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界对全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以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为中心的考察

2020-04-18 12:49谢忠强
文艺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电影界上海发展

○谢忠强 李 鸽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电影界积极统筹既有各种资源,对全国其他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援,这对共和国电影事业的整体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的。深化关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电影界对全国电影事业支援工作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补充梳理全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而且对于当今优化国家不同地区文化资源的统筹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然而由于史料匮乏等多方因素,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专题研究尚付阙如。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依据查阅的相关档案、报纸等零星历史资料之相互印证,以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电影事业发展情况为出发点,初步梳理和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电影界对全国电影事业的支援史实,权充引玉之砖。

一、建国前后上海电影事业之发展

上海自1843年开埠之后,其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并渐居全国首位。鸦片战争以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历史条件下,作为近代中国主要对外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地区,由于兼受西方资本、商品以及国家新兴资本争相抢占市场之综合影响,该地区的近代工商业呈现出畸形的发展状态。①19世纪末刚刚诞生的电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西方国家舶来品涌入上海市场,推动上海占据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军地位。1896年8月11日,在电影发明后的第二年,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一时轰动的“西洋影戏”,这是电影首次在中国成功放映。②此事件成功开辟了中国广阔的电影市场,引来大量西方国家电影资源争相涌入。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海专供放映外片的“影戏院”数量已具备一定规模,观看“影戏”一度成为民众喜爱的时尚消遣方式。后来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传入,近代上海市民新的文化需求得以较大激发,促使民族资本纷纷投资电影业,影戏公司也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仅于1921~1931年这10年间,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的故事片数目已高达六百多部。

上海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领军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电影革命事业的重要阵地。譬如,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高度激发了全国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这时期民众对电影传递“猛醒救国”、奋起抗日的期待和要求也相应空前高涨。1932年在爆发“一·二八”淞沪战役后,上海电影界就及时以抗日斗争为题材拍摄了一系列新闻纪录片、故事片以及动画片,上映后深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支持。③

1932年秋,在中共中央安排下,夏衍、阿英和郑伯奇等人进入上海电影界从事革命工作。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电影小组,任夏衍为组长,与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等4 人共同承担小组之革命任务。新成立的电影小组首先从三方面部署工作:一是首先掌握编剧主动权,小组成员分别按照分配要求到上海各主要电影公司接任编剧主任或顾问职位;二是充分利用“影评小组”的舆论影响力,开辟和占领上海各主要报纸中的电影副刊评论阵地;三是通过广泛联系、影响、团结、争取原有的一些进步的和暂时还处于中间状态的电影工作者,克困服难,为在上海掀起左翼电影运动作充分准备。④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开展起来的左翼电影运动,掀起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不仅使中国电影发展转向健康轨道,而且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上海电影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使得中国进步电影渐渐显示出深刻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一传统和风格不仅奠定了以后的抗战电影、战后进步电影的发展方向,甚至对新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⑤

1946年初,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夏衍、阳翰笙会同史东山、蔡楚生、孟君谋等人,以夏云瑚、蔡叔厚、任宗德3 人名义在上海投资成立了昆仑影业公司,目的在于汇集一批思想进步、优秀专业的电影戏剧人才,将该影业公司发展为抗战胜利后摄制进步电影的重要基地。

1945 至1949年间,上海战后电影为时短短数年的历程,却成为上海电影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高峰。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上海掀起以战后电影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新潮,上海电影界的进步队伍迅速壮大,制作的优秀影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概而观之,这一时期的上海电影界成为文化界追求正义、民主与反对腐朽专制的强大进步力量,深深烙上了驱走黑暗、迎接黎明的时代烙印。这一新潮是对30年代上海左翼电影运动精神和初衷的延续与发展,在上海电影事业总的发展历程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中央电影领导部门派遣钟敬之、夏衍、于伶等人随军进入上海,接收国民党在上海各电影机构的主管权,并统一受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管辖。1949年5月28日,夏衍、于伶等作为代表前往处于筹备状态中的上海剧影协会视察工作。同年6月初,于玲作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代表与中央电影主管部门负责人陈锡芳洽谈军事接管工作,并敦促其尽快完成后续的移交手续。⑦接管手续完成后,经过一系列整顿与调整,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11月16日正式宣告成立,于伶担任厂长,钟敬之担任副厂长。1950年初,经中央电影主管部门决定,调遣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并入上影,自此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集拍制故事片、译制外国影片和拍摄美术片、纪录片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电影厂。

