向反动驻军进攻。12日,中共株洲区委发动株洲铁路工人和农民武装起义,击溃团防武装并攻占了火车站。13日,湘阴县负责人率白水农军数百人向长沙进攻。14日,中共浏阳县委领导沙市街和普迹市等地数百农民起义,进攻当地国民党挨户团,毙伤团丁一批,占领团防局,然后分别向长沙进攻,一直抵达长沙郊外。20日,在省委委员夏明翰等组织发动下,平江县秋收暴动委员会成立,组织了该县多地数百名农军起义。其三,中共湘潭县委组织东四区、东五区农民武装与衡山农民武装联合,攻打了王十万、坪上文家祠堂等团防局,毙伤团丁一批,缴获不少枪支。此外,起义期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湘南、湘西、湘北等地爆发的小规模起义,也是在彭公达领导下的湖南省委指导下组织起来的。

总之,在起义的短期时间内,以彭公达为首的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省数地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的规模并不大,而且在国民党军“围剿”下大都失败了。但是,这些起义却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敌人,直接或间接地支援、配合了毛泽东领导的前敌委员会发动的湘东和赣西起义。

三、起义逆转时,果断停止了长沙暴动,同时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决策

在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的情况下,湘赣边起义部队以进攻长沙为目标,事实上是难以实现的。在起义发生逆转时,彭公达果断停止长沙暴动,同时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决策。

当认识到暴动不能按计划推进时,彭公达审时度势,停止了长沙暴动。一方面,前敌委员会领导下的三路进攻长沙的起义失败。工农革命军虽然在起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整体兵力分散、对敌情和危险估计不足、军队战斗经验缺乏、有些指挥员指挥失当,加上群众未被充分发动,在遭遇强大反动军队的抵抗和进攻时,从安源、平江、浏阳三路攻击长沙的起义军都相继严重受挫。进攻长沙的计划搁浅,以长沙为起点的湖南秋收暴动中途夭折。面临如此境况,毛泽东认为: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想过了头,应该放弃。另一方面,长沙城内形势发生严重变化,敌人开始疯狂反击。11日,长沙农民暴动失败。当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时,彭公达也收到各方面传来的不利消息:长沙城内敌人加强了戒备,组织城乡挨户团多次实行全城挨户搜查,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长沙三分校捕去准备参加15日长沙暴动的57名进步学生;党内出了叛徒奸细,特别是省委军事部机要员叛变,将暴动计划及党的机关负责人向当局告密,敌人到处追捕起义领导人和组织者,形势极为危险。在危急情形下,彭公达于15日晚主持召开省委紧急会议,说明当前形势是敌强我弱,民众情绪不高,长沙暴动条件不成熟,决定暂时停止长沙暴动。客观而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彭公达做出停止长沙暴动的决定,是明智和正确地选择。

停止暴动后,彭公达坚持省委决定,坚决抵制了共产国际代表的错误命令。在起义的紧张时刻,他不仅要领导各地组织与残酷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斗争,同时也要与党内的错误主张进行斗争。在共产国际驻湘代表马也尔看来,停止长沙暴动是“最可耻的背叛”与“临阵脱逃”,指责彭公达“袖手旁观,一些战斗的意志都莫有”。彭公达的正确决定遭到了强烈反对和马也尔的不满。16日,马也尔不顾客观形势,要求省委当天发动长沙暴动,17日又要求省委命令毛泽东领导的部队重新占领平江、浏阳等县城,然后向长沙进攻。彭公达对两次命令均未采纳,并直截了当地批评马也尔“什么都不懂,书生,知识分子,客观条件不好,办不到”⑥。十分恼火的马也尔于是连续函告中共中央,对湖南省委的工作表示不满和指责,要求中央派一位中央委员指导湖南的革命。根据马也尔的报告,中央于19日训令中共湖南省委执行原定计划,严厉指责毛泽东和湖南省委停止暴动和放任工农革命军退往山上去是“临阵脱逃”,“等于取消整个的湖南暴动”。中央也决定派任弼时作为“全权代表”赴长沙查明情况,改组省委,强调新的省委“执行暴动计划”,且“不许有丝毫游移”。中央“全权代表”任弼时从武汉赶赴长沙后,于25日会见彭公达,27日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经过深入调查和听取各方意见后,任弼时改变了原有看法,认为“此时长沙的暴动必大遭失败”⑦,并且说服马也尔,“长沙暂不举行暴动,铁路破坏亦暂停止”⑧。任弼时改组了省委,但彭公达仍任书记。

