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视角看田园体综合体

2020-05-25 02:33陆静黄雅琦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

陆静 黄雅琦

摘 要: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途径之一,对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注重好房屋、土地以及农民这三个主要要素的协调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处理这三要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三者之间产生异化的缘由,提醒即将投入建设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注意规避。

关键词:劳动理论;民相异化;田园综合体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概述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手稿》中提到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其根源在于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异化劳动的产生,进而产生私有财产,之后劳动又发生异化,如此循环。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变成了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二是劳动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成为劳动者被迫强制进行的活动;三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异化,生产资料也不为劳动者自由支配;四是人与人相异化,即工人与资本家相对立。

二、异化劳动理论下构建田园综合体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产生的,在2018年开展的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基礎上构建田园综合体,也同样可以从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来构建田园综合体,通过避免或减少异化达到建设目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对其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文件旨在通过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国各地也积极响应。其中,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论述为农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因此,未来农村将构建以核心产业为主导的田园综合体,让农民都能体验到现代田园生活。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城市问题的核心是房屋,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协调好土地与房屋的关系。因此,从异化劳动理论视角看田园综合体,房屋和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农民则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劳动者,三者之间要协调统一,它们之间若出现较为突出的异化则会影响田园综合体的预期效果。

(一)田园综合体劳动资料与农民相异化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最终目的是把大部分外流的乡村劳动力引流返回乡村,保证耕地生产,让农民不外出务工也能致富。与城市居民以住房为主要资产不同,农民的住房产权存在交易障碍。田园综合体的房屋,按照文件指示为保留原有村民的房屋及其建筑特色,由村民自主经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引进建设设计团队,对农民对房屋进行了调整,甚至有些地方将整个村庄对民房都承包给开发商,开发商则在村庄附近或周边县城为村民备好安置的房屋,整体搬迁,村子仍然空村,开发商进行重新规划统一风格后,或聘请原有村民继续经营住房,或是招聘新的员工,按照规划设计经营不同产业,吸引投资商或城市居民前往。这种“整体换血”式的建设方式有利有弊,在试点中成功的案例较多,一旦铺开建设,有可能会使得房屋、土地与农民之间产生异化。

综合田园体的房屋建设主要是美化问题和产权问题,美化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改善;而对于产权问题,已有政策出台指明农村宅基地可入市,但是也容易被开发商利用,最后演变为乡村房地产。因此,在构建田园综合体过程中农村宅基地是否入市,如何入市,还有待斟酌,如何避免农村宅基地入市后沦为房地产经济泡沫是关键。

(二)田园综合体的劳动产品与农民相异化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导致劳动被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适合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即为劳动产品。一切未经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都不是劳动产品。按照经济用途,劳动产品可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因此,在综合田园体建设过程中农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劳动产品。

农村的田地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基本农田,作为商品化生产用地;二是房屋周边的田地,村民进行自我休闲、蔬果种植。报告中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田园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质量不降低,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是可以的,合理发展家庭农场;同时还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在人们购买天然有机产品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甚至还有人放弃城市生活,租赁农村房屋,享受自己种植与养殖的乐趣。

根据一些学者的调研,农村的田地虽为农民所有,但是农民更多地是行使土地的使用权,对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用地的所有权虽然在村集体,但是所有人对于土地的利用和流转的权利仍然在当地相关的政府机构。因此政府机构容易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错误判断采取不利或极端的措施,导致了建设的偏差,容易使农民自留地与农民出现异化。

(三)田园综合体的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在此提到的田园综合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指的是指导田园体建设的领导干部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是应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而生的,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根据十九大报告指示,构建田园综合体的主要目的是要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系统、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势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模式实现乡村振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培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新农人的文化和技术进行培养与教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开展了研究,各地政府也重视对村民的培养教育,这也是精准扶贫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村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因此,近几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第一书记”、“美丽乡村”等,大批领导干部到乡村开展指导工作。

但是在工作中发现部分村民没有发展意识,满足于自给自足,既不愿意改变现状,也不愿意学习新技术提高生产和效率。甚至有些是因为懒惰而导致贫穷,靠村民的施舍过日子,或将扶贫费用挥霍殆尽。而有些地方虽然也想响应国家号召,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但是由于经费紧缺或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僻,技术服务团队很难进入,或吸引不来,因此要想技术脱贫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由于农民的社会地位始终不高,特别是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地区,不少村民通过高考和扶贫政策外出读书后不愿意再返回农村务农,导致了劳动力流失,因此不少乡村也没有学习能力较高的村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国家出台的各种扶贫政策,使得少部分村民产生了惰性,只领扶贫款维持生计,而不是汇流成河;再加上我国地广人多,对于扶贫政策的实施很难做到全面覆盖完全精准,部分落后地区为了完成任务平均分配,并没有真正准确贯彻落实。因此,为了避免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应首先考虑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灌输并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意识。

三、结语

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田园综合体的生产资料、生产产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有可能出现异化的粗浅剖析,提醒即将要开展田园体综合体建设的乡村,注意避免各个要素之间的异化。

参考文献

[1] 金孙磊,汪盛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贫困问题探究[J].决策与信息,2019:42-50.

[2] 韩小南.论私有财产与作为普遍命运的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解读[J].晋阳学刊,2019:77-81.

[3] 闵雪.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9:29-32.

[4] 魏荣.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启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3-16.

[5] 罗克全,王洋洋.共享发展对劳动异化的现实超越[J].江淮论坛,2019:77-81.

[6] 贺善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一个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0-26.

基金項目:文章为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Y1444田园综合体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的成果。

作者简介:陆静(1982.09- ),壮族,女,广西来宾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黄雅琦,女,广西大学。

猜你喜欢
田园综合体
基于三要素的田园综合体构建
用PPP投资助力田园综合体建设
广东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