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外交视域下的万寿庆典承应戏《祝圣寿万国来朝》研究*

2020-05-11 02:35王春晓
文化遗产 2020年2期
关键词:丛刊朝贡杂剧

王春晓

有明一代,帝王寿诞(又称“万寿”或“圣节”)是与冬至、正旦、郊祀一样举国庆祝的重要节日。每逢万寿,皇帝往往会亲至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及各国贡使的朝贺。典礼之后的御宴上,则会由隶属礼部的教坊司承应演出乐舞、百戏、杂剧等文艺节目祝寿增欢。庆典活动中演出的杂剧多为专为祝贺万寿编演的“宫戏”,这类戏曲又被专称为 “万寿庆典承应戏”。今存的明代万寿庆典承应戏主要收录在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凡八种,多“以神仙传奇为寿”(1)朱有燉:《瑶池会八仙庆寿引》,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820页。,思想、题材、结构非常单一。但在此八种明宫万寿庆典承应戏中,《祝圣寿万国来朝》(以下简称《万国来朝》)却极具特殊性。该剧不像其他七剧一样以神仙道化为依托,而是以汉高祖时期群臣祝寿为故事框架,以古颂今。虽然学界多认为此剧“事极无稽,曲文亦庸劣,特切末甚繁,且登场人物,每折数十至百余人之多,热闹之极”(2)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56页。,但倘将之置于明朝对外交往的视域下加以探赜,则会发现:剧中展现的外国朝贡活动与明宪宗成化初期的历史文献载记相符,很可能是最初创编于成化年间,剧作的礼乐特征也十分突出。《万国来朝》杂剧所搬演的“献吉祥千邦进贡,祝圣寿万国来朝”(3)《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28页。,不仅是借氍毹演礼祝寿,更是其时东亚大陆上国家、地区间关系的艺术化呈露。

一、创编时间

《万国来朝》杂剧现有明代赵琦美脉望馆抄本,剧末题记写“小谷本”(4)《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28页。,为赵琦美转抄于小谷藏本而来。该抄本不分折、未抬头、多错讹、无穿关,标属“本朝教坊编演”类目,学界多认同此杂剧为明代教坊司为庆祝某位帝王万寿所特意编写的宫戏,但对其创编时间却罕少详考。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论曰:“其时当为郑和下西洋好勤远略之际,内廷太监,撰此以媚人主”(5)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第56页。,提出该剧的创编时间为明代施行主动外交策略、派遣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永乐、宣德时期。王论未明确其观点之依据,可信度待商,但据其思路考索《万国来朝》所演的“四夷朝贡”活动,却会觅得与杂剧创编时间相关联的种种端绪。

(一)高丽贡海青

《万国来朝》虽以汉代为背景,但内容中反复颂赞“圣明”,所演的朝贡活动也具有突出的明代特色,借汉颂明倾向明显。受杂剧体制之囿,剧中对朝贺各国的地理、风俗、贡物均有绍介,但详尽叙述的只有高丽,其描摹的重点又在捕获贡物白色海东青的过程:

(净扮高丽头目架海青上云)……我乃高丽国边廷上头目高高在上的便是。昨日跟着边将大人打围耍子去。则见海那边飞过来这个雪白的虫蚁来,上面有些花花的黑道儿,落在彭(疑误,当为“树”)上,张着口,原来是肚里饥,害渴了。我舀了一盆水来,放在地下,洒了一石谷子。他看见真个飞将下来了,着我跑向前走,一把拿住。我说是个白鹰,我们边将说,不是白鹰是个海青。我说,怎末是海青?他说海青是祥瑞。……(正末扮边将上云)某乃高丽国边将是也,收得海东青一连,此乃灵禽异鸟,世之无价,不敢隐讳,献与国王,走一遭去也呵。……(净云)说着说(疑误,当为“话”),可早来到也。走了一日左右,则在这里。……(国王云)边将,你来的正好,我如今收拾方物,要去大国京师进贡天朝,祝延圣寿,不想献(疑误,当为“你”)献此一连海青,端的是灵禽异像,世之绝宝。……(净云)国王,这个海青是我拿住来。……怕你不信时,着看去,那谷子就都长出苗儿来了。若种的高了,明年飞将一群海青来,多捉住几个,养的熟了,放飞耍子,可不好?……(国王云)令人便打点上等缎布一千匹、海东青一连、白鹿一只,明日是吉日,便索长行。(6)《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11-14页。

