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法治未病现代化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2020-04-19 07:12叶培汉何清湖许亮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医药装备服务

叶培汉,何清湖,杨 磊,刘 密,许亮文

(1.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 杭州 311121;2. 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 410208)

根据2018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报告,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亚健康人群数量逐年上升(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已达76%),慢病较以往大幅度增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且其死亡率高达86%),疾病呈年轻化态势(如22%的中年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

要逐步扭转“医生下游尽力打捞,患者上游不断落水”的局面,需要未雨绸缪,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大力发展和加强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而中医治未病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又亟需治未病现代化服务技术和装备的战略性发展而凸显。因此,“治未病现代化装备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推动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发展的大背景

1.1 发展拉动力

一是卫生与健康需求。首先,健康是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人口健康列为评价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促进整个医药装备市场扩大。中国GDP 增速长期保持在世界前列,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对医药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再次,城镇化进程加速基层医药装备需求释放。医疗资源和能力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新城镇人口的医疗需求将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加速基层医药装备需求释放。最后,老龄化及慢病患病率升高刺激家用养生保健、护理、康复医疗装备需求增长。加之现代诸多不良生活方式也激发职业人群医疗保健需求。此外,国家二胎政策也催生了孕期监护、新生儿监护及儿童看护需求,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医药装备需求市场将逐渐扩容。

二是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国家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此,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医药装备行业具有绿色环保、知识密集、资本吸引力强、附加值高等特点,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装备行业是一个重要增长点。国家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医药装备产业发展,以大幅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医药装备产业将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发展推动力

一是政策推动力。国家多部门发文,为医疗器械行业创新升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的国际合作行动助力医药装备走出国门。

二是资本推动力。大量资本为医药装备行业发展注入鲜活动力。互联网健康医疗投融资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三是技术推动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交叉融合为医药装备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2 治未病现代化装备发展SWOT分析

“现代化”一词,按照现代化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C.E.Black 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一书中的认识,“现代化是在可能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寻求合理解释的创新意识中显示出来的”。胡鞍钢在《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一书中也论及:“现代化是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及其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改革的过程。”装备指的是配备的东西,包括硬件和软件,如器材、技术力量等。现代化装备不仅包括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品和仪器,也包括现代化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因此,“治未病现代化装备”亦不难理解。简言之,治未病现代化装备即在体现中医治未病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与计算机、统计、健康管理、管理等学科相结合,把当代科技、手段、方法和设备等融入治未病相关的“政、产、学、研、用”之中,不断发展、完善治未病。“治未病现代化装备发展战略”是中医药“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对其作SWOT分析,以便全面清晰把握其脉络。

2.1 优势(Strengths)

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提到:“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即将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治未病”思想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1],核心要点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层次[2],对应“未病”状态的未生、未发、未盛、未传过程,特点是早预测、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干预。“治未病”涵盖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不同生命状态下的全过程,包含着“天人相应”“形神统一”“藏象合一”“七情制胜”“药食同功”“体质分型”等学术特色,且干预手段亦十分丰富,如个性化的方药调治、针灸、按摩、传统功法、运动保健、食疗药膳、起居情志等,开创了具有原创优势的中医预防学理论与方法(见表1)。

从科研项目情况看,有许多优势方向值得研究,如“中医诊疗与康复设备示范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诊疗设备研制及技术标准研究”(国家863 科技专项、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健康云平台构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 年度项目),“中医诊断与数据采集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中医治疗、康复与保健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 年度项目),“热成像技术图像采集规范研究——医用摄像环境标准化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专项项目),“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正常人体中医热图研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等。

从具体实践推广来看,已经有诸多相关研发技术与产品落地。例如,北京好来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并在行业内最具领先性并以网路数据中心为支持的TMI 人体代谢热层像系统及HMS 健康管理系统;上海瀚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医学服务为一体的医用红外热成像领域;天津和德脑象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脑象图技术为基础,打造出“脑智能”测评系统,从医疗临床应用发展成为社会测评服务,为学生、企业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提供了更加精准有效的大脑潜能分析与能力指导;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推出眼象健康成像仪,通过拍摄人眼巩膜特征图像,对巩膜上血管和形态特征的变化连续对比,并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专家系统对人体健康状态进行评估,早期监测,早期预警;常州金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气血共振”理论,并在中医十二经络谐波模型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姆脉诊仪,已在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进行了5 万余例的健康监测,对使用者进行健康指导;奥佳华智能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按摩器具,根据智能体型检测和智能酸痛检测结果,利用机械的滚动力作用和机械力挤压模拟人工按摩,结合语音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因人而异的推拿方案。

1.2.1 研究分组 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胺碘酮,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合并心房早搏、心房颤动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在接受华法林抗凝同时使用胺碘酮;对照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心律失常,在接受华法林抗凝同时未使用胺碘酮。

表1 治未病不同阶段的目标人群及关键技术特点

2.2 劣势(Weaknesses)

