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视角下广州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研究

2020-05-25 02:33迪娜古丽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

摘 要: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安全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挂钩,形成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统战视角下审视广州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个案探究等实证方式进行调研分析,把握当前广州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人才安全基本现状,在现状分析、困境阐释与原因探究的基础上,论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维护与推动的策略和途径,引导该群体在多元文化冲突的大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其自我价值感,职业荣誉感以及国家认同感的实现,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是高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统一战线联合与民族团结的表现。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统一战线; 人才安全

统一战线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一大重要法宝,统战对象随历史时期、历史任务、历史形势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形势下,党的统一战线的对象指《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列出的十二类人员,其中就包括少数民族人士。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高校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努力做好民族工作,要做好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工作,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把才智和精力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近70%。少数民族各类人才是新疆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又是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屏障,在党和整个国家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能源资源地位以及向西开放的经济联系地位。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等原因,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教育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严重匮乏。少数民族人才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少数民族人才安全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石。根据2019年5月的相关数据显示,广州高校有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数量达到 31 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达到 2423 人。高校如何通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统战工作,有效地将他们引导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重点。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的重要意义

(一)关于“人才安全”定义与内涵的阐释

国内目前对于“边疆安全”、“人的安全”、“国家安全”、“认同安全”的内涵及其外延都有了广泛的研究,也有很多方面的措施成果,但这些研究大都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很少结合具体的边疆安全的特殊性,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才安全。人才安全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可以指一定的时间段内的国家、地区、单位;也可以指一定时间段内的人才个体等等),人才不受威胁,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状态(可以指人才所具有的素质能力、创造力、影响力不受威胁并保持稳定与持续发展的状态,也可以指作为这些素质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载体的人才不受威胁并保持稳定与持续发展的状态)。考究当今现代性背景下的人才安全,是一种人才资源配置安全和人才资源供给安全的结合,是缘于人才问题造成的危及组织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战略利益的组织安全问题。它既包括排解外在干扰,也包括化解内部矛盾冲突和秩序调整。人才安全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人才安全机制的构建要符合系统性的需求,需要从人才的生成、发展、使用、管理、培训、激励、吸引等方面综合地构建人才安全机制。

(二)构筑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可以分别从微观、中观到宏观三个维度来讨论构筑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从微观层面来说,即学生个体层面:在人才安全构筑的过程中能够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民族观、宗教观,助力学生成长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从中观层面来说,即高校层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高校统战工作队伍的有力依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培养统战人才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目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推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统一战线工作,丰富学校统战工作的内容,深化学校统战工作的内涵。从宏观层面来说,即国家和社会层面: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安全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挂钩,形成复杂的社会问题。人才安全问题隐藏在各种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等各领域的安全之中,是各种安全问题的导火索,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边疆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鲜血液和力量储备,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开拓前进的中坚力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传播科技文化和友谊的桥梁,他们更是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推动者。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基本现状

(一)调研方式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安全問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层与面。例如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有多大影响?新疆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作为人力资本依附的人,其行动势必会受到该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影响。人才安全议题涉及个人意识形态层面的深层次问题。依靠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个案分析,尽可能全面该群体的人才安全的基本现状进行较为精准的把握。研究选取了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广东工业大学等8所广州高校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在校生与已毕业生,形成313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在校生208男生人,占总体样本66%;已毕业生,占34%,涉及到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其中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体,专业覆盖了文、理、工、医以及艺术类等专业。此外,我们还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进行了深入访谈以后个案收集。实地走访的对象包括用人单位以及已毕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从就业区域、就业岗位、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多个维度来对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职业现状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走访已毕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来自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进行了半结构性深度访谈,挖掘该群体深层次的观念和意识。

(二)调研结果分析

1.现状分析与困境阐释

从人才流动的去向可以就人才安全问题管窥一二。基于此,整合调研结果可以发现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少数民族毕业生群体:该群体返疆就业意向弱,他们因为自身能力与素质较为出众,更愿意留在内地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就业。由此,新疆建设与发展无形中面临人才的外流问题。同时留在内地就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囿于自身的民族文化所限,很难真正地融入到广东本地的南粤文化之中。

(2)回疆就业学生群体:就业区域选择上因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乡土情结,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空间的选择上,更多地考虑将来的饮食生活、择偶成家等是否便利,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会选择返疆就业。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目前在新疆各地州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南至喀什、和田,西至伊犁、阿图什,东至吐鲁番、哈密,北至阿勒泰地区,分布范围广泛,返疆就业学生群体素质层次不齐,在意识层面上表现出认同感不足以及理想信念缺失,就业流向出现南北疆冷热不均的现象,对积极服务基层的回应还不够。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面临更多的就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多为择业难而非就业难。

