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与文化软实力

2020-04-14 04:58田湘波
文化软实力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文化软实力制度

[提 要] 从中义上来说,文化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个部分,文化软实力包括观念文化软实力和制度文化软实力两个方面,有特色的政治制度是一种制度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科举制度也分为正式科举制度和非正式科举制度两个方面。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依据在于:对内能产生民族凝聚力,对外能产生吸引力和辐射力。

[关键词]科举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软实力

[作者简介]田湘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一 文化、文化软实力和制度概念的界定

政治制度能否产生文化软实力呢?有人作了肯定回答,有人作了否定回答。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与硬实力相对而言的,如果说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那么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就是软实力,参见:张国祚.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07):10-14.它包括观念性文化软实力和制度性文化软实力两个部分。

在国际上,约瑟夫·奈就把“制度的吸引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权威学者张国祚将文化软实力定义为:涵盖人类社会除物质硬实力以外的,所有无形的、难以计量的、表现为精神、智慧、情感的力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政治制度产生的软实力。参见: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5(05):7-10.而有些学者认为政治制度不在文化软实力范畴之内,这有失偏颇。要界定文化软实力的内涵,首先必须界定文化的内涵。

文化可从三个角度来界定。从广义角度来说,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部分。从中义角度来说,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前者是指各种制度体系和各种组织体系,后者是指各种思想观念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说,文化是指观念文化。我们这里论述的文化是指一种中义上的文化。

与软实力相对的是硬实力,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国土资源、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现实物质力量及其对外强制他国的能力。而按照约瑟夫·奈的说法,价值观、意识形态、国际法则和制度、信息、跨国公司等,都构成软实力的来源。参见: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159-164.实际上,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主要指三个方面: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或国际制度Joseph S.Nye.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1990(01):153-171.(2008年,他认为是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后来他又增加了成功的经济模式和国家的外交形象两个方面Li Xin,V.Worm.Building Chinas Soft Power for a Peaceful Rise[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1(01):69-89.)。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解释并没有完全确定其内涵,有时也说,除了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制度之外,有吸引力的人格和政策也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Joseph S.Nye.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Scholarly Articles,2008(01):94-109.总之,软实力是由政治吸引力和文化吸引力而产生的力量。Ding Sheng,R.Koslowski.Chinese Soft Power and Immigration Reform:Can Beijings Approach to Pursuing Global Talent and Maintaining Domestic Stability Succeed?[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7(01):1-20.软实力概念提出之后,关于其内涵和外延,国内外学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实际上,价值观、意识形态、国际法则和制度就是软实力的来源。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软实力。硬实力与物质实体密切相关,软实力则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张国祚.文化软实力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01):42—45,157.精神文化就是指观念文化。美国人提出软实力是有时代背景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这种社会主要是以知识和信息为表征的,国家力量的增长主要是靠创新和操纵文化和信息资源,而不是靠工匠精神的物质生产。一国的创新能力和革新能力远远超过装甲师和航空母舰。Ernest J WilsonHard.Power,Soft Power,and Smart Power[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8:110-124.約瑟夫·奈认为美国应该用软实力这种“王道”而不是武力这种“霸道”来征服世界、说服世界。在当代中国,除外交政策之外,也主要是通过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来增强软实力的。Wei-hao Huang,Jun Xiang.Pursuing Soft Power through the Confucius Institute:a Large-N Analysis[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8(09):1-18.

与文化的内涵一样,对于制度内涵的理解学界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也就是从制度经济学意义上讲,制度是一套规则体系、组织体系及实施机制,它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正式制度是指以正式白纸黑字形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各种法律、规章、合同等,正式制度是政治行为自上而下附加于社会的制度体系。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隐性的非正式约束规则体系,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人类的制度是从习惯与习俗开始的,也就是说,非正式制度要早于正式制度。参见:卢现祥.西方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8.从传统制度学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从狭义上讲,制度就是指正式规则体系和组织机构体系,不包括非正式规则体系。对于制度涵义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正如青木昌彦所说的:“关于制度的定义不涉及谁对谁错的问题,它取决于分析的目的。”参见: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J].经济体制比较,2000(05):28-38.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定期考试择优选拔公务人员的人事制度,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或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制度。科举是指开科取士,科举制度是指开科取士的一系列规则体系。科举制度分为正式科举制度和非正式科举制度两个部分。正式科举制度是指由封建王朝时代法律规定的有关政府官员考试、任用等一系列规则体系。它是一个国家政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政制的一个鲜明特色。非正式科举制度是指在封建时代的科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关科举的精神文化等。