高丽国(明初沿用旧称“高丽”,后改用新国号“朝鲜”称之,剧中称“高丽”)向明廷进贡海东青确有其事,今细按《明实录》可查知:

(成化二年三月)壬戌,朝鲜国王李瑈遣陪臣金乙孙等贡海青等物,赐宴及衣服、彩段等物有差。(7)“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965年,第541页。

(成化二年十月)丙寅,朝鲜国王李瑈遣陪臣金永需等赍表、贡马及白鹊等物庆贺万寿圣节。(8)“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宪宗实录》卷三十五,第703-704页。

(成化二年十二月)辛酉朝鲜国王李瑈遣陪臣赵瑾等奉表及海青等物来贺明年正旦节。(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宪宗实录》卷三十七,第743页。

(成化三年正月)辛未,朝鲜国王李瑈遣陪臣崔景礼等来朝,贡海青、文鱼,赐景礼及贺正旦陪臣赵瑾等宴,并金织衣、彩段等物有差。(10)“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宪宗实录》第三十八,第752页。

成化二年(1466)三月至成化三年(1467)正月的一年间,朝鲜国王李瑈三次派遣陪臣向明朝进贡海青、白鹊、马、文鱼等,“海青”即“海东青”的别称。《万国来朝》中,高丽边廷头目又反复申说“我跟边将回去,到明年多拿几个来,显的有孝心”(11)《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15页。,暗示进献海东青不只一次——均与成化二年至三年间朝鲜国进贡的史实相符。

(二)皇帝寿诞时间

此外,剧中又曾两次叙述捕获海东青的过程,强调被擒之海东青是刚从海边飞来、饥渴羸惫,方才被诱捕等等,凸显祥瑞乃应帝王寿诞之喜而见,透露了帝王寿诞时间的线索。海东青又称海青,小型猛禽,今已难觅其踪,旧时载记称海东青为冬徙鸟类,自东方大海飞至大陆,故称“海东青”,驯化后可作猎鹰,以能搏击天鹅而闻名。《元史·地理志》载:“有俊禽曰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儿干,土人罗之,以为土贡。”(12)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400页。《日下旧闻考》“海东青”条转录《析津志》云:

海东青产辽东海外,隔数海而至,常以八月十五渡海而来者甚众。古人云疾如鹞子过新罗,是也。尼噜罕田地是其渡海之第一程,至则人收之,已不能飞动矣。盖其来饥渴困乏,羽翮不胜其任。自此始入东国。……尝诹锡宝齐,云:海青一翅七日或八九日始得至尼噜罕,其气力不支,或饥而眼乱者多溺死,凡能逮此地者,无不健奋。……锡宝齐者,国言养鹰之蒙古名也。(《析津志》按:尼噜罕,满洲语画也,旧作努儿干,今译改。)(13)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第2414-2415页。

是知《万国来朝》杂剧中所敷演的捕获海东青的情节与史料所载的海东青习性相符。剧中鹰乃刚渡海而来,则其被捕获的时间很可能是在中秋前后。另据清杨宾《柳边纪略》载:“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塔尤多。设鹰把势十八名,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得海东青为主。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者也。……既得,尽十一月即止。不得,则更打至十二月二十日不得,不复更打矣。”(14)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0-91页。清代宁古塔与元代之奴儿干均属辽东极寒之地,毗邻朝鲜,若宁古塔地区打鹰始于十月之后,则海东青的渡海活动亦有可能持续至十月之后。剧中高丽王又曾说“更那堪路远迢遥用心机”(15)《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14页。,强调贡道遥远。明代朝鲜的朝贡路线曾经改变,洪武时期朝鲜使臣前往南京朝贡需提前三个月出发,“帝在金陵时,我国使臣前期三月而发行可也”(16)[日]末松保和:《李朝实录》,“太宗实录”,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3-1954年,第5册617页。;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朝鲜的朝贡旅途缩短,但从出发至北京仍约需两个月左右。也就是说,杂剧搬演时所庆贺的明代帝王生辰当在海东青渡海的两个月后,即十月至十二月间。宪宗生辰在十一月初二,与剧作的情节相符。另外,《万国来朝》中颂赞“百姓们薄税轻差得自由”(17)《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7页。,咏唱“贺万寿,永长生”(18)《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23页。,均与宪宗在位时减税、信佛道的史实一致。综合来看,《万国来朝》初次编演于成化时期的可能性很大。