(3)回家基层就业学生群体:该群体中有部分属于定向性质,即毕业后要前往签约地进行服务,有些学生会以驻村干部、特岗教师等身份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因存在一定非主观意愿的成分,工作中出现抱怨等悲观情绪,在基层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认同感欠缺。

(4)返疆后未就业的学生群体,因客观上个人未得到足够重视以及主观上就业观念等因素导致毕业后几年仍然处于待业状态,这些花费高成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长期闲置在家,久而久之,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很容易将个体的遭遇归结为整个民族的遭遇,开始萌生负面的民族意识,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暴露出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

少数民族人才群体处于新旧思想、现代与传统观念、民族的与外来文化的交替、更新、并存和冲击中,从职业发展现状反观该群体的观念可以看出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利己主义至上、理想信念缺失、认同危机、基层奉献精神不足等人才安全问题。

2.原因探究

(1)宗教氛围、传统文化、家庭观念等对该群体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广州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南疆地区的农牧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从小所处的生活环境较为闭塞,因此其观念与心理极易受到地域文化以及家庭的影响。对于问卷中关于“你的家庭和父母对你观念形成和意识想法的影响有多少”的调研中,其中有41.99%的学生回答“影响很大”,有44.75%的学生回答“有些影响”,另外13.26%的学生回答“不影响”。由此可以印证家庭文化以及父母观念对于学生的影响力。

(2)对于该群体就业观的构建与引导较为忽视或针对性不强,多集中于就业技巧与就业能力的提升。教育者囿于自身经验以及知识结构,对于该群体的就业指导多集中在就业技巧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上,较少能够把握宏观层面上该群体就业选择的潜在意义。在知识结构方面,亦缺乏民族政策以及国家边疆经济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知识,同时对于此一群体的就业观的关注并未结合该群体的实际就业情况以及特有的身心特点,致使在就业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对性。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维护与推动的策略和途径

解决新疆籍少数民族人才安全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国家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生本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而本课题聚焦于少数民族人才的输出环节,着眼于从辅导员视角出发,探究如何维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中所呈现出的问题既涉及观念与思维层面,也涉及技巧与方法层面。在学生群体中进行“五个维度教育”的落实,加强对该群体统一战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注少数民族人才安全,引导该群体在多元文化冲突的大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其自我价值感,职业荣誉感以及国家认同感的实现,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是高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统一战线联合与民族团结的表现。

(一)观念教育

部分相关辅导员对新疆就业市场甚至是内地就业市场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状态不了解。因此需要辅导员在把握国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政策的基础之上,例如特岗教师、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政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观念教育,促使学生实现灵活就业,培养自身多方面的就业意识。不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亦或是民营企业及个体私营,甚至条件艰苦的基层就业。

(二)理想信念教育

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目前的就业指导多局限于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宣讲,片面地以指导学生掌握就业技巧、发布就业信息等为主,缺乏与就业密切相关的隐性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就业区域的选择就是择业观念的深层次问题,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我们深究一下,可涉及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等多个思政议题。我们要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到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未来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融合教育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传统文化、宗教习俗和成长环境的影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适应问题,其次才可以在适应的基础上谈融合,融合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包含外在环境适应与内在文化适应两个层面。解决好这两个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推进融合,有益于开拓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视野,扩展其就业选择范围。在广大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广泛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三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四个认同”(指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等专题教育。

(四)媒介教育

新媒体作为一种开放性信息媒介,其信息传播便捷快速,可帮助大学生及时准确地获知各种企业招聘信息,迅速了解企业动向,减少了大学生求职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因信息获取的滞后性而做的无用功,提高了求职的效率。新媒体的便捷易操作性,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大大节约成本,这一点对于内地高校中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更具现实意义,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的降低使求职困难得到改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利用现有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及时收集职位信息以及主动推销自我。所以,我们要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媒介意识,让其适应新媒体时代。

(五)创新创业教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创业方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天然的优势,具体表现为政策优势、文化优势以及身份优势。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具有明显的民族识别特征。那么在意识到以上优势存在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激发学生热情,从低年级抓起,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可以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依托本民族的文化,打造新疆特色品牌,根据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进行创业。

四、结语

关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问题是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着眼于当下,利益在长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创新思维、民族精神、社会担当的少数民族人才对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大价值。他们可以成长为边疆地区统战工作中一股重要而特殊的力量,促进民族团结事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统战课题《统战视角下广州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安全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迪娜古丽(1987.07- ),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讲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战略智慧
运用统一战线法宝贯彻五大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