文化软实力在行为层面表现为一种受精神文化指导的能力,此种能力在一国或一民族内影射为一国或一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外部体现为渗透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必须明白的是,一国或一民族的文化资源丰富程度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潜力。但并非全部文化资源都能产生软实力。文化资源转化为软实力有两个条件:对内能产生民族凝聚力,对外能产生吸引力。一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它能否转化为软实力也必须符合上述两条标准。约瑟夫·奈认为,美国夹克和牛仔裤、电影、语言、自由女神像、时装秀、美国民主与文化等在全球都有影响力,它们是美国大众文化在国外有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参见:Joseph S.Nye.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1990(01):153-171.

二 科举制度对内产生民族凝聚力

根据约瑟夫·奈的看法,一国的文化要产生软实力(吸引力等)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文化具有价值观的适用性,二是要有推行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政策,三是他国须认同这种价值观。参见: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56.中国自秦朝始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集权制国家要求由单一的思想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主流,它在维护中国大一统和民族凝聚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是儒家经典思想。自公元7世纪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多半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四书五经”等,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基本未变。所以说,科举制度有加强中央集权和民族凝聚力的正功能。在“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整个社会服从权威,社会秩序较和谐。且人们在学校学儒家学说、科举考儒家经典,整个社会各阶层信儒家思想并把它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东汉以来至隋之间的分裂时期,豪强专权,门阀世族集团独大,他们控制了官员任命权,“九品中正制”这种人事制度极度盛行,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豪门世族的力量,从而导致贵族互相庇护,与皇帝“共天下”,这也正是这段时期国家分裂动乱的主因之一。

科举制则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大趋势。同时,通过科举考试,知识分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体现了平等思想,打破了世族地主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分子向上流动的问题,有助于封建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参见:王宜鹏,夏如波.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和现代意义[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4):69-71.

科举制度是一种比较公平取士的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这种公平制度的反映。所以,在古代,这种政治制度实施效率非常高。按照制度理论,当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适应时,制度实施的成本低而效率高,当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不相适应时,制度实施的成本高而效率低。在古代社会,中国人十分信仰儒家思想、读书人的价值观就是“学而优则仕”,而科举制度一种是把儒家思想主导教化制度化的政策。所以,科举制度将人才选拔制度、教育制度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儒家思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能力强、效果好,实施成本低。

三 科举制度对外产生吸引力

一种政治制度能否转化成软实力,关键看它能否被其他国家所认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重要文化软实力资源,因为它们可以被重建和改造,以帮助创造“想象中的”亚洲身份和价值观。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跨越单一民族国家历史的代表性。参见:Young Nam Cho and Jong Ho Jeong.China's Soft Power:Discussions,Resources,and Prospects[J].Asian Survey,2008,48(3):453-472.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在这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伴随历史前进的脚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张国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30-32.她创造的且能被世界所认同的政治制度有两个:一个是科举制度,这号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后来被英国学走了,演变成西方的文官制度或者公务员制度(因为欧洲学校正式考试制度始于1702年,至于公务员考试则更晚。各国采取公务员考试的时间分别是:法国是1791年,德国是1800年左右,印度是1855年,英国是1870年参见:Ssu-yu Teng,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Examination System[J].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1942(43):267-312.),一个是御史制度,后来被新加坡学走了,演变成独立的廉洁调查机构。前者的影响比后者更大更广泛。

