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初探

2020-05-25 02:33梅轩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当代价值马克思

梅轩畅

摘 要:“异化”这一概念,出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异化的涵义,揭露了异化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人的异化导致人为物所生存,为物所劳动,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越来越偏离,人的主体性不断丧失。而要消除异化,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是必须重视的三大方面,这对于提高人的主体性、增强社会的和谐、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消除途径;当代价值

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得到基本满足和丰富,但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消除人的异化则是必然条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更要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这对于提高人的主体性、增强社会的和谐、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的异化的涵义

“异化”一词本是指一样或类似的事物逐渐变得不一样。最先将异化这一概念运用于哲学领域的是黑格尔,他用以表达绝对精神的外化,也就是主体的活动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支配主体。而马克思更多的是将异化这一概念用于分析社会现实,用来揭示人的异化在社会现实中的表现。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一词作了哲学定义,“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括四个涵义:首先,劳动者与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即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大,那么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廉价,劳动者所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从而就越受自己生产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由此,劳动者与他所生产的产品就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其次,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已不是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劳动,而是为自身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手段,这种劳动只能称之为被迫劳动、强制劳动,而不是劳动者的自愿劳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再次,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即是人能够有意识的、能动的选择自己的活动,这是人之为人区別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而异化劳动中,人的类能力、类活动都沦为维持自身生存的工具和手段,都变成了束缚自身的、异己的类本质。最后,人同人相异化。这是前三种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劳动者的所有劳动产品都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支配,这就形成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相对立的异化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也仅有工资是属于他自己的,其余的剩余价值完全被资本家以地租、资本、利息等形式所占有。而现如今,异化现象依旧存在,人不是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劳动,而是为维持生存、为物而工作,人的生活幸福感越来越低,人的异化使人失去自由、失去自我,只注重物质而忽略精神发展的人,又谈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人的异化的消除途径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消除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的物质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是要实现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首先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异化是在生产力有所发展却又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产生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除异化的第一前提,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平衡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需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制度的发展,即坚持公有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私有财产是劳动者由于异化劳动而造成的产物和结果。这表明,异化和私有财产是互相作用的关系。消除私有财产、社会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的制度保障。

(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是消除人类异化的精神前提

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独有的,也不是每个人所固有不变的,而是在社会劳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类本质。除此之外,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交往,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和自身发展,也才能把人的三重属性——自然、社会、精神,真正结合起来并达到有机统一。然而,人的精神发展很大程度上跟不上物质发展,就会产生一种状况:人们开始不断地追逐金钱去满足物质需求,而忽略了精神世界,人的价值观逐渐扭曲,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发展也只是片面的发展。因此,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统一,是消除人的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必要途径。恩格斯也曾表示,想要摆脱这种片面性,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教育,提高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其次,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抵御不正之风,是消除异化、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保障。

三、消除人的异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更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消除人的异化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前提,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消除人的异化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的首要前提

人作为主体,并不只是指一个实体性的人,而是指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具有能动性,是一个价值关系的范畴。如果人失去了能动性、自主性,人尽管还是人,但却不具有主体性了。由此可见,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已经不具有人所特有的主体性了,而变成了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的工具和肉体。人被物所支配,为了物而生存,物成了人类社会的主体。因此,消除人的异化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的首要前提。

(二)消除人的异化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條件

当前社会,工业的高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高速前进的同时,还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的无休止的索取、破坏,而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社会,说到底,必要条件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息。在此条件下,做到发展效益和发展质量相统一,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法则和规律,要做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唯有此,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消除人的异化是必然条件和有效途径,对于实现更平衡充分的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消除人的异化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要实现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充分、最高程度的发展,消除人的异化则是不可回避的前提,首先就要做到劳动者能够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劳动,而不是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总之,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消除人的异化是其重要前提。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作的重要论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的本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探索消除异化、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道路上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需求,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我国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需要,也是当今时代最为有效的消除人的异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3]魏志军.浅析人的异化的消除及当代价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5(01):40-43.

[4] 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1).

[5] 贺善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一个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02):18-24.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当代价值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