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舞蹈和南传佛教舞蹈的对比与分析

2020-04-18 12:49○张
文艺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舞姿傣族

○张 碧

一、佛教发源地:“神舞一体”的古印度王国

“每当夜幕降临,银盘般的明月升上浩淼的天空,克里希纳神来到清澈似镜的朱木拿河边,他取出笛子,深情地将悠扬的笛声送上夜空。挤奶姑娘们听到乐声,那声音让她们忘却一切,与他共舞《拉斯》之舞……没有饥饿,没有倦怠,他们把整个世界都忘了。姑娘们成立一个整体,一个与爱同在、与神同在的整体……”这是一段出自梵文著作《薄伽梵往事书》第十卷中,用来记述印度教中具有人性光芒的神祗克里希纳的舞蹈故事。这说明无论是宗教,还是舞蹈,在这里都同时包含着升华与欢快。

在梵文著作《薄伽梵往事书》第十卷中描绘了“克里希纳神”每当银盘般的月亮升上天空的时候,都会来到朱木拿河畔,用他的笛子来抒发感情。在“克里希纳神”悠扬的笛声中,挤奶的姑娘们忘却了疲惫与喧嚣,跳起了《拉斯》舞,舞蹈之中她们感受不到饥饿,感受不到倦怠,投入到忘我的世界中,姑娘们进入了一个与爱同在的世界。《薄伽梵往事书》中所记载的这段美妙画面是神祗克里希纳的故事,他是印度教中最具有人性光明的神,并且在这段故事中,清晰地记录了神祗克里希纳的舞蹈故事,由此可见,当宗教与舞蹈想融合时,能够传递极强的欢乐与圣洁的升华感。

古印度是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在佛教文化出现之前已经是一个宗教与舞蹈合一的王国。舞蹈是传播宗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最能代表印度文明的宗教艺术。古印度人认为,舞蹈是神创造的,神利用舞蹈来发挥它的威力,用舞蹈毁灭罪恶。因此,舞蹈同宗教一样,在古印度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佛教文化出现之前,古印度就是一个宗教与舞蹈相融合的王国,在当时,舞蹈作为宗教传播的重要手段,舞蹈的发展就代表了宗教的发展。古印度人认为舞蹈是“神”的创造,“神”用舞蹈来传递威力,用舞蹈毁灭罪恶,因此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古印度时期,人们认为舞蹈与宗教同样重要。

“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杜邦的传统舞蹈。在古代,这种舞蹈的表演场所在神庙中。女艺人神奴也长期住在神庙,为神服务。

那个时期舞蹈都与神有关,为神服务,所以在印度古典舞中,人的身体被看作可塑造成为表现宗教感情的一种媒介。就是在这个以宗教为生命,以舞蹈为依托的“神舞一体”的古印度王国,由乔达摩(释迦牟尼)在公元5世纪创始佛教,旨在反对婆罗门教,要求众生平等。同时,为了要宣传佛教,争取更多的信徒,就兴起了佛教乐舞。

二、印度佛教、乐舞文化的传播

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出现了大乘、小乘两派。后期的佛教自称为“大乘”即“众载”,要能普渡众生、救赎他人,而把前期佛教称为“小乘”,是只能自我解脱而无力顾及他人。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传入到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的佛教,俗称喇嘛教;那么南传佛教是传入南亚地区,如泰国和中国傣族地区的佛教就被称为小乘佛教。

佛教传入我国大约在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公元前139—126年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他两次出使西域之后,带来了印度佛教。印度的佛教乐舞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至亚洲各国。我国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天竺乐》,以及唐玄宗编曲、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宋代女弟子队舞中的《菩萨蛮队舞》、元代宫廷里做佛事表演的女子群舞《十六天魔舞》都是受印度佛教影响的乐舞。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喀什、龟兹、敦煌、炳灵寺、麦积山等地的石窟壁画上,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对印度佛教乐舞文化接受的情况。

三、藏传佛教舞蹈和南传佛教舞蹈的对比与分析

1.藏传佛教舞蹈

据藏文文献记载:“‘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建筑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饿鬼,在所行执仪中曾率先应用了一种舞蹈’,这就是藏族傩舞(羌姆)的兆始。”这一历史记载就是喇嘛教舞蹈形成的依据。

羌姆,是在固定的宗教节日里也会表演的舞蹈形式。羌姆舞蹈的表演强调各种舞姿的造型和腿部力量的控制,重视在腿部弹跳时稳定和舞姿的缓慢流动。羌姆的表演是在鼓乐中进行的,伴奏乐器有长号、铜号、唢呐、大鼓等。更加烘托出舞姿的恐怖感、威慑感、神秘感和玄幻感,体现出西藏苯教的阴森、印度密教的神秘、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宏大。