历史上,朝鲜国王一年之内三次进贡海东青的行为在明廷引发了宪宗及朝臣的警惕,成化三年正月戊子(二十二),宪宗敕谕朝鲜国毋献珍异:

去岁孟冬,王遣金永需进白鹊,季冬遣赵瑾进海青,未几又遣崔景礼继进。三阅月间,三次进贡,王之勤诚,固为可见。然朕即位之初,已诏各处不许进贡花木鸟兽。况白鹊瑞异之物,海青羽猎之用,朕以稽古图治为用,得贤安民为瑞,于瑞禽鸷鸟,澹然无所好之。得王所献,徒以置诸闲处而已。王继今进贡,宜遵常礼,勿事珍奇,况王罗致此物,不免劳民,取其嗟怨。昔者周武主慎德,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然惟受其服食器用,于旅獒则却之,朕所法也。王诗书礼义之国,岂其未知此乎?王其忱念之。(1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宪宗实录》卷三十八,第761-762页。

此谕之后,朝鲜暂停进贡海东青;弘治初年孝宗即位后又贡,被饬止,遂不再贡。但是朝鲜之所以会在成化二年三月至次年正月间多次进贡海东青等祥瑞,并非无因。成化二年,宪宗皇帝二十岁加冠成年,意义重大,朝鲜贡献稀有方物正与此有关。且成化三年正月后朝鲜不再进贡海东青,并不能否定《万国来朝》一剧创编于成化时期的可能性——此剧的关键内容与成化初期的史实相符,禁止进贡海东青,并不影响明代宫廷在戏剧中借此情节肯定朝鲜的忠顺。另据曾永义《明杂剧概论》:

以上《庆长生》等十剧大抵都是宪宗时代的内廷供奉剧,上文曾说“宪庙好听杂剧及散词,搜罗海内词本殆尽。”由这些教坊编演的杂剧,我们也可以看出宪宗时代内廷制作及搬演杂剧之盛。《五龙朝圣》虽有嘉靖纪年,亦可能是成化时作,其他诸剧虽未能断定,但大致也是成化前后的作品。(20)曾永义:《明杂剧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74页。

宪宗皇帝好杂剧,明代稗史多有载记。曾永义先生的多部赵琦美抄本宫廷杂剧可确定为成化间编演的结论,也旁证了同属“本朝教坊编演”的《万国来朝》初创于成化时期的可能。

二、礼乐性质

作为专为帝王圣节创编的杂剧,《万国来朝》的特殊性又在于:它以剧演“礼”的同时又是“礼”的组成部分。这是一部会在万寿庆典中演出的,以蕃国朝贡礼仪、万寿庆典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杂剧。剧中所涉之“礼”,涵盖了“蕃国礼”“朝礼”等多种礼仪,戏曲的演出活动亦与明代“大宴仪”“大宴乐”等关系紧密。

