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山及李公麟籍贯归属地争议问题

2020-05-21 15:55吴章进
关键词:李公麟舒城桐城

吴章进

(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李公麟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其白描绘画被誉为“宋画第一”。晚年因病归隐家乡龙眠山,所作《龙眠山庄图》影响深远(图1)。然李公麟的籍贯及其晚年隐居的龙眠山所在地归属存在争议。

图1 龙眠山庄图

一、龙眠山与李公麟籍贯归属

(一)桐城说。主张龙眠山和李公麟籍贯在桐城的有:1.刊行于宋景德元年(1004 年)的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一书有记载:“(大同禅师)与雪峰游龙眠,有两路,峰问:‘哪个是龙眠路?’师以杖指之”[1]。这是作为山名的“龙眠”一词最早记载。2.由南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有记载:“龙眠山,在桐城县西北三十里,连舒城、六安、怀宁、太湖、黄梅”[2]1867。3.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文苑六》载“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第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用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册定官、御史检法”[3]。4.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等纂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 年)的《大明一统志》载:“龙眠山,在桐城县西北六十里。宋李公麟归老,肆意此山岩壑间”[4]。5.明胡缵宗撰《嘉靖安庆府志》上载:“桐城县北五十里,曰龙眠山”,又曰“龙眠以公麟名,故至今称龙眠居士”。6.在清张楷纂修《安庆府志》中也有类似记载:“龙眠山,北五里。与华崖并峙”,“宋李公麟为泗州参军,归老于此,号龙眠居士,自绘《龙眠山庄图》”[5]55。7.清康熙大学士张英对李公麟《山庄图》中的景物考据多有涉及,而稍后“桐城派”姚鼐在《少邑尹张君画罗汉记》一文中提到:“伯时龙眠山庄,在吾邑境,尝入龙眠求其故址。”作者还在另一篇文章《游媚笔泉记》记录桐城龙眠山中媚笔泉“或曰李公麟之垂云沜”[6]175-168。8.就近现代以来,持龙眠山和李公麟籍贯在桐城的学者和著作也有很多。其中有著名史学家李则刚认为《宋史·地理志》上记载李公麟是桐城人是具有说服力的,龙眠山庄也在桐城境内可以考证。著名学者周芜《试谈画家李公麟的生平及其创作》中也阐述画家籍贯为桐城。近期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是张泽国先生的《李公麟籍贯及其龙眠山庄考》,文章引用大量的典籍史料加以分析又以实地考察的方式对李公麟的籍贯和龙眠山归属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龙眠山主体以及李公麟的籍贯均应属桐城。

(二)舒城说。主张龙眠山和李公麟籍贯在舒城的有:1.在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载:“龙眠山,在舒城县西南八十里春秋村,如卧龙状。邑人李公麟因取此山号龙眠居士”[2]1883。此注释从目前资料来看应是龙眠山属舒城县的最早史料出处。但在更早的史书《太平寰宇记》文中记载:“龙山在舒城,以山状如龙形”。“龙舒乡,今号龙山,在县西一百里,龙舒水南。”[7]2500有龙山一说,但无龙眠山的记载。2.由清张祥云修,孙星衍等纂,参照吴道明的万历《庐州府志》、张纯修的康熙《庐州府志》制定体例撰写的《庐州府志》中,这时候出现了将龙山和龙眠山二说合一的说法,文中记载为“龙山,一名龙眠山,即龙舒山”[8]。3.《舒城县文物志》“第五章.风景名胜”中,沿用了清《庐州府志》中的说法称“龙眠山古称龙舒山,在舒城县南40 公里”,以及李公麟归老于此的记载[9]。4.对于李公麟籍贯记录较早的是成书于李公麟卒后不久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书中明确将李公麟记作舒城人。5.在与李龙眠同时代相交甚密的黄庭坚《跋东坡书帖后》也多有记载:“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亦一佳事。”又《跋净照禅师真赞》:“龙眠盖庐江李伯时,顷与其弟德素、同郡李元中求志于龙眠山,淮南号龙眠三李也。”[10]6.有李公麟摹阎立本《诸夷朝贡图》传世。李公麟在此图上有自题款识:“熙宁十年九月上浣舒城李公麟识。”7.在近代赞成李公麟为舒城人的有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等某些当代著述和一些近代学者的文章。如李安恒《李公麟在舒城之遗迹考》、汤雷《李公麟故里考》等。

