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2020-05-25 02:33袁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

袁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披荆斩棘,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保驾护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接续奋斗、锐意进取,服务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进程,实现了从巩固独立、融入世界到引领时代的历史转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特点

现阶段中国外交步入全新的阶段,在新的内外条件下,中国努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合作;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特点。同时,处于世界政治转型过渡期的中国外交也正在经历着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从守势外交为主向以攻势外交为主调整

一是经济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法律走出去等已成为不争的现实,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二是中国要主动履行国际责任,已是确切不疑的集體认同。三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进行短兵相接、有攻有守的角力成为常态,无论是守还是攻都必须研究攻势外交,以争取外交的主动性。大国外交的危机管理功能在加强,攻防转化谈判的功能在加强,多领域联动外交的能力也在加强。

(二)从全方位外交向全领域外交转型演变

一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其他利益已经全球化。二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由于复合相互依赖、共同脆弱性等特点,全球治理具有全领域性、普遍联系性的特点,这要求对所有的世界事务都不能回避,中国实际上将发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一定的引领作用。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在增加,对台斗争等国内斗争的国际联动也在扩大,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全球事务的各个领域,提高办外交的全局意识和多领域综合协调能力。

(三)从硬实力外交为主向软实力硬实力兼顾的形式转向

一是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我们比较擅长于运用经济手段解决外交问题。二是大国外交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软实力外交,中国文化面临着外向性危机,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文明孤立论”“中国例外论”等思潮不断上涨,只有加强软实力外交,特别是运用法治思维、规则思维来开展软实力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才会有坚实的社会支持。三是当前美国等国的软实力在走下坡路,一方面给了我们更多机遇来提升软实力,另一方面也存在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发掘更多的政治、文化与制度资源,走一条符合国际社会规范与需求,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护的软实力路线。

(四)从以首脑外交为主导,向以首脑外交为主导的同时又更多依靠人民外交和职业外交的转变

首脑外交是指以首脑外交为主导的政府外交。人民外交包括民间外交、中外人文交流、智库交流、出入境旅游等。职业外交,是指以外交外事为本职工作的人员的外交活动。首脑外交是大多数国家的第一选项,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以及我国的国情等特点,首脑外交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民外交与职业外交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主要理由,一是没有专业外交的支持,首脑外交可能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信息支持、方案支持。专业外交关键要提出有独立判断、专业水准、职业精神的外交方案。二是人民外交是软实力外交的主体,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通过民间外交来认识中国的未来,国际形象也要依靠人民交往来巩固。

(五)从双边为主、多边为辅向双边多边并举转换

首先,中国作为准全球性大国,担负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治理责任与使命,多边外交是常态,双边外交是手段,提高创制、改制、多边对话的能力,这意味着要投入更大的外交资源,要有更多的国内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做保障。其次,从体系参与型外交向体系变革引领型外交转变。过去是体系参与外交,现在要通过体系变革引领,进入了中级和高级的多边外交。再次,即使是双边外交,也要从配合多边外交的角度予以推进。

(六)外交政策从稳中有变向变中有稳转变

由于世界政治转型过渡期的不确定性是常态,外交的任务、形态和主体等处于多元变化中,这要求在加强党对外交的领导,加大中央统筹协调,坚持原则性的同时,防止政策在操作层面上的僵化,着力扩大外交的灵活性和外交政策调整的常态化。这种政策调整是指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调整,而不是指战略层面调整。这要求适当地赋予非核心国家利益领域外事、地方外事、民间外交、中外人文交流中各类行为主体更多的自主权,以激发外交工作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也为中央统筹提供活力、选项和回旋空间。

二、中国外交面临新的国际环境

(一)国际经贸环境变化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重要转折关头。一方面,世界经济正从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逐步复苏;另一方面,因主要经济体对全球化的看法存在重大分歧,给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及全球经济带来巨大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看到,收入不平衡加剧使全球化遭遇严峻挑战。日益凸显的资本配置全球化和国际责任国内化(福利、就业等)的矛盾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大量产业外移、失业加剧,引发政治民粹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全球化正进入再平衡过程,但对于如何再平衡,主要经济体之间却分歧巨大。

在这一形势下,有若干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中美贸易摩擦虽暂时休兵,但中美经贸关系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并进一步向“投资战”“科技战”“金融战”发展,甚至存在向外交、军事、安全等领域泛化的趋势。二是WTO改革迫在眉睫。三是须充分做好中美经济特别是科技局部“脱钩”的最坏打算。四是在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同时,中国存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CPTPP)的可能性。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可将改善区域内贸易综合环境作为区域合作的新动力。五是预计2030年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比重将上升至50%,吸引全球投资比重将超过60%。这一趋势与美国“再工业化”结合,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因受劳动力等成本因素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影响,制造业将同时出现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转移的现象,这意味着在高端和低端制造 业领域,中国将同时面临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的局面。六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全球服务业可贸易性将大大增强,跨境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中国应通过电子商务等新贸易形态领域的发展,抓住“弯道超车”机遇。

(二)国际金融环境变化

首先,随着通货膨胀等得到较稳妥控制,发达经济体可能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进而可能导致全球银根突然收紧。对新兴市场经济韧性和政策可信度的担忧,或将引发国际投资者全球避险情绪上升和资本外流加剧。由此形成的风险叠加效应,或将加大全球金融风险特别是新兴国家的金融脆弱性。

其次,发达经济体内部金融脆弱性也在上升。这具体表现为非金融部门杠杆水平较高且仍在不断上升、信贷发放标准持续恶化、一些主要市場资产价格过高等问题,若应对不当,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

第三,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加密货币的诞生对以美元为核心的牙买加体系将产生深刻影响,其在法定货币体系外创造的大量流动性,不仅影响各国央行货币政策效率,其暴涨暴跌特性也易形成泡沫,更为跨国监管带来极大技术挑战。

(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应用创新领域,而非科学革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的应用,对于人口基数庞大、交易数据丰富、传统设备缺乏的国家形成有利机遇,如中国在市场规模、改造成本、应用前景等方面具备“后发优势”。美国为确保技术领先优势,一方面对其核心技术加以更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加大基础投入以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实现新的科技革命。

三、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新挑战

中国现有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在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建立在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基础上的,但东南亚经济和拉美经济以及俄罗斯经济的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遏制了非西方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势头,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由于西方在信息和高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的增加而进一步拉大,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内战和彼此间的战争,民族问题,自然灾害的困扰等则进一步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作为中国独立自主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第三世界国家的作用下降。未来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结语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跟随习近平主席的外交足迹,世界感受到一个大国领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与使命,聆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各国携手前行的铿锵足音。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大国工匠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中国有梦
大国气象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