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学习初探过福堂

2020-05-06 09:07王丽霞
江西教育B 2020年2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学习者意识

王丽霞

形成性学习是人的一种学习过程。学习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形成什么。形成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形成学习意识,进而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身心健全人的过程。

一、形成性学习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及其意义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强调认知活动中主动形成的作用。

在澳洲的“幼儿学习框架”中,形成是指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即形成是学习的目的。

孩子们从书本和教师那里知道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们知道面对学习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并愿意去做一些改变,这就是形成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二、形成性学习的原则

(一)主动的学习动力形成原则

主动学习直接影响学习的形成。生成学习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在解释和说明学习者内部的生成作用时,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知觉的作用。而生成学习理论的基础便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建设和互动生成。这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主动与形成的关系。

好奇心、探究欲和改变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不仅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学习成为一件痛且快乐的事,成为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所以,保护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改变欲,显得特别重要。

也许,孩子们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主动形成的,但应该是从孩子们自身内部生发动力。这与来自父母、老师等外部压力而表现为应付式的学习有着根本的区别,与那种学习更多的是在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是在给父母、老师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关注和包容原则

因为担心自己残疾的孩子没有得到大家的特殊关注,一位澳洲妈妈给老师和家长们写了一封信,述说了自己拥有一个残疾孩子的心路历程。从开始的无奈,到乐观地发现其中的美妙,不抱怨,不放弃,对未来充满希望。让每一个人都理解了她的担心,也改变了大家对这个孩子的态度。这里涵盖关注和包容的成分。

在我们的身边会有不少这样那样情况不一的孩子,尽管不一定像这位澳洲残疾孩子那样情况特殊,但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长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个体。面对他们,在心理上,我们往往会暗自给他们一个特殊的标签,在学习生活中,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和包容。这会严重挫伤他们,影响其形成性学习的形成。

(三)愿意且做些改变原则

愿意做一些改变,就是有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权威、超越课本、超越原有认知结构等动机,是创造力层面的。形成性学习的目的是多方面的,而愿意且做些改变应该是形成性学习的终极目的、主要目的和原则要求。每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都不能仅套用他人的、坐享其成的东西,或多或少会有所取舍、有所改变。形成性学习要奔着愿意和善于改变而去。

三、形成性学习的目标及其实现

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健全身心是形成性学习的三大目标。

(一)学习意识的形成

学习意识的形成是形成性学习的首要目标。只有形成了学习意识,一个孩子才能进入学习生涯,才能真正被称为学生。

学习意识,是指孩子潜意识中对学业,特别是对学校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

学习意识具有由外部刺激到内部应激反应的特征,即非先天形成,而是后天习得。学习意识的形成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自我引导,表现为对榜样的效仿,由此产生主动学习动力;二是压迫感受,表现为对自身生存和生活环境存在挫败和不安全感,在试图摆脱窘境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给孩子们创设生态课堂对其学习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家长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孩子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所谓生态课堂就是遵循孩子们自身的成長规律,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课堂空间。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其在形成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能满足于带有强烈仪式感的课堂活动,图表面热闹和课上得“顺风顺水”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面向全体孩子的学习问题,被引领的学习没有体现孩子们的个性差异,益处不大,自然难以产生学习动力。更不能一味施压,挤压孩子们的自主空间,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课堂提问应该在似懂非懂之交,学习目标应该在一步之遥,学习标杆应该在咫尺之间,学习负担应该在可承受范围 之内,学习结果应该拆分理清。

的确,孩子内在的、个性的需求才是撬动学习这个星球的支点。举个小学估算课的例子。

开课伊始,老师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明天,爸爸和小明去超市购物,小明要买一个65元的书包,一个水杯32元,一架玩具飞机98元,爸爸问小明带200元够吗?谁能很快算出来,谁能帮帮小明。一语激起千层浪,日常生活中提取的问题,学习目标在一步之遥;又是帮助别人,学生们自然感兴趣,学习主动起来。这给他们带来初始的学习动力。有的学生在用笔计算,有的学生在掰着手指算,有的学生在悄悄议论。

进入本课学习重点。老师顺势用课件出示书包、水杯、玩具飞机的图片,图片上标上了各自的价钱,手指图片问:带200元够不够,要不要算出具体的数值,应该采取哪种计算方式,才能很快知道够不够?这点醒了刚才用笔计算的孩子,“用估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你是怎么估算的,谁来说一说。”

一生:我是这样算的,书包65元,大约60元,水杯32元,大约30元,玩具飞机98元,大约100元,60 + 30 +100 = 190元,所以带200元够了。

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老师接着问:除了这种用加法的估算方法,还可以采取哪种估算方法?