除顺利接管国民党电影机构和成功筹建上影厂之外,在中央电影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上海电影主管部门还开展了针对上海私营电影公司的引导和帮扶工作。1950年初,上海成立第一家公私合营的电影厂,即长江电影制片厂。由于成立之初该厂面临缺乏剧本的困难,故夏衍倡导并支持叶以群、陈鲤庭等人创办专门的电影文学研究所,约请优秀作家负责编写电影剧本,以为私营厂提供拍摄素材。通过定向提供剧本的方式,很好地引导私营和公私合营的电影企业发展方向,这种做法也起到了良好的历史实践效果。党和国家实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逐步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后,上海电影事业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历史轨道。1951年9月,昆仑影业公司与长江公司率先正式合并为公私合营的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就这样,上海电影界在循序渐进中率先完成了全行业国有化的历史进程,从而为电影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典型示例。⑧与此同时,国家决定开始在上海筹建新中国第一家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紧随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之后,又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电影不再局限于解放前的单一故事片,而迅速完善为满足制作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和译制片等综合性类别影片的电影生产基地,在推动新中国电影文化繁荣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⑨

二、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电影界对全国电影事业的大力支援

1953年至1957年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作为全国工业技术先进、文化事业实力雄厚的重要城市,上海市充分利用地区优质资源,除积极配合完成国家工业化建设任务外,还倾注全力支援国家其他各地区包括电影事业在内的文化建设工作。⑩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上海充分优化自身的人才和技术等资源以积极配合国家开展的重点工程建设。⑪上海援助工程建设人员在搬迁至新城市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于电影文化的需求并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方式。同时,如前所述,由于上海市的电影文化资源居于全国领军地位,其他地区非常重视多渠道利用上海电影资源以丰富当地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发展本地文化产业。其中上海电影界对洛阳市的电影事业的帮扶就是上海电影界支援电影事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实例。洛阳市当时入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落户地区,上海方面不仅全力派遣人员和技术设备给予建设工作的支持,而且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启动了一系列支援洛阳市文化事业的帮扶计划,极大地推动了洛阳电影事业的发展。

1955年10月,上海市文化局专门派遣工作人员于赴西北考察访问期间,在组织的文化内流活动中,与洛阳市文化部门商谈后决定派出25 名工作人员、耗费7 万元资金为该地新建一座电影院,并配置一套放映机。⑫至1955年的12月10日,洛阳市专门就电影院筹建具体事宜与上海方面进行协商,上海市文化局回应洛阳市方面称:已筹集7 万元资金(其中3 万元来自文化影片公司投资、4 万元来自国光影院公司投资),于12月底前如数调拨至洛阳,并初步决定由上海各影剧院场抽调洛阳电影事业发展所需的一套放映机和数名工作人员。⑬

1955年12月30日,上海市文化局为支援洛阳市电影事业之发展又向上海市委递交了关于“支援洛阳市新建影院调拨资金、设备人员的报告。”⑭在接到了市委相关领导的同意批复后,上海市文化局立即致函告知洛阳市委,并安排了支援工作的具体相关事宜,表示关于洛阳市新建影院的筹备物资已初步备好,所需资金、放映机及工作人员等均已布置就绪:“一、所需调拨的7 万元资金,扣除今后在洛阳市报销转账的工作人员旅费之外,其余资金立即安排拨汇;二、所需调拨的一套35 米落地式放映机,现正加紧整修装配;三、所需抽调的赴洛阳支援电影事业发展的24 名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先后于 24 号日、25日后分批启程。”⑮

显而易见,上海电影界对洛阳电影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援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对全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配套支援的一个时代缩影。而除了以提供配套服务形式大力支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外,上海电影界对其他地区的援助工作也注重于整体上推进优化全国文化资源的协调分布。电影事业的发展繁荣不仅有助于提升全国各地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和丰富其精神生活的多样性,而且也是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从推动全国文化资源优化分布的全局考量,上海电影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向全国其他地区的电影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人力资源。