总之,在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农村进发后,彭公达停止执行中央要求工农革命军再打长沙的命令,从实际出发两次停止长沙暴动的关键决策,使革命力量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有力地帮助和支持了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实行历史性战略转移。彭公达指导的秋收起义,不仅表现了早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认识国情的求实态度,而且体现了在复杂严酷的境况下中国革命者坚持革命的顽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四、起义结束后,主动承担起义失败责任,总结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彭公达认为自己作为起义的重要领导者,对起义的受挫负有重要责任。在起义结束后,他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并向党中央全面深刻总结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对于起义失败,彭公达首先主动承担起暴动失败的责任。他说:“湖南暴动我是实际参加其工作的一个,湖南暴动的失败,我负有严重的责任。”⑨其次,客观总结了湖南暴动失败的原因。起义后不久,彭公达再到武汉向中央汇报,在10月8日撰写的《关于湖南秋暴经过的报告》中,彭公达总结了湘赣边秋收暴动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湖南省委停止长沙9月16日的暴动,不是绝大的错误,根本错误在于此三点工作的忽视和欠缺。第一,对于农民运动的忽视,使得暴动偏重于军事行为。在他看来,湖南的秋收暴动是要发动农民的土地革命。暴动的主要力量是农民,党的重要工作,是在全党动员到农民中去,而“湖南党在领导此暴动中,对于农民的力量没有充分准备,党根本没有注重农民运动,因此各地暴动起来,纯是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不但没有掀动农民夺取土地的革命狂潮,连取得农民对此次暴动的兴趣都没有。”⑩这是暴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第二,没有广泛的发动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他明确指出:“秋收暴动的真实意义及其目的,党的领导机关——省委及县委——没有充分了解。”?党员对党的政策没有了解,暴动的意识没有成为坚决的中心意识。党的指导机关及党员全体,对暴动缺少一个坚决的心理,没有很坚决地到农民中去执行暴动政策。第三,因只重视湘中区域暴动,忽视全省,形成了孤立暴动。湖南暴动在客观环境上,本可以全省起来,但是党的主观见解只重湘中数县,在湘中数县暴动,湘南湘北少去注意。因此,“湘中暴动的发展成为孤立的形势,湘南湘西不能与敌人以重大的牵制和攻击”?。

对于起义湖南暴动中所得的经验及对于党的意见,彭公达也做了有意义的思考和总结。他认为:“将湖南工作的错误赤裸裸的公开,引起党内及党员群众严格的批评,纠正其错误,这倒是于革命的党的前途一件很有益的事。”?这些主要经验教训有四条。第一,中国革命的环境,已经是“经过了剧烈变化而迅速发展的问题”,即革命实质处于低潮时期。资产阶级及地主阶级在革命中叛变,他们与其政治的代表者转而屠杀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解放斗争,企图保障其统治的寿命。中国资产阶级性的民权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宣布不能完成其责任。只有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亲密起来的联盟,来推翻反动的统治,完成资产阶级的民权革命,并发展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第二,湖南秋收暴动是发展并实现土地革命,是无产阶级依靠全体农民,为全体农民的利益。推翻地主阶级,整个的取消地租制度的土地革命,在此种取消地租制度,农民起来夺地主土地的暴动争斗中,农民已是一个唯一主要的力量。“暴动的胜利和失败,是看无产阶级的党——共产党对于农民力量的估量及其争取农民程度的高低而决定。”?第三,暴动意识不深刻将会阻碍行动的成功。这表现为党员、群众对于中央暴动的政策未做深切地了解,不懂暴动终究为何;同时,表现为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即希望不经过激烈的暴动,可以解决土地问题,夺取政权。第四,选择暴动的时间和地点,必须在反动统治及社会阶级恐慌和摇动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因此革命必须在“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恐慌和摇动之中爆发暴动”?。湖南此次暴动的时间的选择相距太远,在敌人十分恐慌之中时,党没有提早暴动的时间。此外,彭公达还认为,暴动要注意整体与局部,党不能画圈自限;暴动是艺术,每个暴动的制造者对于暴动必须如艺术家对于艺术一样,要很细心的赏鉴,去组织,去发挥等。

彭公达对秋收起义受挫原因和教训的总结中,强调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的转变,土地革命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影响暴动的因素等,反映了土地革命初期党对中国革命环境、中国革命道路、革命动力的深刻洞见。这些见解对党在新环境中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加强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无疑都有重要意义。

因为彭公达是湖南省委书记、省委领导秋收起义的主要负责人,所以1927年11月中央扩大会议,讨论对湖南省委领导暴动失败的处分时,一再提到彭公达。在处分的省委四人中,彭公达的名字位列第一,对他的处分也最重。他被开除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资格,并留党察看半年。尽管受到不公正处分,但他仍忠心为党工作,直至次年8月牺牲,时年25岁,是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年青中共领导人之一。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02-203.

②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1920-1949)[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28.

③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与他家乡的省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4.

④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44.

⑥肖甡.中共党史百人百事(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39.

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章学新主编.任弼时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7.

⑧陕西师大政教系中共党史教研室资料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二集)(上)[M].内部资料.1979:52.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51.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4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