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与护理学研究

2020-04-27 08:58朱秀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8期
关键词:胰岛素饮食糖尿病

朱秀宇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二者同时存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1]。近年来,随着社会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都市化生活的普及,糖尿病患者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糖尿病平均患病率由1%升到3%,个别地区达到5%[2]。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WHO已把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强调心理在其发生中的重要作用[3]。糖尿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如同许多内科疾病一样,易致抑郁等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相应的思维、行为和自主神经系统方面的多种症状的综合征[4]。迄今为止,很多研究已证实应激反应可通过机体的生理机制包括植物神经通路、神经内分泌机制和迷走神经对胰腺直接影响,而诱发糖尿病的发生或加速糖尿病的进程。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致关重要。为研究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抑郁症的影响,笔者所在科室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对324例糖尿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并对其中162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再行观察比较,结果经干预后的162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324名糖尿病患者,且愿意合作,男188例,女性136例;年龄19~75岁,平均58.2岁;糖尿病病史1~30年。入选标准:①符合1997年ADA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②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③患者无弱智或精神病病史;④未丧失书写能力,无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⑤对自我不适有判断能力。

1.2 方法:对324例糖尿病患者按1:1配对后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均为162例。

1.2.1 评定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5]对324例糖尿病患者在实验前后进行测评,将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在实验前后均进行比较,对干预组在干预前后结果又作自身对照比较。

1.2.2 干预方法 对干预组进行新的干预的内容:①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并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师、主管护士、主任、护士长、就餐、作息时间、物品的放置及保管、病区规章制度、陪护探视制度、卫生制度等,鼓励患者安心住院,积极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②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向患者介绍病情控制满意的病友,让他们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充满信心,精神愉快,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③详细耐心的倾听患者诉说的任何症状并作好记录,给予相应处理;④对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患者的困难和疑惑,如夜间出汗、心慌如何处理,失眠如何处理;⑤适当运动,讲解运动的时间、方法、运动的注意事项;⑥合理饮食,讲解合理饮食的意义,因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应严格控制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⑦应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应讲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适应证,坚持服药;⑧对应用胰岛素的患者要耐心解释,尤其是处用胰岛素的患者,告之胰岛素没有“成瘾性”,不会产生依赖性,讲解没有口服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讲解胰岛素的作用、不良反应、保存;⑨对症状改善者要给予鼓励;⑩有效的实验刺激:针对干预组建立心理护理档案制度、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日常工作规范、工作技术、工作效果评价等工作系统,具体的心理干预主要有人院教育、专科知识宣传、对患者家属的教育、自我控制技能训练、药物疗法训练、饮食疗法训练、运动疗法技能训练、心理支持、心理咨询与治疗、心态调整、心理症状治疗、心理素质训练、自我护理习惯养成、自我保健水平测量等专题工作[6]。

1.2.3 实验期限:以患者住院期间定为实验期限。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两组间差异性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的SC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l。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所涉及的心理、社会、生理化因素较复杂。其发生、病因、机制、发展、临床表现、病程、诊断、转归、治疗和预防等都存在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未解决问题有待研究。现有研究强调认为糖尿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应进行说教式教育、强化教育、饮食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自我监测指导;此外,还应实施行为调整、放松训练、健康咨询和心理咨询等社会心理方法,护理人员除了照顾和护理患者外,很重要的是成为患者的督促和教育者。

表1 两组实验前后及实验与干预前后的SCL评分比较()

表1 两组实验前后及实验与干预前后的SCL评分比较()

患者因反复住院、检测血糖、医院随访、负性生活事件、并发症的出现和对饮食、运动、治疗不依从性从而成为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加之患者终身患病,需长期服药及医疗服务、家庭和社会支持,经济负担沉重,抑郁、焦虑、悲观的心理状态无法自我调整。因此,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抑郁状态。临床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与血糖控制不良明显相关,且抑郁度越严重,糖代谢控制越差[8]。因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会引起血糖升高,并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影响糖尿病病情控制。在临床实践中,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仅考虑血糖水平的控制,是否合并肾脏、眼睛、足部、心脏等并发症,较少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因此,医护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逆转患者负性情绪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不良影响,因抑郁症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可与许多躯体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并存,并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危害人们的健康,需要患者长期正规治疗、护理(心理干预),只关注其身体疾病,而忽略患者心理状态,使有些患者病情反复经久不愈,使患者失去信心而加重病情[9]。由表1可以看出干预组在实验前后有明显差异性,说明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有明显改善。因此,在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可使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使自己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使患者的顾虑、悲观情绪清除,使病情得到控制,使血糖稳定,使并发症减少,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早恢复健康[10-11]。

猜你喜欢
胰岛素饮食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春节饮食有“三要”
糖尿病知识问答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