劣势:第一,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如三甲医院治未病科(中心)建设已经开设,但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建设等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完善。第二,中医在治未病中的服务模式尚不完善,如要支持和鼓励公立医院治未病科(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等合作构建“养联体”[3]新格局需要相关部门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有待加强[4],如各类治未病服务机构与公共服务机构协同工作机制无法运作,治未病服务支付方式如何与医保相结合有待解决。第三,治未病文化宣传与教育有待加强,精准有效的科普之路仍需探索。

此外,治未病辨识评估类设备和干预类设备应用较广泛,但在设备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难点,辨识评估类设备如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中医脉象诊断系统、中医经络检测仪、医用远红外热成像仪等,存在仪器操作较复杂、准确度不高、指导性不强等问题;药物干预类设备(如中医超声药透电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智能熏蒸仪、多功能艾灸仪等)、非药物干预类设备(如脊椎牵引床、多功能按摩床、智能罐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高中低频调制脉冲治疗仪、激光针灸治疗仪、微波针灸治疗仪、中医磁热疗治疗仪、经络通治疗仪、恒温蜡疗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应用范围局限、接受度不高、操作时间较长、收费标准不统一、设备质量良莠不齐、损坏后维修难等问题[5-7]。

2.3 机遇(Opportunities)

我国自2007年起不断鼓励、规范治未病相关领域的发展。如2019 年7 月科技部发布《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经费达5.3 亿元,并明确指出要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依据《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 号),治未病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治未病科、健康管理中心、中医预防保健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非医疗性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随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 年)》《“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文件的发布,从中可看出,治未病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治未病评估技术、治未病干预技术和治未病人群管理技术,治未病关键装备侧重于医用、家用、便携式等方面。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呈快速增长趋势,由2010 年的19980 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46345 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5%。其中慢病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70%左右,2016 年约为32441.5 亿元。若能将其中10%转化为慢病管理费用,则市场规模将达到3244亿元。此外,国内以按摩器具为代表的治未病相关器械,其市场规模也在逐年上升,至2016年就已超过百亿元,且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全球按摩器具市场规模从2008 年的56 亿美元增长至2018 年的13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0%,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按摩器具出口国,2018 年我国按摩器具出口同比增长15%,出口额达26.3亿美元(见图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了治未病现代化创新发展的空间。利用这些技术,治未病现代化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于优化治未病服务流程、完善治未病服务模式、开创治未病远程服务,包括智能硬件、数据监测、健康云、大数据分析、挂号导诊、在线问诊、治未病干预服务包、健康宣教方式、疾病预警系统、支付方式、患者社群、远程医疗、医药电商等诸多形式。

2.4 威胁(Threats)

图1 2008-2018年中国按摩器具出口规模情况

威胁:其一,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治未病学科建设投入小,科研支持力度不强,学术理论研究落后,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治未病相关专业在全国中医药高校开设数量少,课时不多;治未病科(中心)人员专业能力不强,来源复杂,晋升机制缺乏。其二,治未病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欠缺或不规范,导致供不应求、市场紊乱。其三,治未病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而标准规范建立之后的落地、转化、更新亦需要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此外,治未病相关应用性研究有待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尚缺乏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治未病产品和应用技术,以及相关专利和产权。

3 发展战略

3.1 发挥优势,抓住机遇(SO策略)

所以,通过信号检测和处理、信号特征提取及数据传输等功能非介入地对人体状态进行监测,具有低生理负荷、低心理负荷、可移动操作、使用简便、异常生理状况报警、支持长时间连续工作和无线数据传输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生理信息监测、医疗救护和康复治疗等相关领域。

针对干预调理技术,包括基于经络的人工物理因素疗法和经皮穴位给药技术,以中医治未病机器人为重点装备。基于经络的人工物理因素疗法,利用温度的治疗有热疗(艾灸)、冷疗和冷冻疗法;利用机械力的疗法有按摩、推拿、手法治疗、牵引和运动等;电疗分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和静电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光疗分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和激光(特定波长激光灸疗)等;声疗分为超声波和超低声疗法。经皮穴位给药技术,物理促透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外部能量,达到精密控制经皮吸收的目的,能够及时有效地扩大可用于经皮给药的药物范围,特别是蛋白质类和肽类药物,由此诞生出许多新型促透技术,包括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导入、微针等。

因此,将机器人学、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机构学等前沿领域的先进方法与中医针灸、推拿、康复有机结合,以慢性病临床案例与专家手法进行训练,研发具有评估能力和专家手法的智能针灸、按摩机器人以及可穿戴式软体康复导引机器人。

针对慢病人群管理,也可提供健康信息技术及设备,以互联网+智慧康养设备为重点装备。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健康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慢性病防治手段和工作内容,推进预约诊疗、在线随访、慢病管理等网络服务应用,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智慧康养服务。

其次,应充分凸显治未病自身的优势,推进多学科、多专业、多团队融合。将最新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互融合,为治未病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并参与治未病学术交流,提升团队专业水平。引导其将自己专业知识同治未病相结合,并根据其所侧重的业务加强相关学习与培训。努力打造专业化治未病技术装备研发、服务团队,如开发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智能机体检测预警装备、智能医疗保健器械、智能慢病管理装备、可穿戴中医设备、智能人机交互装备等,探索医养结合、治未病与文化、治未病与旅游、治未病与食品、治未病与家居等新模式,从而发挥治未病特色与优势。