中国实际上是公务员制度的发源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实质上就是公务员制度的萌芽,西方学者都承认这一事实。K.S.拉托莱特教授说:“中国人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在政府领域。在这里,他们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民族之一。……政府结构……比人类设计的任何其他结构都要好。”S.Y.Teng.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960—1067,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Sponsorship to Foster Administrative,Responsibility by E.A.Krack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53(04):209-210.中國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公务员管理制度,而考试制度是其核心,这些发明激发了我们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参见:Kracke EA.Family Vs.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J].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47(02):103-123.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和第14版)所说,“历史上已知最古老的考试制度是在中国用于选拔公职人员的定期测试”。 因此,毫无疑问,在学校和公务员中使用的口试和笔试制度,不是在西方发明的,而是在中国发明的,是纯中国血统的。英国已故的政治学教授,伦敦大学的格雷厄姆·沃尔斯博士在1931年发表了一次演讲,他说,英国是第一个使用中国的公开任命竞争性考试制度的国家。参见:Ssu-yu Teng,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Examination System[J].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1942(43):267-312.美国联邦人事总署前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在来华讲学时感叹地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许文胜.和谐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22-123.“也许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个社会像中国社会一样,如此坚持地依靠考试制度来选拔年轻人才担任领导职务。传统中国的公务员考试举世闻名,许多国家都在效仿。”Frank J.Swetz and Albert Y.Chi.Mathematics Entrance Examinations in Chines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983(01):39-53.

英国于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之后,加拿大于1882年采用了文官制度。美国于1883年建立文官制度,后经多次改革,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典型。二战后,法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相继颁布了文官制度法或公务员法,建立起现代西方文官制度。实际上,在英国等国引进科举制度之前,科举制度已经辐射到东亚诸国,如朝鲜、日本、越南及以后属于日本的琉球地区在引进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科举制度。早在公元7世纪,日本就设立了孔子学院训练考生,并从中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参见:Jr RMS.Imperial Japan's Higher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M]//Imperial Japan's higher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9.在古老的本土社会秩序崩溃之后,10世纪的朝鲜在灿烂成熟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了具有社会规模的创新性文化模仿。在这一时期所模仿的众多制度中,由高丽王朝(918—1392)光宗国王(949—975)于958年引入的科举制度,是传统韩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制度模仿案例。这种科举制度的移植采用完整的儒学考试内容体系和汉语写作体系,参见:Kang HW.Institutional Borrowing: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Early Koryǒ[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4(01):09-125.如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儒家经典、中国历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令人尤为吃惊的是,韩国儒家思想的兴起及其所有的制度体系,如考试制度、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采用儒家的品位和散文、诗歌和绘画规范以及使用儒家礼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神圣性,并没有伴随着贵族官僚的灭亡而灭亡,反而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参见:Palais JB.Confucianism and The Aristocratic/Bureaucratic Balance in Korea[J].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84(02):427-468.早在公元1075年,越南就已经仿照中国通过科举考试招募了至少一部分统治精英,其文官队伍也被要求认同儒家伦理和具备儒家政治理论知识。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越南的科举考试场地规模非常庞大。直到今天,其中一些还被用作航空用地。越南的科举考试制度终止于1919年。参见:Woodside,A.History,Structure,and Revolution in Vietnam[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9(02):143-157.

中世纪以来,西方一些人津津乐道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对其大加赞赏。如13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明朝中后期意大利人利马窦,葡萄牙人克鲁兹、阿尔瓦罗兹·塞梅多,西班牙人胡·德万多萨,清朝时英国驻华使节马丁(中文名丁韪良)、传教士罗伯特·莫里森、塞缪尔·珀查斯、罗伯特·伯顿、约翰·尼乌霍夫、塞缪尔·威廉·坦普尔、约翰逊、艾迪生和戈德史密斯、尤斯塔斯·布德格尔、切斯特菲尔德勋爵、T.C.FAN、麦卡特尼勋爵、G.L.斯汤顿爵士及其儿子乔治·T·斯汤顿、查尔斯·古茨拉夫、麦赫斯特、R.英格尔斯、休·默里、C.T.唐宁、诺依曼、比奥、菲什伯恩、W.H.梅德赫斯特、托马斯·泰勒·梅多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法国传教士杜赫德,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魁奈,评论家布伦蒂埃,美国学者富兰克林·本杰明、爱默生、托马斯A.詹克斯、W·A·P·马丁博士、威廉·斯皮尔、A.R.麥克多诺等都热情歌颂过中国的科举制度。据统计,从1570年至1870年间,用外文出版涉及中国科举的著作和论文就有120多种。其中,英国介绍中国科举的文献就超过70篇。可见,宣传和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西方人类型各样,主要是:学者、传教士、旅行者、外交官员、商人和其他知名人士。参见:Ssu-yu Teng,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Examination System[J].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1942(43):267-312;周道详.科举:世界文官制度的始祖[J].华人时刊,2003(8):52-53.此外,英国在缅甸和印度实行了中国式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于1829年实行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地采用了汉语考试制度。在19世纪50年代维多利亚王朝全盛时期,英国政府发现帝国前哨站的印度对公务员的需求大幅增加时,它为培养官员建立了公务员学院,并引入了公务员考试。印度公务员考试今天仍然存在,它是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2010年,有547698名候选人参加了印度公务员考试。参见:Liz Hamp-Lyons,Writing Assessment in Global Context[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2014(03):353-362.