据统计,上海电影界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有七次大规模的人员调动:将演员剧团团长张望、副团长艾洪力、人事科长吕苏远等人员调往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前身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将演员王人美、秦文,摄影朱今明、钱江,美术池宁、朱德熊,剪辑朱小勤,洗印王雄,以及中共上影厂党委副书记史平等调往北影;将秘书科长张芳清、剪辑科副科长傅正义、洗印杜振昆、李曰纯等调往八一;将作曲组吕其明、王汉清,副导演丁峤,新闻片组组长高维进、副组长张朴、江枫毅,摄影姚新德等工作人员调往新影;将包括周教大、金超、张宜谦在内的一批技术骨干调往北京电影洗印厂;将上影副厂长钟敬之、技术处长苏理、财务处副处长任宗德、行政干部徐史、胡启明、程振均等行政类人员调往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派遣上影工会副主席陈正鸿、摄影王敏生、行政干部曲格平等人前往北京援助电影胶片工业的筹建工作。

1957年以后,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全胜利结束,但是上海对于全国电影事业的支援非但并未终止,反而在“文化协作”的全新规划中迎来了新的开端。

为推动全国各地区在文化领域各项建设事业的协同前进同时发挥上海文化事业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引领作用,上海于1958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主持召开了华东六省一市的文化协作大会。会议为期3 天半,邀请六省共计36 名代表,此外文化部夏衍副部长、出版局史局长和计划财务司王司长也出席了此次大会,上海方面由文化、电影、出版三局的负责人员全程参加会议,其他三局有关业务处和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仅列席参加小组讨论。会议主要围绕面临的组织重点创作和人力、物力相互支援两大问题商讨解决对策,小组会讨论的中心内容侧重于人力、物力的调配支援,问题繁多且细致。会议讨论的建设、支援工作始终以文化部所提出的“面向本省、自力更生、大区协作、中央平衡”原则为指导,经过详细交流和互相协商,最终作出了初步实施细则。⑯

为促进国家电影事业实现进一步均衡发展,在协作会议结束不久,文化部向各省发出了“省有制片厂,县有电影院”的发展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各省市筹建电影制片厂的发展热潮。在文化部的协调与领导下,各老电影制片厂纷纷积极开展帮扶新厂的对口协助工作;文化部还特别指定由上海各电影制片厂负责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福建、湖南、湖北等8 省电影制片厂的筹划建立工作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科教片组的支援工作。在遵循文化部的统一步署下,上海市按照华东六省一市文化协作会议所商定的相关实施细则,及时制定了全力支援其他地区电影事业建设发展的专项计划,在继续坚持向外地输送专业技术人员以助力其电影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上海还承担起协助加工各省新闻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任务,并决定开展一切工作都以服从卫星电影计划为原则,按预定计划部署进行,如出现新问题和新要求则按具体情况予以协商解决。⑰

在上述支援外地计划和“文化协作”精神的指导下,一五计划时期上海市除支援上述诸省电影事业外,还扩大了对于华东及其他地区电影事业的援助、帮扶范围。

如:“1958年8月4日,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举办了一期规模盛大的干部培训班,接受培训的三百余人分别来自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8 省的电影制片厂。1958年12月,为支持广州筹建珠江电影制片厂的相关工作,上海电影系统抽调导演王为一等一行四十余人南赴广州。1959年1月,恰逢八省一市电影制片厂建设任务顺利完成,而为了协助各地新建电影制片厂初步开展工作,上海电影局所属各厂以协作前进的团结奉献精神,继续对各省电影制片厂进行专业人才输送,先后共抽调270 名左右人员奔赴江西、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和北京市等八省一市进行支援工作;⑱抽调的人员规模多达上影一个故事片厂所需的人员数额,平均派遣至每一省市30 名人员,均可组合为一个专业有序的拍摄组,拍摄组包括编剧、编辑、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工、化妆、道具、服装、生产工人和制片管理干部等全套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在组织安排下完成报到到岗后即可开展新的工作任务。在三个故事片厂支援外地的创作干部中,有编剧、编辑石方禹、羽山、刘任涛等16 人;有导演舒适、淘金、徐昌霖、黄祖模、天然等15 人,有演员史原、崔超明、李纬、束荑、李明、顾也鲁、张莺、黄宛苏、王堤、师伟等50 人;还有摄影师姚士泉、罗及之等等。⑲