3.2 利用优势,避免威胁(ST策略)

第一,国家、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鼓励和扶持中医智慧健康小镇和中医艾灸特色小镇的建设及投入。一是在东南沿海城市打造以“IT+BT”产业模式的中医智慧健康小镇,重点培育康养制造业。例如,辽宁抚顺依托科创小镇产业研发基地、中医智慧健康小镇成果转化基地、中药原材料基地,形成“IT+BT”产业规模经济,建设“IT+BT”企业孵化基地、产业研发基地、学术研究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占领“IT+BT”领域产业和学术制高点,孵化出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一批高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在中西部乡镇打造以“中医农业+治未病”服务模式的中医艾灸特色小镇,重点发展生态和康养农业。例如,湖南临湘聚焦艾草、突出艾灸,计划高标准打造国际艾灸康养基地、现代艾草庄园精品休闲旅游度假地、世界艾产品购物天堂。预计2020 年,临湘市艾草种植面积将达到2 万亩,引进龙头企业3 至5 家,相关企业20 家,年产值达到50 亿元,税收达到1 亿元。力争在2025 年把临湘艾灸小镇打造成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艾草产业创新发展平台,成为全国第一个集艾草种植、加工、康养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艾灸小镇。

第二,上下联动,政府、科研机构、学会团体、院校、企业、医院医馆相互合作。充分依靠三甲医院、大企业、老字号国医馆的口碑和影响力,避免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不健全及政府监管缺位的威胁。各级政府部门提高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发挥政策扶持和监管作用,与学会团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承担相关课题与项目等,企业、医院医馆充分利用治未病相关产品与服务发展业务,以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为中心积极探索“养联体”“健联体”等新模式,早日推进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建立。

3.3 抓住机遇,克服劣势(WO策略)

医院加大治未病中心投入与宣传,加强治未病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增加的机遇,克服治未病中心重视不够、治未病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投入不足、治未病服务模式与内涵不完善不规范的劣势。如通过互联网、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平台,宣传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为民众输送规范、科学的治未病理念与方法,提高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治未病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应根据实际需求,与医院HIS、PACS、LIS等系统对接,同时引入远程医疗平台、云计算等应用,为客户提供院内外持续健康监测、全程医疗跟踪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更好体现服务手段人性化、工作效率高效化、医疗质量高质化的要求[9];提供便捷智能化的支付方式,争取早日将治未病服务纳入医保范畴;培养治未病工作人员具有良好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保证服务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礼仪化[10],提升服务品质;充分发掘被遗落的中医特色治未病方法,如五禽戏、易筋经等;将用于治未病领域的中药按照现代化的工艺,打造一批如足浴包、茶包、药膳、中药美容养颜面膜等产品,使之商品化、产业化。

着力塑造企业品牌,提高产品软硬件品质,坚持国内外市场并进。企业要有大局意识和先进管理理念,坚持高要求、严标准,提高产品软硬件品质以及售后等一系列服务的质量,争取全国领先甚至是世界先进水平,使企业产品朝品牌化方向发展,引领治未病行业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治未病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把握市场主导权,牢牢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继续拓展国外市场,避免国外企业抢夺市场。

3.4 减少劣势,降低威胁(WT策略)

学会团体与院校重视治未病学科建设和科研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确立治未病相关规范。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治未病”的卫生方针,争取国家和省教育、卫生与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在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重视治未病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科科研、教学、应用水平,大力发展治未病学科体系,使治未病学科朝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设立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中医预防医学、中医康复理疗、治未病与健康管理[11-12]等专业,加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专门人才培养。治未病科研要以健康为核心、结合防治全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依据循证证据探索多样化干预措施,建立客观化的效果评价方式和指标。定期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及论坛,促进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完善当前已有的治未病规范,如《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规范》等,并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新的标准与规范。

加强科研转化实力,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减少治未病研究落后和应用设备不完善的劣势,降低科研转化实力弱、不注重产权的威胁。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公司寥寥无几,急需科研机构及院校的人才支持。因此,企业应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合作,把“研-产-用”做好。而在装备研发、注册、生产、应用等方面,物价、医保、医政、标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适宜治未病装备的政策制度,统筹利用相关科技计划(如设立科技重大专项、基金等),支持治未病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促进治未病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13]。

4 结语与展望

治未病现代化装备发展战略无疑是中医药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布局,也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运用SWOT 分析法了解治未病当前的发展状态,希望能够通过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利用优势避免威胁、抓住机遇克服劣势、减少劣势降低威胁等策略,谋求治未病现代化更加长远健康的发展。

争取到2035年,达到治未病关键技术装备的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研发出以脑机交互技术、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机体检测、智能健康管理、智能慢病管理、智能人机交互等装备,精准实现治未病早预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到2050 年,治未病关键技术装备全面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保证治未病早预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的效能,通过智能健康管理与慢病管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促进人类健康。

猜你喜欢
中医药装备服务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