(一)以戏演礼

《万国来朝》演皇帝万寿将至,“命文武公卿延庆寿,东虏、西戎、南蛮、北狄偏邦小国都来朝贡,进奉奇珍异宝祯祥等物,拜表称臣,共祝圣寿”(21)《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3页。。其脉望馆钞本不分折,但全剧可约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无曲,第二、三、四、五部分由末角唱北曲一套,与传统杂剧楔子加四折相当:楔子演回回国王备无瑕白玉、青狮子等方物将往汉朝朝贺万寿;第一折写萧何与张良、韩信等人相聚回顾定鼎之绩,商议“差人前去关津隘口迎接各国使臣”(22)《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7页。;第二折,安南国王、单于国王、高丽国王、河西国王、辽阳女直等搜罗珍贵方物启程朝贡;第三折,曹参、韩信等人观吐蕃使者进贡之白虎、金钱豹,“着此使臣在馆驿中安下,等各处进贡来全了时,万寿之辰,文武官员祝延圣寿”(23)《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23页。;第四折是全剧之高潮,演圣节当天四夷朝使各携奇珍异宝在丹墀陈列,文武群臣在赞礼官、读制辞官的引导下行礼拜贺。剧作以戏曲的形式艺术性地呈现了万寿庆典之际千邦进贡、万国来朝的盛况,其对诸蕃之朝贡过程的呈现与明代朝贡礼高度一致。《明会典》“蕃王礼·蕃使朝贡”:

洪武十八年定:蕃国初附,遣使奉表进贡方物。先于会同馆安歇。礼部以表副本奏知,仪礼司引蕃使习仪,择日朝见。其日锦衣卫陈设仪仗,和声郎陈大乐于丹陛,如常仪。仪礼司设表案于奉天殿东门外丹陛上、方物案于丹陛中道之左右。设文武百官侍立位于文武楼南,东西相向。蕃使服其服,捧表及方物状,至丹墀,跪授礼部官员受之,诣丹墀置于案。执事者各陈方物于案毕,典仪内赞、外赞宣表,展表官、宣方物状官各具朝服,其余文武官常服就位,仪礼司官奏请升殿。皇帝常服出,乐作;升座,乐止。鸣鞭讫,文武官入班。叩头礼毕,分东西侍立。引礼引蕃使就丹墀拜位。赞四拜,典仪唱进表,序班举表案,由东门入,至于殿中,内赞赞宣表,外赞令蕃使跪,宣表宣方物状讫,蕃使俯伏,兴,四拜,礼毕。……其蕃国常朝及为国事谢恩、遣使进表、贡方物皆如前仪,唯不宣表。(24)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五十八,明内府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

自此可知,明朝蕃使初附或日常朝贡(蕃王来朝礼制规格更高,但程序相似)的礼制均包括迎接、安置、习仪、朝见等必要的仪程,《万国来朝》的叙事线索与贡仪相符。由于明代朝贡制度的强化,对外交往以“华”统“夷”的倾向性更为突出,明廷对于来“朝”蕃国所“贡”之方物格外重视,陈列及呈送方物既是朝见仪礼的重要组成,也往往会被载入实录等正史。《万国来朝》除利用大量篇幅铺陈各国搜罗进贡方物的用心用力之外,还在第四折集中展现了圣节当天四夷贡使争向丹墀陈列方物的盛况:

(回回国王引哈麻撒捧珍珠一盘,小回回三人捧无瑕白玉、二人牵狮子同上。云)某乃回回国王是也。离别了本国,来到神京。今日遇万寿之辰,引着小回回将奇珍异兽入金门进贡去来。(安南国王引卒子四人,二人捧宝山珊瑚树、二人牵四牙白象同上。云)某乃安南国王是也。自从离了本国,来到京师,今日祝延圣寿去来。(单于王引木朵剌、奴厮哈二人捧貂鼠,小番四人,二人牵骆驼、二人牵马同上。云)某乃单于王是也,自从来到京师,今日是万寿圣节,小番牵着驼、马等物祝延圣寿去来。(高丽国王引卒子六人,二人托高丽布二盘,二人牵白鹿、二人架海青红笼子同上。云)某乃高丽国王是也。将此白鹿一只、海青一连、高丽布二匹与圣皇祝寿走一遭去。令人快快的行。(河西国王引小河西四人,二人捧灵芝宝瓶、二人牵麒麟同上。云)某乃河西国王是也。今日祝圣寿朝见圣人,小河西行动些。(女直总管引小番四人牵马二匹同上。云)某乃女直总管是也。小番牵着马匹,祝延圣寿去来,快快行。(土番五人,二人牵白虎、二人牵金钱豹同上。云)我乃土番是也。今日牵着这两个猫儿,金门里祝寿去来。(萧何云)兀那四夷人等,将祯祥异兽摆列在丹墀,等文武群臣来了时同见天颜。(25)《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24-25页。