在科举制度传遍全世界时,作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儒家思想这种意识形态也得以广泛传播,尤其是在东亚地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东亚国家的广泛认可。古代高丽模仿中国科举有三个前提条件与中国相同,其中之一就是高丽“有相当数量的文人,儒家思想非常适合君主制下的中央集权主义”参见:Kang HW.Institutional Borrowing: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Early Koryǒ[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4(01):109-125.。正如韩国学者所说的,在中国文化的诸多元素中,儒学是一个核心因素,它以不同于西方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的价值观和视野。在今天的韩国,儒学与强调人权和民主的西方学说平分秋色。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前还有人质疑这种学说的价值,目前这种质疑已失去了市场。中国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塑造了亚洲价值观。参见:Young Nam Cho and Jong Ho Jeong.China's Soft Power:Discussions,Resources,and Prospects[J].Asian Survey,2008(03):453-472.科举制度大大助推了儒学在东亚各国的扩散,以儒学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对儒学在东亚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古代高丽,通过科举取士,国王不断在新招募的官员的头脑中灌输儒家对君主权威的尊崇,儒式官员迅速崛起参见:Kang H.W.Institutional Borrowing: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Early Koryǒ[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4(01):109-125.,大大促进了儒学在韩国的传播。儒家思想于公元10世纪开始在高丽传播,新儒家复兴在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开始对朝鲜人产生重要影响。14世纪末,新儒家伦理和改良主义政治思想在推翻高丽王朝和建立朝鲜王朝的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见:Palais JB.Confucianism and The Aristocratic/Bureaucratic Balance in Korea[J].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84(02):427-468.关于科举制度和儒家学说的关系,美国学者H.W.KANG说得恰如其分:“成功的文化适应的关键先决条件是长时间的创造,而富有创造力的国王、考官和考生本身就是几个世纪以来韩国努力掌握深奥的中国儒家学说的产物。因此,在顺利移植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背后,韩国非常成功地掌握了中国儒家学说,而韩国人最有能力确保这一成功得以延续。”Kang HW.Institutional Borrowing: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Early Koryǒ[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4(01):109-125.近代越南虽然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支配他们生活的非正式文化仍然是儒家的。这可以在每天朝夕相处的亲人们身上找到,也可以在越南语言、诗歌、纪念碑甚至越南房屋柱子上的雕刻中找到。Woodside,A.History,Structure,and Revolution in Vietnam[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9(02):143-157.科举制度传播到东亚以后,儒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儒家思想不仅在知识界得到尊崇,而且逐渐普及到民间,儒家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渗透到东亚社会的各个角落。

四 结语

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至今仍深刻影响世界文官制度,但这种优秀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软实力功能。为什么呢?其原因有二:其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自1840年以来,长期处于落后挨打受辱之地位,许多人把落后归因于封建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那时,国人总以为西方经济、军事是先进的,政治和文化也是先进的。所以,科举制度这种本身具备相当先进性的制度却在1905年的改良运动中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也被不加甄别地定义为“糟粕”。与此同时,英、美、加、法、德等国模仿中国科举制度改造而成的文官制度并没有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中先进元素的重视。其二,相当一部分古代和近代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是机械式的,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他们简单地颂扬西方文化制度,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制度。在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学作品和论文中,充斥着对科举制度的负面宣传,放大了它的局限性,从而使国人在没有比较的目光下总认为科举制度是一种压抑人才的糟粕制度,无法辩证理性地看待它。

今天,中国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我们应当回头反思我们的传统制度与文化。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只有立足于本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基础,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化模式打上自己民族的烙印,才能为世界治理作出更好的贡献。科举制度当然有其缺点,如没有自然科学考试内容、压抑人才全面成长、死记硬背等,但它也有相对公平、防止人事垄断等优点。这与同时期英国实行的官职恩赐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重新认识科举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使之重新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文化软实力制度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某些单位的制度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谁害了孔乙己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