二、《龙眠山庄图》描绘景点及画家遗迹考察

(一)在桐城

李公麟晚年因病归隐家乡龙眠山所作《龙眠山庄图》,苏轼为之撰文,其弟苏辙又为《山庄图》赋诗20 首,并作《题李公麟山庄图并叙》。此画原作虽早已佚失,如今传世分散各地之数本皆为后世摹作,但现藏于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的两件摹本较为完整的再现了原作面貌。苏轼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写道“《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11]600。其弟苏辙的二十首山庄图诗,就是图中描绘的二十处景点介绍。由于近千年以来桐舒两地无剧烈地震,山川面目基本未改。时至今日,《山庄图》中的多处描绘景点在桐城龙眠山中可以寻找到类似实景,画中一些景点名称至今还在沿用。如作品中所绘观音崖、璎珞崖等胜迹在桐城尚存。据记载李公麟晚年归隐的龙眠山庄在今桐城市西北7.5 公里的西龙眠山李家畈,今属龙眠乡双溪村李庄。

(二)在舒城

在舒城方面,《山庄图》中描绘“宝华岩”一景在舒城龙眠寨内可以找到相似实景。李公麟家族的《李氏宗谱》以及李公麟墓在舒城有相关史料与考证。明吏部尚书李贤在《庐州李氏宗谱序》中说:“李公麟系南唐先主(李升)四世孙,隐舒龙眠、春秋间,为舒城李氏始祖,……序言中载:公麟公墓地在县南五里盘石圩。”[12]61盘石圩现位于舒城县城东郊的城关镇仁和村,圩内原有三座楼墩相连,分别为大楼墩、二楼墩、三楼墩,最大一座为李公麟墓所在,其余两座为其兄弟李公寅、李公权之墓地所在。

据记载李公麟归隐舒城建有归来宅、清心亭、漩渊馆等建筑。李氏在当时是舒城的名门望族,家业颇大,舒城政府2001 年在李公麟家族旧址建立一所以画家为主题的仿宋代园林——飞霞公园。走进公园,左侧入口就是放生池及清心亭,只是历经岁月的洗礼,是不是原有建筑不得而知。绕过曲折亭廊小路可以来到归来宅与龙眠书院。龙眠书院始建于元代天历年间(1328年),明清之际得以恢复,1912—1949 年间毁于战火。今天的书院是建公园时的仿古建筑,其内有李公麟纪念馆。

另史料记载中位于舒城春秋山中有李公麟遗迹读书堂、洗墨池,但现也难以确证。据言“读书堂”毁于清朝战乱,现存遗址早已变为春秋山林场部。在西南侧有一方塘为流传中的“洗墨池”,传为李公麟当年洗笔刷砚的地方。据说当年李公麟曾于石壁之上手书“洗墨池”三个大字,但后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深沟凿槽,垦荒造林。

三、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梳理龙眠山及李公麟籍贯归属地争议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造成分歧的原因:

(一)从史料上看这一问题记载不一致。如《宋史》《明一统志》中李公麟籍贯为“舒州人”(古时舒州包括桐城、怀宁、潜山等地,不包括舒城),龙眠山在桐城境内。而《舆地纪胜》《宣和画谱》《画继》均作“舒城人”(古时舒城属于庐州);而在《怀宁县志》《庐州府志》《潜山府志》也都有记录为是他们当地人。

(二)有的史料本身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技术等限制,一些著作会存在不少的错误甚至出现记载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在南宋地理总志的《舆地纪胜》中关于“春秋村”在“舒城西南八十里”的说法,以及龙眠山的所在位置均有出入之处。

(三)存在历史和环境的复杂性。李公麟卒后不久,与庐州府舒城县相邻且同属淮南西路的舒州易名安庆府,加上桐城和舒城本就两县交界,龙眠山横亘于两县之间,而名人活动的范围也较广,这为研究带来复杂性。

(四)就近现代著作论述持舒城一方观点来说,虽称有多处李公麟遗迹可考,但有些也缺乏说服力和详实的资料考察。如已发表的《李公麟在舒城遗迹考》中称,在民间已经发现了李公麟家族宗谱,上面明确记载一世祖为李公麟,文中还对李公麟后裔在舒城的记载也有说明,但这些并没有给出详实而又确切的证据[12]28-61。另据《舒城文物志》中记载:“李公麟墓位于古城乡舒东村磐石圩之大楼墩”以及画家本人在舒城留下的旧迹遗踪归来宅、清心亭、漩渊馆,春秋山中读书堂、洗墨池,来印证这是李公麟籍贯所在的又一处重要证据[13]。但葬地所在以及李公麟在舒城留下的一些遗存传说来证明李公麟就是舒城人,这样的论断同样也存在问题,毕竟名人死后葬于他乡有很多案例,而所留遗迹也不能作为最直接断定依据。

