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践研究

2020-05-25 02:33王爱丽朱育红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

王爱丽 朱育红

摘 要:心理疏导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旨在通过实践干预的方式研究心理疏导隐性渗透的技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运用,最终提出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策略途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员育人,强化心理疏导保障机制;优化心理疏导的育人环境,创新心理疏导的内容建设;坚持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坚持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导向。

关键词: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坚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增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心理疏导技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较大范围内开展起来。心理疏导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疏导是指心理疏导疗法,主要应用在心理干预领域。广义的心理疏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类的沟通方式,在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疏通和引导,影响人们现有的心理状态,改善或者改变人们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等,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王冰麗,2015)。目前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的方式基本有:渗透式心理疏导法、激励疏导法、宣泄疏导法、体验式疏导法(陆春梅,2014)。本研究关注的是隐性渗透法,是指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运用无意识影响的原理,把疏导工作渗透到对学生的培养当中(张俊峰,2013),也即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心理疏导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理论等技术,通过改变大学生的认知,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cnki.net),共有543篇论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为关键词,共有15篇论文,其中期刊论文6篇,硕士论文9篇。以往的这些研究阐述了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分析了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机制总而言之,文章的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心理疏导可以加强和改善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功能实现。但是从实践研究的角度出发的文章几乎没有,尤其是涉及具体心理疏导技术的实践应用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旨在通过实践干预的方式研究心理疏导隐性渗透的技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运用,进而提出策略途径。

二、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大学生心理思政教育的实践干预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前测—后测”准实验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是指在随机安排被试,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1)实验变量

自变量: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采用的策略,分为传统策略和体现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策略两个水平。

因变量: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满意度。

观测指标:自编问卷测量调查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满意度,问卷五分计分法。以及《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包括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六个维度,共36个条目,采用七分评分法。

(2)干预对象的选择

选取两个前测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的某班级的两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人数为21人,干预组人数为22人。

(3)数据统计

实验前测与后测的结果都利用SPSS 17.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4)干预设计

首先,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之后干预组实施为期四周、每周两小时共四次的团体干预。不仅如此,还在团体干预过程强调团体中的改变与成长,以及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扩大和巩固干预效果。对照组在这期间仅进行一次同一主题的班会。干预组干预结束后,对两组参与者进行后测。前测和后测内容相同,分别为大学生思政教育调研问卷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5)干预方案

本干预方案的设计是以心理疏导中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理论等流派的方法为隐性疏导技术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以尊重、理解、适应、宽容等要素为贴近学生手段,引领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同。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以心理需要为主线,面对人的问题进而解决人的问题,从回应实际问题到思政问题的认同,意图在教育实践中彰显实效性。

本次干预活动结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题“感恩”展开,活动的开展意义与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感恩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学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相互影响。大学生活中竞争和压力使得大学生会因为对某一事件不正确的认知导致对周围他人的歪曲认知,进而产生对教育的阻抗。本次感恩主题团体干预目的是以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正性情绪,改变不良情绪推理导致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扭曲,从而提升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度,并进而引导学生把感情付诸行动和今后的成长行动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具体活动分六次,见表1。

2.热身活动——哑巴盲人走路

全体同学列成一队,带好眼罩,由教师带领在校园或者活动场地走一圈。活动中,教师处于首位,扮演能够看到任何障碍的正常人。所有同学手拉手,扮演需要帮助的盲人。所有同学不能说话,仅能通过前面同学手的抬起和放下感知前面的路况。前面的同学要严格遵守规定,仅通过手势的变化向后面的同学准确地传递信息。

3.分享活动感受

请所有同学分享作为引导者和被引导者的感受。例如:

当你“失去光明”的时候,你的想法是?

当你被牵着,走到教室外面时,你的感受是?

当你遇到了障碍物时,你的感受是?

对待刚才走在你前面的同学,你最想说的是?

