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2020-05-25 02:33李九英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李九英

摘 要:文章主要从语法隐喻理论角度分析英语新闻语篇的名物化现象,发现名物化结构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词汇与信息的密度以节省版面空间,还能反映新闻报道者得意识形态。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语新闻报道;名物化结构;语篇功能

一、语法隐喻与名物化

韩礼德在1985年首次系统的提出“语法隐喻”的概念,他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并指出名物化是创造语法隐喻的唯一的、最强有力的资源,是语法隐喻的核心体现形式。(Halliday,2008)名物化就是过程和特征的隐喻化,名物化结构是指能够在小句中起名词或名词词组作用的任何一个或一组成分,它既可以是由动词、形容词转换来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也可以是限定或非限定性小句。(范文芳,1999)从功能角度看,名物化是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被事物化,动词名物化可体现参与者和过程两种语义。(邱志芳、林晓萍,2004)例如:

例(1)a. 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se ideas.

b.These ideas have been subject to widespread criticism.

上例中,a句动作过程由动词 criticized 体现,动作执行过程清晰明了,词汇和语义之间的关系子是一致式的,而b句中的 criticism是a句criticize的名物化,其语义选择不是过程,而是参与者,但是隐喻了criticizing这一过程。在语法隐喻中,动词经过名物化之后,以“事物”的形式出现,因而具有名词的属性,这样一来,“事物”就可以做出行为或使其他事物做出行为、可以被修饰词修饰、可以被量化或质化以及被分类。criticize一词被名物化之后具备了“事物”的属性,可以被形容词 widespread修饰。

二、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

(一)客观功能

在语义和语法关系自然的一致式体现中,动作由参与者执行,因而句子具有可协商性,读者可以对反映作者态度观点的句子做出反驳,而在非一致式体现中,小句是非限定性的,名物化结构能摆脱动作所涉及的参加者,使动作抽象化,成为既知既存的“事物”。名物化了的过程转化为参与者,使一致式中的动作执行者和环境成分在隐喻过程丢失,过程被客观化,避免了从情态角度来考虑和组织语篇,具有不可协商性,从而增强语篇的客观性。例如:

例(2)...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s resignation was a key demand of protesters involved in the 18-day uprising that led to ex-President Hosni Mubaraks resignation...

上句是选自VOA关于埃及新一届首相的报道,句中的resignation是由resign 转化而来,它表达一种动作概念,此处不表示动作过程而是结果状态。resignation一词与下文的uprising一样,都是作者的语用预设,即作者假定读者熟知埃及上届总统 Ahmed Shafiq辞职和埃及曾爆发过起义这两个事件,因而此处不再重述,避免重复的同时增强了语篇的客观意味。

(二)衔接功能

名物化隐喻在英文语篇中的衔接功能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而实现的。 在非一致式中,名物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把动作过程物化为抽象概念,表现既存性,另一方面可以把前面的句子中的某个内容通过名物化“打包”发展为新的主。(Thompson, 2000) 例如:

例(3)...Protesters have been gathering in the square each Friday to call for political reform. The protests led to President Hosni Mubarak s resignation last month...

上則新闻摘自英国BBC广播公司网站,句中体现动作过程的动词是call for,它跟句首protesters 的语义关系决定了“抗议”这一动作意义,而接下来的protests一词将前句的动作过程及内容名物化,并嵌入第二句中充当该句的主位,从而衔接并展开下文,增强了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同时,由于名物化对前面内容的压缩,小句的数量虽然减少,但能容纳更多的信息量,避免了重复累赘,提高了新闻报道的简洁性。

(三)逻辑功能

名物化的运用除了可以压缩动作过程,还可以压缩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致式中通过使用连词将含有逻辑关系的小句连接起来,语篇结构相对较为松散随意,而名物化结构使语篇内各部分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明确化,使语篇结构更加严密紧凑。以下是《纽约时报》一则关于中国对境外新闻媒体在中国境内报道实行收紧政策的报道:

例(4) ... The intimidation of foreign journalists is a marked shift for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and a sign of the governments resolve to head off any anti-government revolts like those that have swept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during the past two months...

该报道将动词 intimidate名物化为intimidation,隐含了一种因果逻辑关系,若把上句改为一致式:... Becau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resolved to head off any anti-government revolts like those that have swept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during the past two months, the Chinese officers have intimidated foreign journalists...”。两句一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例(4)中名物化结构intimidation 的应用使原本松散累赘的句子结构变得严谨紧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新闻报道并非都是客观真实的,由于国外新闻媒体具有利益追逐性,新闻报道总能透露出其背后暗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上则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的运用虽然符合新闻报道语篇的紧凑性,但其如此直接的因果逻辑关系反而容易使读者质疑。

三、结语

英语新闻报道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征,名物化隐喻在新闻语篇的组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工作者借助名物化结构既可以使新闻报道显得真实客观,也可以很好的衔接和展开语篇,增大信息密度,直接突显出语篇内部严谨的逻辑关系,同时,名物化结构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也能透露出其背后暗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 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陈丽云.从人际功能视角看VOA经济类新闻的语篇特征[J].教学实践,2016(03):19-21.

[4] 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01):9-12.

[5] 邱志芳,林晓萍.名物化的语义特征和语篇功能[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94-96.

[6] 喻惠芳.网络新闻英语的语篇篇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5(0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