(五)就持桐城观点来说,虽然近代不少史学家论证李公麟的籍贯和龙眠山当属舒州桐城,也对李公麟遗迹和龙眠山庄图有所实地考察外,但都过于零碎以及缺乏确实可见的踪迹,虽有龙眠山庄图可作依照,寻找到所绘图景的实地考证。但国画的创作方式一般都是画家经历山水后的意象创作,所以很难确定就是画家具体取材的地方。这些导致缺乏有力的李公麟和龙眠山庄遗迹旧踪的证据,而显得声音较弱。

(六)在最近发表的张泽国先生《李公麟籍贯及其龙眠山庄考》中有比较全面的论证和观点。但文中又过多存在假设成分以及忽略一些重要的考据史实的问题。如在论述《舆地纪胜》中记录李公麟为舒城人时,认为著作者没有充分关注在李公麟卒后不久就进行了行政区域划分舒州被易名为安庆府,舒州已不存在,就在没有具体考证的情况下误认为李公麟既不是安庆府人,自然也不是桐城人。可当时已经没有舒州这一行政区域,却有一个称“舒”的舒城在,于是“顺理成章”地将李公麟的籍贯误写为当时隶属于庐州府的舒城,然后再按这个思路在舒城境内用龙山和龙舒山拼凑出一个龙眠山。这种推断有一定可能但假设成分太多,难以让人信服。文中同样的推断也体现在对《宣和画谱》中记录李公麟和龙眠山在舒城的问题上。作者认为这本著作是集体编写的一部书,该书在内容质量方面也存在诸多缺陷。而像涉及画家的一些细节,如籍贯之类,没有引起编者的太多关注,所以容易出错也是可能的。这样的否定难以让人信服。还有作者认为古人署名的通行惯例是州名加姓名,从这点来否定关于李公麟以县名舒城来署名的记录也缺乏有力依据。加上对李公麟《诸夷朝贡图》款识以及忽略黄庭坚的相关重要资料的记载而导致难以信服[14]。

四、结 论

综上,虽然史料记载不一,但我们可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实地调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从对龙眠山记载的相关史料来看,宋初的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书中最早记录龙眠山位于桐城,在其后不同时期史料记载中对桐城的龙眠山的名称、年代、范围、位置、景观、特点等记录详实,且基本一致。而舒城的龙眠山最早记录为南宋地理总志的《舆地纪胜》,但记载有混淆不清、语焉不详,甚至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直至清嘉庆八年(1803 年)的《庐州府志》,才有了“龙山,一名龙眠山,即龙舒山”的定义。从这些资料的比较来看龙眠山在桐城更为确实。加上李公麟所绘《龙眠山庄图》中记录的多处景点,至今仍能在桐城龙眠山境内找寻到其迹象且有的描绘景点名称仍在沿用,这些都可证明龙眠山主体应该属桐城。但舒城和桐城以山相邻,龙眠山也有一小部分在舒城境内,也就是现在的舒城的龙眠寨。

而李公麟籍贯应是舒城人更为确切。从关于李公麟的籍贯较早记录成书于李公麟卒后不久宣和庚子(1120年)的《宣和画谱》明确将李公麟记作舒城人,与李龙眠同时代相交甚密的黄庭坚《跋东坡书帖后》《写真自赞五首》《跋净照禅师真赞》文中记载画家籍贯为庐州人,以及李公麟在摹阎立本《诸夷朝贡图》此图上的自题款识“上浣舒城李公麟识”都可以明证,如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是当时州县划分把舒州改为安庆府,已有的史料著作者错把舒州写成舒城的提法,未免有些牵强。加上李公麟及其家族在舒城留有遗迹较为完整,也有相关史料记载与考证,故李公麟为舒城人更有依据。虽然《宋史·文苑传》及以后的一些正史也明确记载李公麟为舒州人,但显然和李公麟籍贯为舒城的史料记载相比,显得缺乏说服力。

猜你喜欢
李公麟舒城桐城
李公麟《五马图》首度公开亮相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用一缕阳光擦亮我的舒城
论“桐城歌谣文化带”的形成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本期拉页
安徽桐城六尺巷
坚持不懈的李公麟
月下谁予璞玉来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