三、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电影界对全国电影事业大力支援的历史影响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是共和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奠基阶段,上海作为当时全国电影业发展的领先者,在实现本地区电影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还统筹各方面资源全力支持国家其他各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上海电影界的大力支援使得全国各地电影事业得以实现整体均衡发展的同时,还在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首先,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电影界在支援全国其他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被支援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多样性。众所周知,自近代电影由西方传入我国后,不仅迅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喜爱的娱乐生活时尚,同时也逐渐成为助力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电影事业的发展对于新中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之发展繁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如前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洛阳电影业筹备工作在上海电影界支援下得以完成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后,当地电影院以及电影事业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该地人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进而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电影界在支援全国其他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影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优化,极有力地助推了全国电影事业的整体性、均衡性发展。如前所述,解放前,电影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均衡之状况已尤为凸显;解放后,新生人民政权则出于协调统一、整体推进的历史考虑,全面而系统地对全国电影资源重新进行了分配与优化。电影事业在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精神生活方面以及推动全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文化部很早就高度重视均衡全国电影资源之整体布局的筹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百废待兴,亟待整顿,仅就电影事业方面而言,除上海市的电影资源仍保存一定基础外,全国其他地区的电影资源极度匮乏。因此,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上海电影界在统筹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各种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全力支持全国各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其在推动全国电影事业筹划建设工作及优化全国电影资源布局结构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最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电影界在支援全国其他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深刻影响了所有亲身经历其中的电影工作者。奔赴外地做支援工作的上海电影工作者,在见证、助力全国电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升华了自身的理想境界和精神格局。为激发相关工作人员赴外地支援电影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坚定性,上海电影界各支援单位还专门就相关人员支援外省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与讨论。针对少数同志留恋上海优质资源、顾虑个人利益得失等些许不正确的想法,各支援单位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出发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当时支援兄弟电影厂筹建工作任务的重要性,鼓舞大家为推动电影事业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建设工作而贡献自身的全部力量;广大支援工作人员积极性高涨,纷纷以大字报、小组会发言等形式表示不论多么艰难困苦都要自觉服从组织分配的决心,甚至很多单位一度同时出现了绝大多数人都踊跃参加支援外地电影事业的自愿报名热潮。⑳

综上所属,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上海电影界对全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援,非但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电影事业得以实现整体性、均衡性之发展,并在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①谢忠强《20世纪 50年代上海工厂内迁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第88-99页。

②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③马纶鹏《抗战后上海电影产业的跨媒体性和公共性研究》[J],《电影艺术》,2011年第6期,第103-108页。

④胡星亮、张瑞麟《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⑤彭丽君、乐桓宇《重评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71-85页。

⑥魏文享、庄蕊蕊《战后上海电影院商业同业公会与影院业经营(1946—1949)》[J],《史学集刊》,2015年第2期,第79-88页。

⑦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⑧张硕果《上海电影制片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2)》[J],《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106-112页。

⑨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⑩谢忠强《1950年代后半期上海文化艺术资源的内迁——以戏剧界支援全国为中心》[J],《南大戏剧论丛》,2015年第1 辑,第104-112页。

⑪谢忠强《“一五”计划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历史考察》[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第11-15页。

⑫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市文化局关于支援洛阳市新建影院调拨资金、设备人员的报告》[Z],档案号:B172-4-616-6。

⑬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市文化局关于支援洛阳市新建影院调拨资金、设备人员的请示》[Z],档案号:B172-4-616-1。

⑭⑱⑲⑳上海市委党史办公室《上海支援全国(下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第336页,第336页,第337页。

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市文化局关于调拨资金、机器、工作人员赴洛阳市支援新建影院的函(1955年12月20日)》[Z],档案号:B172-4-616-4。

⑯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市文化局关于华东六省一市文化协作会议的情况和问题的报告》[Z],档案号:B172-4-894-33。

⑰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市文化局关于文化协作会议总结提纲》[Z],档案号:B172-4-894-27。

猜你喜欢
电影界上海发展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上海电力大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激发自拍潜能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