马上就有学生这么回答:200元减去玩具飞机的100元,剩下100,再减去水杯的30元,还剩70元,大于买书包的65元,所以够了。

接着问这个学生:你为什么先减去100元,而不先减去30元?“减掉大数,得到的数值就更小了,再减去较小的数就更不容易出错了。”

進一步渗透用四舍五入法估数,从中帮助学生拆分理清估算结果。紧扣对于个位是大于5的数,应该采取什么方式估算这一知识点,让第一位学生回过头来再估算一次,从中查出把65元估成60元的错误。这就让学生知道了哪一环节、哪一步骤出了错。

(二)学习能力的形成

相对知识水平来说,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知识水平靠学习能力去提升。

学习者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便是学习能力。这包含两个因素:(1)人对所学习的事物产生某种意义时,总是与他先前的经验相结合。(2)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信息的意义。

学习能力的形成大致是:第一,选择相关的认知材料;第二,组织所选择的材料并形成连贯的表征;第三,将所选择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激活的原有知识进行整合;第四,将整合后的信息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第五,重组或调整原有认知结构。

有初中教师在学生广泛的片段化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精读一些内容,通过个读分享,形成一定的自我倾向。这是选择相关的认知材料的过程。这些学生或仅仅重点讲故事中的一个喜欢的人物,或分享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情节,或让大家认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或共同感受书中的一份情感,或透过小说知晓一个历史时代,或朗读其中一个难忘的片段……大家从中达成共同感受,虽然不一定都看过这些东西,但通过别人的介绍,形成情感倾向,去找出自己相应的认知材料。此为形成认知连贯和整合的过程。然后,开展共读争鸣,选择一个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比较阅读思考,开展互动交流。通过争鸣前的准备,实现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对接,使争鸣更具分量。通过争鸣,实现再认识、重组或调整原有认知结构。

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一文提到的“厚积而薄发”,一般的解释是,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发”便是指应用,指学习能力吧!通过日积月累,形成以上这么一套学习策略,自然就形成了较强的能力。

(三)身心健全人的形成

有人说,教育即生长,有一定道理。每个学习者都是完整的生命体,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的需求,关顾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形成身心健全的人。

置学习者于充满生命意识的学习中。人文性的内核就是个性,所以,个性学习是生命课堂的突出体现。过福堂的缺口教学体系,便是从尊重孩子的个性出发,创设诸多缺口的课堂环境,把教学的主要任务锁定在孩子们自主性学习的实现上,让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命体在自主活动中焕发勃勃生机。

人文性包含情感方面的要求。学习的过程应是情感生发的过程,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课堂里充满艺术的氛围和情趣很是必要,没有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学习是苍白的、低效的、不健全的。这也是近些年语文学习强调整体感悟,反对肢解课文、架空分析的道理。

人文性包含实践方面的要求。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外延相等,学习向生活体验和劳动实践拓展是学习本身的要求。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人娇生惯养,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凡事都要靠父母。加上应试教育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孩子们的实践活动极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学习和健康发展。强调学习实践,不仅为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学习者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得以提高。而当孩子走进社会,对各方面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明确和了解,等将来在课本上学到这部分知识时,他就能够更加主动去学习,去掌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实践活动是让孩子根据已有的学科知识结构,设计活动方案,创造性地参加一些科技、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活动。例如:电脑网页制作、航模制作、生物智能探究、未来家园创设等。以鼓励他们大胆推理和超越思维定式去演示,触及一些尚未开发的领域,从而大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至于对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就更不用多说了。

人文性还包含综合方面的要求。通过学习,形成身心健全的人,而不是畸形发展的人。哪怕是特长发展,也不能忽略综合素养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学科与学科,都是互为支撑的关系,一加n就会加大成功的概率。有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麦穗的故事。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学生们来到一块成熟的麦地。他让学生们各自去摘一束最大的麦穗。学生们摘了又丢,丢了又摘。结果,从头走到尾,都没寻找到,因为他们以为机会还在前头。苏格拉底是在告诉学生们,学习路上以至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既要有目标,又要学会选择属于自己的那束“麦穗”,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心理等因素对学习乃至人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兼顾综合素养,苏格拉底早就给后人以明确的启示。有一次,苏格拉底要求学生们做甩手的动作,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每天做三百下。学生们都笑了。是的,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但结果是:一个月后,有90%的同学坚持下来了;两个月后,剩下的人有八成;一年过后,只有一个学生还在做,这个人就是柏拉图。后来他也成为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柏拉图身上,具备一种蜗牛般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我们承认他学识上的天才,但非智力因素为他事业上的成功起到的作用也是绝对不可小觑的。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都可以通过以前的行为获得经验,做出调整。形成性学习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现状的某种改变。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教体局教研室 南丰县子固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学习者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