《礼记正义》“孔颖达疏”:“正义曰:‘夫礼者,经天地,理人伦,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故《礼运》云:‘夫礼必本于大一。’……礼者,理也。其用以治,则与天地俱兴,故昭二十六年《左传》称晏子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26)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礼”是正人伦、治天下的法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27)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第14页。“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君臣、父子,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非礼不诚不庄”(28)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第17页。。“礼”既是社会秩序之准绳,又是行为践履的规范,细分为“五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之昏姻。”(29)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74页。朝贡之礼属“宾礼”,唐代起,宾礼“仅限于接待宴请蕃国君王、使臣,原属宾礼的百官朝觐礼,则归于嘉礼。换言之,宾礼就是朝贡礼”(30)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明代重礼,太祖朱元璋于制礼作乐上尤其用心,并视礼为华夷关系的重要象征,提出“夷狄奉中国,礼之常经;以小事大,古今一理”(3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965年,第1582页。。朱元璋的意志被贯彻到礼的制定中,明代将朝贡礼作为宾礼核心内容,并对蕃王蕃使朝贡、遣使等礼仪作了极为详尽的规定。明代的蕃王来朝礼定于洪武二年(1369),《明集礼》在其“宾礼·蕃王朝贡·总序”部分特别概括了历代以来宾礼发展,明代制定宾礼时态度之郑重可见一斑:

先王修文德以柔远人而夷狄朝觐,其来尚矣。殷汤之时,氐羌远夷来享来王。太戊之时,重译来朝者七十六国。周武王克商,大会诸侯及四夷,作王会。《周礼·秋官》:象胥氏掌蛮夷、闽貊、戎狄之国使,而谕说焉。汉设典客及译官令丞以领四夷朝贡,又设典属国及九译令。武帝元鼎六年夜郎入朝,自后外夷朝贡不绝。……唐设主客郎中掌诸蕃来朝,其接待之事有四:曰迎劳、曰戒见、曰蕃王奉见、曰宴蕃国主,其仪为详。……宋奉朝贡者四十余国,皆止遣使入贡,虽蕃王未尝亲入朝见,而接见之礼见于礼书者与唐略同。元太祖五年,畏吾儿国王奕都护来朝世祖;至元元年,勅高丽国王植令修世见之礼,六月,植来朝于上都。其后,蕃国来朝,俟正旦、圣节、大朝会之日而行礼焉。……今具其仪作蕃王朝贡篇。(32)徐一夔等:《明集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19页。

成化时期的宾礼遵太祖之制,《万国来朝》作为以朝贡为主要内容的杂剧,又由隶属礼部的教坊司承应演出,对宾礼相关内容描摹尤称一丝不苟。此外,该剧对万寿朝贺礼的刻画也非常细密、谨确:

《大明会典》的“万寿圣节百官朝贺仪”相对简略,仅写明仪礼与冬至、正旦百官朝贺仪相类,致词有差且不宣制。综合“正旦、冬至百官朝贺仪”及“万寿圣节百官朝贺仪”,可知明洪武时期所定万寿圣节百官朝贺仪大致如下:

……鸣鞭,报时,鸡唱晓。对赞唱:“排班”。班齐,赞礼唱:“鞠躬。”大乐作。赞:“四拜,平身。”乐止。典仪唱:“进表。”大乐作。给事中二人诣同文案前导引,序班举案由东门入,置殿中,乐止。内赞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宣讫,俯伏兴,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帘前,外赞唱:“众官皆跪。”宣表讫,内外皆唱:“俯伏,兴,平身。”序班即举表案于殿东。外赞唱:“众官皆跪。”代致词官跪于丹陛中,致词云:“恭惟皇帝陛下万寿令节,(至三十年,改‘令节’为‘圣节’),臣某等诚欢诚忭,敬祝万万岁寿。”贺讫。……赞礼唱:“俯伏,兴,平身。”乐止。赞:“搢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山呼。”曰:“万岁。”唱:“再山呼。”曰:“万万岁。”凡呼万岁,乐工军校齐声应之。赞:“出笏,俯伏,兴。”大乐作。赞:“四拜,平身。”乐止,仪礼官跪奏礼毕。中和乐作。(34)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四十三。

