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生成项目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以班本课程“奇妙的蛋”为例

2020-05-13 06:26刘敏孙敏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幼儿园
幼儿100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鸡草莓鸡蛋

文/刘敏 孙敏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幼儿园

“十二五”以来,我园借鉴瑞吉欧教育理念,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课程主题,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探究兴趣。本文尝试通过班本课程“奇妙的蛋”为例, 探究幼儿在项目活动建构与推进过程中的学习过程。

一、案例背景

孩子很少有吃“活珠子”的经历,有的也只是听说过或见大人吃过,于是吃过“活珠子”的孩子便会很兴奋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奇遇”。一天早上,沫沫跑到我跟前,一脸吃惊地说:“你吃过那种有小鸡的鸡蛋吗?昨天我吃了,打开来里面是小鸡!”

“没吃过,好吃吗?是什么样的呀?”

“那叫活珠子,是还没有出生的小鸡,然后被人吃了。”

“要是它能顺利地出生该多好呀。”

“我也这么觉得,太可怜了,我家里还有一箱呢,你说我能把它们孵出来吗?”

二、案例描述

探究之一:蛋里的鸡宝宝能救活吗?

听说了沫沫要“拯救”一箱鸡蛋,全班孩子都积极地想加入到班级团讨,有18个孩子觉得自己能把活珠子孵出小鸡,只有4个孩子觉得小鸡是从鸡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孩子们还为拯救小鸡设计了完美的计划。

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一枚鸡蛋,他们小心翼翼地开始了拯救行动。孩子们都很仔细地保护着自己的蛋宝宝。突然,随着一声惊叫:“我的蛋壳碎了,小鸡宝宝要出生了。”几乎所有孩子都围了上去。小草莓小心翼翼地把蛋壳一点点地剥开,露出了一层半透明的膜,她又轻轻地试图把这层膜撕开,想一探究竟,可是当鸡蛋里的那层膜被撕开的一刹那,小草莓吓得把鸡蛋扔了。

小草莓:“里面好多毛,好恶心啊。”

小玉:“小鸡怎么死了?它怎么不动呢?”

西西:“它是被我们害死的吗?是不是不应该把壳剥开呢?我看电视上小鸡都是自己把壳啄破出来的。”

小宇:“它在蛋里就死了吧。”

一诺:“我说孵不出来吧,你们还不相信,你们看,小鸡死了吧。”

师:“为什么我们第一次孵蛋就会失败?”

西西:“因为鸡蛋太脆了,一碰就坏了。”

师:“想想看,我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保护好蛋不被打碎呢?”

小墨:“我觉得把鸡蛋藏在口袋里,小手也插在口袋里,可以给‘蛋宝宝’提供足够的温度。”

小玉:“能把它放在一个塞满棉花的杯子里,很暖和、很柔软。”

一诺:“可以把鸡蛋藏在沙发垫子下面,自己再坐在垫子上,模仿母鸡孵蛋的样子。”

贝贝:“放在太阳底下晒,这样更加温暖。”

沫沫:“是不是棉花不够,蛋宝宝不够暖和。可以盖上被子试试!”

草莓:“我要开一个蛋宝宝托儿所,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我可以帮助大家照顾蛋宝宝,这样所有的蛋宝宝都能平安出生了。”

第一天的孵蛋行动在“鸡飞蛋打”中落下帷幕,大部分的蛋宝宝都打碎了,孩子们记录下鸡蛋为什么没有孵出来的原因,并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我明明把鸡蛋保护得很好,为什么还是没有小鸡孵出来呢?”而接下来几天“拯救鸡宝宝再体验”活动在孩子们满怀期待中略有遗憾地进行着,可是蛋宝宝仍旧一个也没有孵化出来。

师:“为什么我们的小鸡孵不出来?”

西西:“因为鸡宝宝在鸡蛋里面就死了。”

乐乐:“我们是孵不出来的,要鸡妈妈才能孵出来。”

嘉琪:“这种鸡蛋是孵不出小鸡的,我妈妈说这些鸡蛋是吃的鸡蛋,想要孵小鸡需要特殊的鸡蛋。”

草莓:“那什么样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呢?”

“什么样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这个问题是孩子们没有思考过的,所以教师提出让幼儿想办法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幼儿答案,而是及时捕捉他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分析与思考】

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变成了一群孩子的好奇心。整个探索活动中,幼儿在不断思考和尝试,总是对下一次尝试充满期待,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幼儿的探究区别于真正的科学探究,他们在与材料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建立对事物的认识。幼儿需要在“错误”中不断地反复尝试,不断地整理建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问为什么,学会了探究事物发生背后的原因,学会了把自己的经验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并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幼儿的思维跟成人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要允许幼儿在他们自己的水平上,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尽管他们的方法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很笨的,但对幼儿本身来说,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教师要不断让幼儿的好奇心发酵,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支持他们的创造活动。

探究之二:什么样的鸡蛋能孵出小鸡?