4.总结

第二次:认知感恩 引导同学们认知感恩、理解感恩 1.感恩冥想体验。

2. 主题绘画《感恩》:请拿起你纸和笔,画出你刚才脑海中浮现的最想表达感恩的人或者让你想最感恩的场面。不要求你画的多像,只要画面能表达你的意思就可以了。然后说出你的故事和你组内的朋友一起分享。分享的感恩。

3.每组选一个代表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三次:表达感恩父母 1.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体验感恩体验

2.让同学学会与父母愉快相处,建立亲密关系 1.我了解的父母:成员按小组坐好,老师给大家发一张“我所了解的父母”练习表,填写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位成员依次分享自己对父母的了解。要求成员认真填写,不知道的可以空着,但不要随便填写。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请成员思考:

(1)对于父母,我了解多少?父母有哪些信息是我了解的?这些信息我是怎么知道的?哪些信息是我所不知道的?

(2)如果我对于父母非常了解,我的感受是什么?如果对于父母我不太了解,我的感受是什么?

(3)做完这个练习,我的感受是什么?

2.每个小组出1个代表分享;请成员回去之后将练习表补充完整。

第四次:表达感恩校园生活 1.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体验感恩体验

2.让成员学会面对和接纳校园生活的多样和差异 1.播放“感恩的心歌曲”;

2.大学生活“金三角”: 人生如果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在这段成长历程中,我们都快乐过、幸福过、自豪过,也都失望过、悲伤过、痛苦过。大学时光确实精彩,值得我们好好回顾,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活动—— 大学生活“金三角”。请在A、B、C、D框中写:A是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B是最难忘的事是什么?C

是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D是假如今天我离开学校,最感谢的人是谁?对他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无论过程如何,我们都成长了、成熟了,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表达自己,而不要留下什么遗憾。(在同学们写这四项内容时可以播放《栀予花开》作为背景音乐)

3.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

4.每个小组出1个代表分享。

第五次:强化感恩情怀 强化感恩

的情怀 1.播放“感恩的心歌曲”

2.脑力激荡:如何更好地感受恩情、表达感恩

(二) 干预结果

(1)干预前干预组、对照组间对青少年满意度量表中各方面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组、对照组被试干预前在友谊满意度(P=0.56)、家庭满意度(P=0.61)、学业满意度(P=0.91)、自由满意度(P=0.95)、学校满意度(P=0.88)、环境满意度(P=0.66)、总体满意度(P=0.83)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2。

(2)干预后干预组、对照组对青少年满意度量表中各方面满意度的比较

经配对T检验,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友谊满意度(P=0.01<0.05)、家庭满意度(P=0.04<0.05)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学业满意度(P=0.32)、自由满意度(P=0.28)、学校满意度(P=0.86)、环境满意度(P=0.95)、总体满意度(P=0.09)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3。

(3)干预组、对照组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满意度的比较

通过统计分析,干预研究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满意度(P=0.02<0.05)。具体见表4。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引发学生共鸣和思考,进而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功能。

(三)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开展思政教育的个案干预

在团体干预的过程中,对班里一名女生以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该生面临现实生活困难,而现实问题影响到她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她对周围人、事等的认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出现偏差,辅导员以心理疏导以隐性渗透技术对其开展思政教育,情绪获得很大改善,进而认知也发生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个案基本情况:小花(化名),女生,大三,独生女。父母在她读初中的时候离婚了。每年只能见父亲一两次,妈妈无固定职业。在本研究进行过程中,该生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爷爷病危,与自己亲近的姑妈车祸去世了。了解到该生的情况后,辅导员老师采取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