另据《大明会典·万寿圣节百官朝贺仪·朝贺乐》可知,万寿庆典中“百官行礼奏【万岁乐】【朝天子】之曲”(35)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四十三。,与杂剧中奏【朝天子】相同。也就是说,《万国来朝》第四折中所演之百官朝贺场景,与《明会典》所记明洪武时期所定的万寿圣节百官朝贺仪完全一致。除《万国来朝》之外,今存的其他明代宫廷杂剧中往往也有与礼相关的内容,但那些戏中的礼往往体现在剧末的“望阙谢恩”部分,并不像《万国来朝》一样在戏曲舞台上严格遵照礼制演出相关内容。《万国来朝》以戏演礼是应其演出场合生的,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万寿御筵仪式感,亦令参与其事的四夷朝使在看戏中观礼,间接宣讲了明廷的“华夷”政策。

(二)以戏为礼

明初的大宴仪及大宴乐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基本定制,大宴飨中帝王及文武官员的一切行为均须遵礼而行,帝王及百官的就席、宴饮、离席等均有礼乐伴和,教坊司总其事。 明代的“大宴飨乐歌”一般包括乐歌、乐舞和百戏,演出制度极为严苛。《万国来朝》所演的四夷朝贡与当时大宴飨乐歌中“抚安四夷之舞”“八蛮献宝承应”等彼此呼应、相辅相成,很有可能是本身便是“大宴飨乐歌”中百戏的组成部分,这也使得此剧的礼乐性质尤其突出。

永乐时期曾对大宴飨用乐之制有所调整,但程序变化不大。明初宫廷大宴乐之节奏概如下表:

洪武、永乐时期大宴乐歌节奏及曲目

明代宫廷大宴常有外国朝使参与,洪武大宴仪中第三爵所演之《抚安四夷之舞》(文舞)、第六爵所奏之“八蛮献宝承应”都直接关涉外交。永乐时期虽对九奏的次序进行了调整,但《抚安四夷之舞》仍得以保留。两个时期的《抚安四夷之舞》的内容及表演要求与《万国来朝》可谓异曲同工,《大明会典》:

奏《抚安四夷之舞》。舞士十六人。东夷四人,……西戎四人,间道锦缠头,明金耳环,红纻丝细褶袄子,大红罗生色云肩,绿生色沿,蓝青罗销金汗袴,红销金沿,系腰合钵,十字泥金数珠,五色销金罗香囊,红绢拥项,红结子,赤皮靴。南蛮四人,……北狄四人, 戴单于冠,貂鼠皮檐,……四夷各为一行,舞作拜跪朝谒、喜悦俯伏之状。舞师二人,执幢以引之。(洪武间定殿内侑食乐)(36)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七十三。:

奏《抚安四夷之舞》。……高丽舞四人,皆服笠子,青罗销金胸背袄子,铜带,皂靴。琉球舞四人,皆服绵布花手巾,青罗大袖袄子,铜带,白碾光绢间道踢袴,皂皮鞋。北番舞四人,皆服狐帽,青红纻丝销金袄子,铜带。伍鲁速回回舞四人,皆服青罗帽,比里罕绵布花手巾,铜带,皂靴。(永乐间定殿内侑食乐)(37)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七十三。

