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探究

2020-05-25 02:33王红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培养路径大学生

摘 要: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不断培养,这种培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发展的丰富、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基本传承和发展,更是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更快完成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支持。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应该被植入到民族高校大学生心中,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目前我国发展和现实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想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一定要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巩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本。校园文化建设是目前最基本的培养路径,在建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良好氛围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对实践教学进行重视,建造学生互动沟通的基本平台。文章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共同体;培养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对祖国统一的和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长久治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统一的判断思维和维护国家统一意识是目前让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重要举措。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发现问题后一定要及时解决问题,在提出可行培养路径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大学生各方面的特点。

一、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基本内容

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指的是共同地域人民拥有的是一种共同民族的心理体系,统一判断思维和维护国家统一意识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包含共同地域意识、文化意识、社会经济意识以及语言意识等多个层次。

第一个就是共同地域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的地域意识是最基本的基础。共同地域意识是物理上区别于其他国家最根本的特征,在共同区域内才能形成共同区域的基本意识,这样才能衍生出统一国家的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字。如果没有这样的共同区域意识,相互之间不可能让民族高校大学生实现对国家统一的基本认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目前所有人对中国这片土地具有共同的认知,才能让这样的意识发展这么多年。领土完整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地域意识的重要性是一体的,高校大学生想要具备这样的意识首先应该对共同区域的文字和语言进行了解。

第二个就是共同文化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文化是形成的内在根源,相比共同地域意识,共同文化意识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国家民族特征。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才能形成共同文化意识,无论是单体个人处在何方,在文化上都应该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要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目前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共同文化意识是民族高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根源意识。

第三就是共同社会经济意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共同的社会经济意识是最基本的外在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已经阐述很多经济因素对各民族之间联系的最基本的重要性,在各民族进行交流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共同社会经济意识推动认同感。

第四就是共同语言意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共同语言意识是最外在的表现,目前想要进一步对地域进行文化认同首先应该加强共同语言意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努力培育爱党爱国事业最基本的需要。

二、培育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意义

第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民族高校大学生作为代表各个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各个民族所在地区的基本人才资源也是未来發展所依托的主要力量。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强化各民族未来中坚力量对中国的共同区域、文化等意识。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基本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抵御外来国家文化的基本渗透,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可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个就是为实现社会长久治安和民族团结提供最重要的帮助。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急速提升也让很多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和地位势力有觊觎,也会更加频繁的对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分裂思想传播以及民族矛盾的挑唆。进行恶劣的社会暴力事件也不是没有可能,这种行为对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民族的团结如果受到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也会受到非常不好的影响。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光可以让当地大学生意识到外部势力挑唆,对我国产生恶劣的结果,这样也能意识到自身对社会成为未来中坚力量的责任。积极为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做出应有贡献,才能对未来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变化基础有更好的了解,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非常有意义。

第三个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接班人与建设者的要求。我国近些年民族聚集的一些地区一直受到国外势力的袭扰,不仅体现在一些恶劣社会性事件中,更多难以在一定时间解决的就是恶性思想传播。这些问题从长远来看造成更多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基本是基于这样形势下才能让长远意义更加突出。有效避免恶性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侵害,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责任意识以及理想信念更加稳定,对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方向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基本现状

目前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途径还存在很多误解,想要推动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的具体措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应该尽早建立。相关的思想争论课程也应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第一个问题就是民族高校开展的各民族学生交流工作不足。目前高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基础工作存在很多不足,基本的各民族之间的学生交流还没有完全实现,培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达到。实际的互动性交流可以让各民族学生之间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习俗,很多民族高校并没有将这样的交流项目作为主体培育工作项目,没有一些可供各民族学生有效交流的平台。这种机制建立需要不断发展和成熟,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更加顺利。

第二个问题就是民族高校开展的培育机制不够成熟。高校在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周期性的问题。短期机制来说,很多合班管理制度方面大部分高校都已经进行,但是总体范围比较有限,对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太有利。而且类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小组这样的团队也比较形式化,实际成立的小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扩大这样的管理机制才能让各个民族学生更好的相互学民族文化活动,实行民汉混合编队制度可以让各个环节都充满和谐的民族欢喜和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

第三个不足就是思想政论课起不到应有的基本作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构建来说是一种主渠道。特别是很多民族高校都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但是效果不显著,而且针对性不是很强。民族高校应该及时采取优化意识,这种意识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从本身的办学实际出发,一方面,应该尽快尽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着手提高课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的针对性。再有,有些学校采取一些选修课的方式很难让学生达到预期效果。就授课内容来讲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内容也比较多,对不能熟练掌握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教育内容影响是有限的,对于此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也应该考虑周全。

四、结语

民族高校大学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教学形式,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让民族高校的大学生领略到最基本的民族团结知识,才能在不断进行培育的过程中让高校大学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基础人才。优化措施对高校思想政论课的作用比较强,学生想要意识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渠道最安全、最全面。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教学,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唯人,曾雅清.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8,149(33):133.

[2] 朴芙萱.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新[J].才智,2018(22):190-191.

[3] 刘春呈.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8,31(05):95-100.

[4] 雷雪芹,王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196(02):28-32.

作者简介:王红梅(1971.08- ),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培养路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