首先,筛查了部分学业方面需要关注的同学进行个别谈心,小花是其中一位同学。通过学业为切入口开展工作,并且以规模谈话的模式进行,可以减轻该生的压力,降低心理防御,容易与辅导员老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且在谈话中,辅导员运用了共情、自我暴露、澄清、具体化等心理疏导的技术,对小花表达了尊重、理解、宽容。通过谈话,详细了解了该生的总体状况:情绪方面,表面上看情绪稳定、平静,但是现在自己认识到“内心像关着一个野兽,有很多负面情绪,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跑出来”,自己担心会伤害到别人。认知方面,父母离婚后感觉“毁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看待别人的任何行為都感觉别人有目的,对周围的同学及其不信任,甚至认为辅导员工作中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父母离婚后做噩梦,做的梦都是黑白的,再也没出现过彩色的梦;担心有一天会像妈妈一样辜负别人。生理方面,自从父母离婚开始耳鸣,自从父母离婚睡觉的时候身体怎么都暖和不起来。社会功能,朋友反馈:“感觉很难走进她的心里,感觉打开了她一扇门,但是你还有另外一扇门关着,我不知道要打开几扇门才能真正走进她的心里”。

第二,通过与任课老师、班导师、周围同学等多个途径,深入、全面了解该生的学习、人际等方面情况,确定干预目标:与该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缓解家庭事件带来的焦虑,对其学习进行帮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目的是使其认知上有变化、思想上有提高、价值上有认同。

第三,按照既定目标,展开工作:成立学习成长小组,组织部分同学一起学习,在共同学习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学习问题,而且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班里组织的活动都会通知到她,并且積极主动让该生在集体活动中承担部分任务工作,使其找到归属感等。通过这些方式,最终该生的情绪、学业、认知等总体情况明显改善。

三、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大学生心理思政教育的实践干预的评价与思考

(一)通过干预研究表明,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性提升,思政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对同学间的友谊、家庭的满意度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由此可见,本次干预过程中,通过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改变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的对人际等不良情绪推理,进而改变人际关系甚至家庭关系,从而取得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通过本次干预取得效果的分析,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有效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资料,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现实压力等方面,资料掌握的越全面就越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第二,明确工作目标,对思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思考,为进一步心理疏通与思政引导做好准备。第三,大学生思政过程中如何融入心理疏导的同感、调适、沟通、引导等心理技术对实际工作取得成效至关重要,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疏”需要处理好与“度”、“输”、“束”三者的关系(张雪花,2016)文章 在运用心理疏导疏导隐性渗透技术时,要充分的发扬民主文章 要把心理疏导通过隐性的方式渗透到思政工作中, 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防止死“灌”、硬“灌”文章 刚柔并济,在疏通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润物细无声”。 第四,长期关注,追踪处理,要定期进行反思和追踪,确认分析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明确工作中着力点,开展长期工作。

(三)对于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总体满意度等方面无显著性提高的原因分析:第一,在团体干预过程中,有同学反映在活动过程中怯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表明在校大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尚待加强。第二,另外的一个原因,可能跟干预次数有关,4次的团体干预尚且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满足每个学生需要。需要思政工作者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对同学长期的关注和引导。第三,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发挥作用需要思政工作者能够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掌握并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各种方法,因此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对思政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要求。

(四)通过本次干预研究案例也可以说明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几点:心理疏导要做到以人为本,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现实压力为前提,实际困难不解决,思想问题也就得不到彻底解决;另外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要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态度、思路,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四、 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策略途径

(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员育人,强化心理疏导保障机制

心理疏导的隐性渗透技术使学生无形之中增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提升思政教育的功能实现。因此,为了实现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压力为前提。同时,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学和心技术素养,增强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的技能,这也是将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升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优化心理疏导的育人环境,创新心理疏导的内容建设

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感受、体会并内化,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有效的前提,就需要优化心理疏导的育人环境,深入挖掘并创新具有心理疏导功能的校园文化。

(三)坚持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坚持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导向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因此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运用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回应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在解决了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后,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学生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冰丽.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运用路径优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

[2] 陆春梅.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原则与方法[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1).

[3] 张雪花.心理疏导发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研究,2016(04).

项目基金:文章为201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心理疏导隐性渗透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D-036。

作者简介:王爱丽(1979- ),女,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
浅析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