洪武时期的《抚安四夷之舞》中各以四人分扮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朝使,服饰描述详细(与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内本穿关相似)。至永乐时期,舞者所扮之四夷则明确为高丽、琉球、北番和伍鲁速回回,演员服饰描述较简略,但民族、地域特征非常明显。而无论是洪武时期还是永乐时期的《抚安四夷之舞》,其乐章唱诵的内容也都与《万国来朝》杂剧思路相似。洪武《抚安四夷之舞》乐章由四支曲组成,第一曲【小将军】曲辞云:“大明君,定宇寰。圣恩宽,掌江山。东虏西戎,北狄南蛮,手高擎,宝贝盘。”(38)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七十三。永乐时乐章增为五支,【小将军】曲辞改为“顺天心,圣德诚。化番邦,尽朝京。东夷归服,舞于龙廷。贡皇明,宝贝擎”(39)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七十三。,重点颂扬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后众多东南亚及非洲国家(诸国在明代被列入“东南夷”)来华的盛况。此外,明初万寿庆典的宴乐中还会演出“九夷进宝队舞”等以朝贡为内容的乐舞,“百戏”会以朝贡为内容亦在情理之中。从大宴乐节奏来看,洪武时五奏、六奏、七奏之后的“百戏承应”皆有演出杂剧之概率;永乐时虽无类似 “奏百戏承应”的明确要求,然六、七、八、九奏的乐章均为单支曲,内容简短,与筵席之渐入高潮不相适应,故仍在这部分演出百戏、杂剧的可能。成化时期的大宴飨用乐是无论是遵洪武之制还是遵永乐之制,都有在礼乐中演出《万国来朝》等万寿庆典杂剧的可能。

值得关注的还有,《万国来朝》中的诸国均可对应明朝周边的国家或地区,且与洪武、永乐时期《抚安四夷之舞》中之“四夷”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剧中前往京都朝贡的国家或地区凡有七个,对诸夷的称谓中,安南、高丽、女直的名称与明代基本一致,其他四国指代的民族或地区也均有迹可循。“回回国”,明时无此称之国,剧中将其列入西戎,称其国“东连沙塞,西接金城,南近黄河,北临山岳”(40)《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1页。,“人人善念看经,个个持斋把素”(41)《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1页。。据《大明会典》“朝贡三·西戎上”:“自陕西兰州渡河千五百里,至肃州,肃州西七十里,为嘉峪关,嘉峪关外,并称西域。而陕西以南,并四川,抵云南外檄,并称西番。西域七卫,曰哈密,曰安定,曰阿端,曰赤斤蒙古,曰曲先,曰罕东,曰罕东左”(42)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一百七。;“(哈密)其国部落,与回回、畏兀儿三种杂居,非贵族不相下。永乐二年,以封元孽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而授其头目马哈麻火只等为指挥等官,分居苦峪城。……诸番贡使,皆由哈密译送。成化元年,令哈密每年一贡,以八月初旬验放入关”(43)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一百七。。结合剧中回回国王哈麻撒被回回国王传唤时“正在叫佛楼上”(44)《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1页。的情况来看,此回回国很可能是指主动内附明朝的“土鲁番回回”,也就是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45)参见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视角——跨语际交流、历史记忆与华夷秩序语境下的回回形象》,《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洪武《抚安四夷之舞》西戎人装扮为“红销金沿,系腰合钵,十字泥金数珠”,亦当系佛教徒;永乐《抚安四夷之舞》亦有“伍鲁速回回舞”,对应的也是四夷中的“西戎”。成化元年,哈密每年一贡,八月初旬入关的话,至京之期亦在宪宗寿诞之前,贡使参与万寿庆典适逢其期。“单于国”之称,明时亦无之。《万国来朝》中其国王自称“生居塞北,长在沙陀,能骑劣马,善拽雕弓,驼马成群,牛羊遍野”(46)《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8页。,贡物为驼、马、貂鼠皮。今按《明会典》“朝贡三·北狄·迤北小王子”条有:“虏自天顺、成化以来,更立数王,然皆称小王子,自是频年入贡。(成化)元年,贡使六千余人,准放一千五百余人。……至京者,以五百人为率,贡道皆由大同,入居庸。……贡物:驼、马、貂鼠皮、海青。”(47)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一百七。是知剧中单于国王极有可能代指明代天顺、成化以后入贡的瓦剌部落首领。(洪武《抚安四夷之舞》有“北狄四人,戴单于冠”)“土番”当即吐蕃,汉代无此称,唐以后用指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政权,明代称其为“乌思藏”:“西番古吐番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成化十七年题准,令每三年一贡。”(48)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八。“河西国”明时亦无之,剧中称其“东连宁夏,西接土番,南近长城,北临紫塞”(49)《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15页。,是则其地在乌思藏与宁夏间,当为明之“长河西”:“洪武十六年置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使司,每年一贡。”(50)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八。