孩子们正在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草莓:“昨天我回家和妈妈打鸡蛋做鸡蛋饼的时候,我发现鸡蛋里有一根白色的线,我还拍了照片,你们看,这根白色的线是什么?”

沫沫说:“是不是这个鸡蛋坏了。”

小草莓:“不是的,我和妈妈上网查了,这根线是鸡蛋的受精卵。”

西西:“受精卵是什么意思呢?”

面对孩子们的困惑,针对孩子们的不断讨论、探索、发现,我们找到了门卫阿姨。门卫阿姨以前在农村养过鸡,家里也孵过小鸡,也算是养鸡方面的专家了。

门卫阿姨:“要孵出小鸡必须要找受精的鸡蛋,活珠子是孵不出小鸡的,有一些小鸡在蛋里就已经死了,怎么能孵得出来呢。你们打鸡蛋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有一根白白的线,那种鸡蛋就是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小鸡,而且孵小鸡必须在38~40℃的温度里,孵21天小鸡才能出来。”

在我们共同的探究下,终于知道“白色的线”、蛋清、蛋黄的作用,以及如何孕育出一只小鸡,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神奇与伟大!孩子也想一同创造出生命的奇迹。于是,一场关于孵蛋的神奇之旅便紧锣密鼓地开启了……

1.用什么孵小鸡呢?

师:“看来靠我们小朋友的温度是孵化不出小鸡来的,那我们应该把鸡蛋放在哪里孵呢?”

小玉:“现在是冬天,很冷,肯定没有38℃。要找一个能保温的装置。”

西西:“我可以带回家放在油汀上,油汀上很热。”

宝宝:“螺丝钉里的小鸡是在孵蛋器里孵化的。”

青青:“螺丝钉上说在孵蛋器里可以孵出来。”

小墨:“我们可以把鸡蛋送去热带孵化,那里肯定有38℃。”

乐乐:“放在空调底下,把风对着鸡蛋吹怎么样?”

小花:“那晚上我们回家了老师把空调关了,蛋宝宝就没有温暖了。”

经过新一轮的投票表决,我们觉得用孵蛋器孵小鸡最适合。随后老师在网上购买了孵蛋器,收到孵蛋器后准备开始“孵蛋行动”。

师:“安装孵蛋器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将氨水(质量浓度20%左右)通过雾化喷射系统直接喷入奥斯麦特炉内合适的温度区域(850~1 050 ℃),雾化后的氨将与NOx(NO、NO2等混合物)进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为提高脱硝效率,使氨水反应效率最大化,应满足以下条件:①在氨水喷入区域没有火焰;②在反应区维持合适的温度范围(850~1 050 ℃);③在反应区域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至少0.5 s,900 ℃)。

小草莓:“我们应该看一下说明书上是怎么说的。”

西西:“先看看说明书,按照上面的顺序安装呀。”

小宇:“要准备起子、螺丝刀那些用来修理的工具。”

贝贝:“先看看里面的零件有没有少。”

师:“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

小玉:“这是螺丝和螺帽,是用来安装东西的。”

师:“说明书上有什么内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嘉琪:“上面有很多图片和汉字,可以告诉我们怎么安装。”

福临:“给我看看,我认识上面的字。上面写着:透明框架4片,翻蛋器6个,风箱一个。”

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全班分成了安装组和看说明书组,大家说干就干。

2.去炕房找找看呢!

现在我们了解到孵化鸡蛋的最佳时间和温度,也知道了孵化小鸡一定要用受精蛋。那么万事俱备,只欠受精蛋。热心的家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炕房地址。在前往炕房之前,我们开展了关于“买蛋前还要做哪些准备”的讨论。

乐乐:“我要带一张小贴画,我要给我的蛋宝宝做上记号,不然我会分不清哪个是我的蛋宝宝。”

琪琪:“我要把水彩笔带去,给我的鸡蛋写上名字,我的蛋宝宝叫小白。”

小墨:“我要准备一个保温箱,不然路上太冷了,会把它冻坏的。”

贝贝:“我要把我家的小毯子带着,把小鸡蛋包起来。”

西西:“我让我爸爸开车送我过去,不然路上太冷了。”

萌萌:“我爸爸要上班,我奶奶骑电动车带我去,我把小鸡蛋放在我羽绒服里吧。”

小草莓:“把鸡蛋带回来之前我们还要把孵蛋器插上电,准备好温暖的环境呀,不然小鸡蛋回来会冻死的。”

西西:“对对对,要先准备好温暖的孵蛋器。”

经过讨论,最终孩子们决定去炕房前要做以下准备工作:孵蛋器插上电,带笔做记号,骑车去太冷要打车或者拼车。

【分析与思考】

深度学习是有路径的,其中一个路径是“说”“分享”。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给幼儿提供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同时,教师提供的材料和经验既要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又要促进他们的学习。在这种支持性氛围中,幼儿的学习一定是积极、快乐的,能获得自然的体验。不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幼儿问题在哪里,要允许幼儿追随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在幼儿探究什么样的鸡蛋能孵出小鸡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点状的知识连成了线状的知识,线状的知识又汇成了面状的知识。知识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而来的,而在积累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有感知、提炼知识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深度学习的多种特征:幼儿的积极主动性、真实的问题解决、已有经验的运用、新经验的获得与迁移等各方面的能力在活动中都得到了提高与发展,而且是自主发展的。

探究之三:周末怎么照顾蛋宝宝呢?

