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2020-05-25 02:33陈宗禄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贵州

摘 要:十八大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讲话,集中体现了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关心,如何进一步系统地、深刻地把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文章从“明要求”、“讲道理”、“振士气”三个方面出发,结合贵州实际进行解读,力图进一步凝心聚力,加快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关键词:嘱托;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了格外关切和关心,从担任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以来,已先后两次到贵州实地调研,两次在京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或讨论,并有针对性地对贵州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

一、明要求

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存在空间上的地域性与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对贵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底线”要求

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不仅是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的殷切希望”; 2017年10月参加十九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守住、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十分切合贵州的省情。一方面,贫穷落后仍然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贵州第一要务;另一方面,贵州生态环境具有“两性”,即敏感性与脆弱性。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位居“两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必须时刻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与此同时,贵州的生态又极具脆弱性,贵州是世界高原山区中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1],加上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贵州的生态最易引发石漠化。目前,贵州仍然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 88 个县( 市、区)有78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现象,2008 年国家启动的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贵州占一半多,达 55个[2]。石漠化一旦形成,修复相当困难。贵州历史上已经有过沉痛的教训,如全国劳模何元亮于上个世纪80年代带领村民把“山穷水尽”的罗甸大关变成了“千亩水田”和“瓜果飘香”之地,前后花了超过13年,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大关精神”。而毕节有“老愚公”之称文朝荣带领村民把海雀村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则整整花了超过26年等等,这些事迹可歌可泣的同时,也需要看到背后付出的沉重代价,所以针对贵州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加快现有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同时更要做好防范,防治结合,总之,守住、守好“两条底线”,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高境界”要求

即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要求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5月。当时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第一次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到贵州调研,先后到访黔西南、黔南和贵阳,其中在黔南,又先后到访国有大型磷化工企业瓮福集团和贵定甘溪林场,最后总结“总的来讲文章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文章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章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贵州是资源大省,资源型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如何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关键。以甘溪林场为例,习近平到访的甘溪林场是国有林场,成立于上个世界50年代末,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几十年来林场职工的主要靠伐木为生,收入每况愈下。2009年,国家实行禁伐限伐后,职工的收入来源随即中断,陷入了“想脱离,没勇气、没资本;想坚守,没希望、没前途”的困境,上访静坐成为家常便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凸显。因此,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但反过来说,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事实证明也不可持续。所以,唯一的出路是“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做到这个“高境界”要求,作为全国林场改革试点的贵定甘溪林场,已经作出了有效尝试,其中体制改革成为关键一环。

国有林场一开始就是一项公共事业,但是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由于财力不足,国家对国有林场实行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 的管理体制,林场就此“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因而國家许多政策难以覆盖到国有林场,职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找饭吃”的问题上,无力也无心承担生态保护的繁重任务,所以,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直接导致了民生问题。现在甘溪林场已经被明确定位为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对编制进行了相应缩减,原来的119个编制只保留14个,其余的职工全部转为护林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2014年林场升格为“国家森林公园”后,职工又走上“借景发财”,吃“旅游饭”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效果明显。事实证明,加快体制改革,做到“高境界”要求,是加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讲道理

在“明要求”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地给贵州各族干部群众“讲道理”,如2014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就耐心地讲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即“‘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即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的确,过去因为“其他各方面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绿水青山”在贵州很难变成“金山银山”, “公园之省”始终难以摘除“贫穷落后”的标签,因而难免出现各种质疑和不解。然而一切终将成为历史。习近平最早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间是2005年,针对的是其主政的浙江省,今天的贵州和过去相比,“各方面条件”已经是“万事具备”。从国内条件看,正如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言: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并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因此,国内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省内条件看,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最大的制约瓶颈当属交通条件,经过40年的建设,贵州已经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而且由城市延伸到了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不再因路而受阻。这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可能,在这样的条件下,贵州良好的生态优势,必然成为特有的后发优势。如大数据,习近平说“贵州发展大数据是有道理的”,李克强说“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贵州历来是欠发达省份,大数据这种高端产业可以在贵州“无中生有”,并开出“智慧树”。正是得益贵州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当代贵州的生动诠释。

三、振士气

长期以来,贵州被贴上了“三无”标签,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贵州的绿水青山成了贫瘠险恶之地的代名词,使得贵州干部群众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自卑心理难以自拔。

历史上,周恩来总理曾为贵州鼓劲加油:1960年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回国,途径贵州并于贵阳作短暂休息,在听取了干部群众的各项汇报后,在云岩招待所当着省市党、政、军、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负责人、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生产战线标兵的面,深情地说“过去流传的‘天无三日晴文章 地无三尺平文章 人无三分银文章 应该从根本上否定”,并特别指出“贵州山川秀丽文章 气候宜人文章 资源丰富文章 人民勤劳,……贵州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后来居上文章 大有希望”。周恩来的鼓舞曾让贵州干部群众士气大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结合各时期特点,不断探索发展之路,先后实施有“科教兴黔、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环境立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五大战略;“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走了不少弯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生态”已经成为新时代赋予贵州新的发展机遇,而习近平更是给予了极大的激励。如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在谈到贵州的空气质量时有“将来贵州可以卖‘空气罐头”;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有“贵州到处都是山山水水,风景秀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搞旅游的好地方……”;“贵州的空气好,经常下雨,把空气都洗干净了”;“身上的银饰不要说三两,三斤都有了”……。习近平的系列话语,是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大鼓励。

总之,牢记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方能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找准方向;悟透其中的“道理”,方能增强了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自信,而“振士气”方能放下了历史包袱,激发贵州各族干部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刘伟等.贵州省石漠化成因与治理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5) .

[2] 周芙蓉文章王新明.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显著[N].西部時报,2010-07-25(15).

[3] 刘雪红.贵定:一个国有林场的“绿色觉醒”[N].黔南日报,2017-12-26(15).

[4]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文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5] 孔玲.周恩来与贵州[J].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1960.

[6] 孔玲.周恩来与贵州[J].贵州日报,1960-05-03(01).

作者简介:陈宗禄(1982- ),男,贵州惠水人,学士,讲师,中共黔南州委党校,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贵州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