据《大明会典》中礼部主客清吏司之区划:高丽(朝鲜)、安南为东南夷(在杂剧中又被称为“南蛮”),女直属东北夷,回回国(哈密卫区域)为西戎,单于国(迤北小王子)属北狄,土番(乌思藏)、河西(长河西)则为西戎。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国来朝》可称是角色更多、排场更复杂、内容更丰富的“八蛮献宝”或“九夷进宝”。剧作将大宴乐《抚安四夷之舞》中的四夷或高丽、琉球、北番、回回等四夷进一步拓开、细化,以一部杂剧的规模在大宴飨九奏间铺排了“东虏西戎南蛮北狄,偏邦小国都来朝贡,进奉奇珍异宝祯祥等物,拜表称臣,共祝圣寿”(51)《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3页。的盛况。

《万国来朝》在内容中以戏演礼,剧作本身又是朝贺礼乐的一部分,体现了明代朝贡制度及华夷观念中的重礼倾向。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曾有论曰:“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 ‘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5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41页。某种意义上来讲,“礼”被视作“华”高于“夷”的根本标准,在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曾以“他者”的视角提出:“东亚社会——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及小岛王国琉球——都是由古代中国分衍出来,并在中国文化区域内发展起来的。这个地区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例如汉语表意文字系统、儒家关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经典教义、科举制度,以及中国皇朝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等等。中国因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然成为东亚世界的中心。”(53)[美]费正清:《中国的对外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页。虽然费正清更倾向于用“中国的世界秩序”而非“朝贡”来指称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但他在文章中也认为“文明”,也就是“礼”,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东亚的国家、地区的交往)中意义重大。

虽然一直有中外学者争论从中国与其他国家间关系的双向性考量,称“朝贡”为“封贡”或“封赏”更为恰当,(54)参见李云泉《话语、角度与方法:近年来明清朝贡体制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但“朝贡”这一语汇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官方文献中是事实性地被广泛使用的。由于明朝是在推翻蒙古统治之后建立的汉族统治帝国,其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进行交往时,尤其注重强调华夷秩序中的华夏正统性,试图建立以明朝为中心、四夷围拱朝贡的天下秩序,宣扬“大明一统锦华夷”(55)《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祝圣寿万国来朝”,第13页。,并以“朝贡”为政治框架,开展经贸、文化活动。出于朝贡制度本身对“朝”仪与“贡”物的侧重,明廷会在重要涉外场合的礼乐中奏演“朝贺”“献宝”等内容的乐舞杂剧既是对前代礼乐的承继,又是对大明风范的张扬。《万国来朝》之重礼,正是对其时中外交往的真实反映。

结 语

万寿庆典承应戏演出场合和观众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类戏曲“几乎无一剧不是很讨厌的颂扬剧。董其昌所谓‘欲效楚人一炬’者,正是指此等剧而言。在结构的雷同、故事的无聊、叙述的笨涩方面,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56)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966页。。以创编于成化时期的《万国来朝》来讲,作为一部会在万寿庆典大宴飨中在帝王及中外贵宾面前演出的礼乐杂剧,它所传达的思想只能是明朝的国家意志,展现中外交往状况只能是四夷依制纳贡、遵礼朝贺。但这类戏曲却也并非毫无价值。万寿庆典杂剧创编的目的决定了它的保守、板滞,端肃有余活泼不足,但它的这种礼乐特征恰恰是文人戏曲或民间小戏所无法承荷甚至不能触及的。另外,庆典承应戏演员的超凡技艺,排场、服饰、切末等精良繁奢,也弥补了其内容、结构上的不足。《万国来朝》各折中登场的人物在七十人以上(含汉朝文武诸将有名姓者27人,各国贡使41人),作为贡品的动物十余只、各类方物近十种。该剧的穿关虽不存,但据《大明会典》中所载之四夷服饰亦可推知其演出时服饰、切末之繁奢和场面的盛大,这也是家班或民间戏班难望项背的。

猜你喜欢
丛刊朝贡杂剧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珍品图录丛刊”系列出版物首发式暨“韬藏而日章”——传统艺术收藏展开幕式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巴金主编的刊物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安倍“朝贡”特朗普心情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