孩子们的孵蛋行动正在进行中。很快周末到了,有关放周末孵蛋器的插头要不要拔掉成了难题:如果拔掉的话,孵蛋器温度立马就会降下来;如果不拔,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于是围绕“周末怎样照顾蛋宝宝”这个话题,我们在班级中展开了讨论。

西西:“不能拔,拔掉的话小鸡会被冻死的。”

乐乐:“不能拔,拔掉小鸡就没有温暖的房子了。”

月月:“我妈妈说家里没有人的时候要把插头都拔掉的,不然会失火的。”

楠楠:“肯定不能拔,拔掉就前功尽弃了,小鸡就死在蛋里了。”

萌萌:“还是拔了吧,万一爆炸了怎么办。”

福临:“还是拔吧,不然小鸡提前出生了怎么办?没有人在身边小鸡会饿死的。”

小墨:“不能拔!如果拔掉了温度就不够了,这样鸡蛋里的小鸡会死的。”

沫沫:“可是不拔掉万一发生火灾怎么办?”

楠楠:“哎呀,这可这怎么办?”

悠悠:“我们可以请大宝、小宝(门卫爷爷的孙子)来帮忙。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拔掉插头啦,小鸡的温度也可以一直保持。”

孩子们纷纷展开了讨论,最终以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了他们觉得最好的方法——请大宝、小宝帮忙。

当已经确定了由谁来照顾后,孩子们又有了新问题,“怎么才让大宝、小宝的爷爷更好地了解照顾的方式,更好地来照顾蛋宝宝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再次进行了讨论:

阿宝:“我们可以去告诉大宝、小宝的爷爷,跟他们说怎样用孵蛋器。”

月月:“那我们就画下来,他们看着图就能知道怎么照顾啦!”

悠悠:“爷爷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给鸡蛋喷喷水。”

西西:“是早上9点,还有晚上6点,一天要喷两次。”

沫沫:“要告诉爷爷每个鸡蛋都要喷到水。”

小墨:“如果孵蛋器发出警报声,就说明温度不够了,要给孵蛋器保暖。”

沫沫:“爷爷每天都要把盖子打开来让鸡蛋透透气。”

小米:“就算透气了温度也不能低于38℃,不然小鸡会有危险的。”

讨论过后,在当天下午,孩子们自发组成了求助小组去找门卫爷爷帮忙,他们还制作了“照料单”——上面记录了应该如何照管孵蛋器,门卫爷爷听后一口答应了孩子们的请求。就这样,之后的每个周末,孵蛋器都交给了门卫爷爷以及大宝、小宝来代为照管。

【分析与思考】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幼儿在孵蛋行动中层层递进地自我计划、自我需求与学习发展的线索。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与幼儿对话,充分肯定与支持幼儿,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为幼儿搭建了超越自我的学习支架,这样的整合平衡了“师”与“生”的关系,在突出“生本位”“趣本位”“学习品质首位”的课程目标的同时,也隐含着教师支持幼儿,推进幼儿发展的期待与守护幼儿自主探索、挑战自我、突出优势的教育追求。

三、进一步的思考

1.儿童视角,捕捉幼儿生活中的偶发性探索。

班本课程生成项目的缘起,是教师俯下身子,以儿童视角看问题的结果。幼儿在生活中偶发的好奇心,在教师的支持下,能够发展成可持续的科学探究的好奇心;点状、线状的知识能够发展成体系化的知识;眼睛、耳朵、鼻子的感知能够发展成符号化的表征思维;对生命的无感淡漠能够发展成对生命的感知与敬畏。

2.深入推进,拓展幼儿探究中的学习契机。

在项目活动探究过程中,点状、线状的知识慢慢地汇成了面状的知识网络,知识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而来的,而在积累的过程中,孩子的主动意识、批判思维和高阶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给予时间,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对于成人来说,耐心地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很重要。当成人太快地插手、干预幼儿的计划,提供解决方案或为幼儿做某事时,他们就剥夺了幼儿自己发现和创造的机会。在充分给予幼儿探究的时间后,幼儿可以发展出内在的兴趣、好奇心、独立和责任感等品质。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幼儿是愉悦、专注、有序的,材料的提供、活动的生发、推进都源于幼儿的需求、兴趣及其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与幼儿建立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支持幼儿的游戏,成为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

猜你喜欢
小鸡草莓鸡蛋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草莓
神奇的鸡蛋画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小鸡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