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直过民族”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2020-05-25 02:33赵云刚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脱贫傈僳族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中央对云南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独龙族、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等9个民族及部分地区及其他民族聚居地区,不进行土地改革,以团结、生产、进步为方针,采取一系列不同于内地的特殊帮扶措施,帮助他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民族简称为“直过民族”。傈僳族作为德宏州世居的少数民族及直过民族之一,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社会发育程度等原因,整体贫困程度仍然较深、贫困面大,总体发展仍然滞后。想要达到与全国贫困地区一道脱贫还需面对更艰巨的任务,推进德宏州傈僳族发展成为云南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直过民族”;脱贫;傈僳族

一、云南省傈僳族分布及人口概况

傈僳族作为典型的直过民族,它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福贡、贡山、兰坪4个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多数分布在丽江和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截止到2010年底,云南省共有傈僳族733108人。其中,怒江州287971人,包括泸水87540、福贡64105、贡山16772、兰坪63402;丽江市126734人,包括永胜县47607、华坪县26461人、玉龙26354人、宁蒗县7925人;迪庆州113769人,包括维西傈僳族自治县79355人、中甸10167人、德钦8673人;楚雄州60606人,包括武定29013人、元謀县16896人及永仁县部分傈僳族居民;大理州38382人,包括云龙县9947人、宾川6112人;保山市34117人,包括腾冲12792、龙陵5770人;德宏州傈僳族人口为31530人,包括盈江县16589;临沧市11070人等,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德宏州的傈僳族人口约占州占总人口的2.60%,占全国傈僳族总人口33%,其主要分布在靠国境线高寒山区和海拔约1500~20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主要居住在盈江县支那、苏典一带,苏典是州内唯一的傈僳族自治乡。同时还散居于陇川、梁河、潞西、瑞丽各县市山区。他们多数与汉、白、彝、纳西等民族相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二、傈僳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傈僳族是“直过”民族,解放前生产力较为低下,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僳僳族聚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基本形成了粮蔗茶畜等支柱产业,基础没施条件有所改善,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景颇族和傈僳族聚居区638个村民小组有534个通了公路,聚居乡镇都建有卫生院,220个村委会建有卫生室,40个乡镇有文化站,部分村寨有文化室。聚居区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成效,如盈江县平原镇富联村下拱别村民小组,全村有35户132人,耕地165亩,以种植水稻、甘蔗、核桃等经济林木为主。

三、德宏州傈僳族扶贫与脱贫的难点与制约因素

(一)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实践证明: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缺少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家庭经营模式集中性太差,较为分散,因此,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依然是傈僳族聚居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商品化程度低,抗风性能力低等一些问题,在市场上基本没有主动权和生存的可持续性。

(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傈僳族聚居区适龄青少年虽然入学率高,但巩固率低,辍学现象突出;乡村虽有卫生院、卫生室,但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医疗设备奇缺,医生素质不高,药品短缺,群众居住分散,村寨相距遥远,依然存在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现目前,虽然有40个乡镇建有文化站,部分行政村寨也有文化室,但设施简陋,条件较差,文化活动不多,内容单调,对青年的吸引力不大,文化站(室)的作用发挥不好。

(三)部分地区基层组织工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因傈僳族村民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差等问题,有的村社年轻人嫌回报低,不愿意出力为村民服务;存在有的村社驻村干部年级偏大,文化素质偏为低下,思想较为保守,实用方法简单,没有办实事的能力及态度,难以发挥 “双带”作用;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很难召开群众大会,思想工作薄弱,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四)内生动力不足

傈僳族部分群众眼界不开阔,进取精神差,主体意识浅薄,思想管理较为陈旧,脱贫能力不足等问题,“等、靠、要”思想还是较为严重。

四、傈僳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脱贫的启示

(一)加强领导,完善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景颇族、傈僳族聚居区工作的领导,完善落实国家和省帮扶政策及措施,坚持把扶持傈僳族及其聚居区发展作为“三农”工作重心,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开发式扶贫,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主体技能、培植傈僳族相关优势产业、增加村名收入为重点,解决两不愁与勤劳致富并重,发展经济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一起抓;实行集中帮扶,做到规划一致、安排科学、计划实施,打好脱贫致富攻坚战。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没投入,改善特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

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对延边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交通运输、水利水电、、通信工程、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制约特困民族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建设“四通、八有、四达到、三个一”为重点,加快乡(镇)、村道路建设;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灌溉水平和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业、农村规模种养能力。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及通信网络建没,争取更多专项资金投入,用好各项扶贫资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采取“以工代赈”、政府对接资源、企业扶持等形式,解决电力、通信网络等问题。按照“三靠近、两集中、一保护”的原则,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提高政府补助标准,着力解决目前居住在茅草房、权权房和危房的问题;

(三)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利用聚居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西南桦、竹子、核桃、坚果、茶叶等优质林果为主的林业经济,大力发展家禽、畜牧业,形成种养并举,以短养长,短、中、长相结合,突出特色,培育支柱产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要立足于聚居区特点,对现有种植业、养殖业进行梳理,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发展种养业、农业产品加工业、流通等服务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及“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效益。深化农村各项体制改革,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由政府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组织农民种养、加工营销平台,及时组织、协调以及引导村民科学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给予小额信贷帮扶,帮助群众解决发展资金难、产品营销难、技术困难等问题,增强群众自我发展的生存能力和切实调高村名的积极性。

(四)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

着力改善聚居区基础教育设施,改造中小学危房,配备完善现代教学设施。按分类指导的原则,打破现有的乡镇区域界限,做好乡(镇)村不同层次寄宿制校点建设规划,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培养,通过“3+1”培训,使农村学生掌握一技之能,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加大对聚居区公共卫生投入力度,改善卫生条件,完善乡村卫生院(室)建没,提高特困民族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实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提高医务水平;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设立专项资金对特困农民疾病、大病救助。加大对聚居区科技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乡镇科技辅导员实行招聘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到聚居区定期服务制度;争取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和设立奖励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项目到聚居区开展农业科技承包、实用技术推广等服务,提高群众自己创业创新的能力以及村名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 董仕华,雷婧.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17(06):130-134.

[2] 陈绍昌.德宏州少数民族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思考[J].今日民族,2010(04):53-56.

[3] 李有升.对扶持德宏州景颇族和傈僳族加快发展的思考[J].今日民族,2009(08):50-53.

[4] “直過民族”脱贫攻坚应充分发挥社会扶贫作用[N].中国民族报(005).

作者简介:赵云刚(1993.06- ),男,硕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脱贫傈僳族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傈僳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巴士在线 “脱贫”记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