以寺庙为中心的藏传佛教舞蹈,还不断地向民间渗透,以期“普度众生”。

卓舞,即锅庄舞,根据地域的不同也叫曲卓或果卓。广泛流传于各藏区,深受藏民喜爱。早期的卓舞动作比较拘谨,神情严肃,区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迄今流行的卓舞的表演形式、动作特点和音乐旋律中,保留了这一特点。动作缓慢沉稳,动作特征是:悠、颤、拧、甩、摆、跺、踢、点,其中韵律的核心要素是动力腿的“悠”和主力腿的“颤”。悠和颤的韵律在慢板中尤为突出,快板的卓舞强化了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特征和有机配合,飞奔跺踏、长袖飞舞。近现代的卓舞所表达的内容多以赞颂神山、活佛、佛法僧三宝、吉祥八宝、雪狮、孔雀、还有赞美家乡山河、劳动和爱情。所以说卓舞的表演风格体现着藏族佛教文化的特色。

此外藏族民间舞中,松胯、弓腰、曲背(前微倾)等是常见的基本形态,除其它因素外,这种降低自身高度的舞蹈动态形象,不能不说是一种躬身于佛的虔诚敬意。

2.南传佛教舞蹈

佛教是约公元一世纪以前,从泰国、缅甸传入我国西南边陲的,这一教派是属于小乘佛教。傣族地区是最先沾及佛光的,并把佛教定为全民信仰的民族。“追求自我解脱”的教义,和傣族地区秀丽的风光,使优美、瑰丽的舞姿在傣族地区南传佛教我的舞蹈中得到呈现,那么这种舞蹈的呈现与受自然环境和藏传佛教影响的“羌姆”形成对比。

在傣家寨中,缅寺都是金碧辉煌。缅寺内壁的彩画,有佛祖的事迹,有劝人行善的故事和常见的人首孔雀身的舞蹈图像,内容多以宗教为题材。佛寺佛像装饰得华丽精美,说明傣族人对佛的崇敬,献给佛的都是华贵的珍品。每年举行的各种傣民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也是佛教节日,在佛教节日中常用舞蹈来祭祀祝福,如“孔雀舞”“白象舞”“象脚鼓舞”“蜡条舞”等都浸润着佛教色彩。

孔雀舞是傣族地区流传最广,也是最受傣家人喜爱的舞蹈之一。“孔雀舞”有丰富的手型动作和步伐。身体的独特动律和三道弯的优美造型,使得傣族舞蹈形成了特点鲜明的表演形式。佛经中有孔雀明王的故事,寺庙壁画上也有人首孔雀身的舞姿。值得思考的是,孔雀的自然形态中展现着孔雀舞姿,乃至傣族舞姿的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桠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刚好是三道弯。这种骨骼弯曲的结构从自然科学角度上看,就是三道弯的特点。这种柔美的形态正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构成一种吻合。

在泼水节表演的象脚鼓舞,是德昂族的佛教舞蹈,旨在愉悦佛祖,消灾赐福。此舞是以象脚鼓舞为主的男女群舞。表演时,一名男性鼓手左肩挎象脚鼓,右手击鼓,脚步轻颤,上下起伏,有时左右手交替击鼓,鼓尾随着左右甩动。舞者还背鼓前后窜跳,舞姿潇洒健美。群舞是众女子围鼓手在鼓点踏足,双手上下交替舞动,时而拍手,舞姿妩媚婀娜。此舞的娱乐性强,象脚鼓的甩动,男性头上绒球的摆动,女子腰间藤箍(腰胯间的饰物)的晃动,形成一种和谐淳朴的美感。是所谓“佛光普照”。

通过对藏传佛教舞蹈与南传佛教舞蹈的深入了解,可以看出中国西南地区的舞蹈体系和西北地区的舞蹈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羌姆、卓舞是受大乘佛教影响所形成的舞蹈;而孔雀舞、白象舞等是受小乘佛教影响所形成的舞蹈。大乘佛教是普遍的救赎,所以舞蹈是群体的、外放的、大线条的;而小乘佛教是顿悟、救赎自己,在舞蹈的动作表现上线条较短。

不管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在它们所影响下的中国舞蹈都因为它们神秘的宗教色彩而备受瞩目,从原始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舞蹈到今天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性飞跃,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史前文明中还是在现代科技世界中,人类都保持着一种对神的眷恋心态,正是这样宗教才能在表现人类最为本质的舞蹈上得以发展。除佛教舞蹈外还有其它的宗教舞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有助于在今后的舞蹈教学、创作与演出中寻找到全新的切入点,更加完善舞蹈作品的本质表现。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舞姿傣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舞姿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