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

2020-05-25 02:33吴德林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公信力

摘 要: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社会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社会组织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服务,使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近年来频发的社会组织信任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对社会组织重新思考,也对社会组织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文章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我国当前社会组织公信力的现状及问题、原因及分析以及最终的解决思路做出了完整的阐述。重点研究了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基本路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公信力;路径

一、当前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一)社会组织的独立性较差

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职能得以正常履行的前提条件。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而言,不能一面要求其履行其职能,另一方面又不赋予其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我国的社会组织成立和发展都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处于政府的直接或间接监管和控制之下,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而社会组织自身在自身的运营方面却没有发言权。而社会组织自身对于政府也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无法完全独立。同时,社会组织自身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组织的独立性。而社会组织独立性的缺乏不利于其自身职能的履行,使得社会组织的公益性缺乏,也影响了其公信力的强化。

(二)工作人员相关素质不高

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目标对其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相应的专业知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当前社会组织中的工作人员,缺乏稳定的人才渠道。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一项对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素质的调查研究,所有回答的社会组织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职员占比11.03%;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员占比31.7%;大专文化程度的占比27.4%;本科文化程度的职员占比27.8%;研究生硕士文化程度的仅占2.07%。由此可见,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不高,缺乏对所从事工作的科学认识和相关知识储备,自然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机制是维护社会组织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公众只有广泛参与到社会组织的监督评价中去,才能够形成对社会组织的良好印象,进而形成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保障公民参与社会组织决策监控的相关机制措施,公民缺乏制度化的参与渠道。虽有一部分社会组织邀请公民参与,但大多是处于自律。而仅靠社会组织的自律很明显是不够的,更需要来自外部的强制力保障公民的参与,才能切实保障公众的参与。

二、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一)登记制度不合理

根据我国2016年最新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九条的规定,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想要通过这些审核,不可避免地必须具备一定的官方背景,而普通的社会组织很难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于是,便导致了一些社会组织从行政注册转向了工商注册,或者直接放弃注册,成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组织,对社会组织公信力带来严重威胁。

(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不够

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政府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职能应越来越转向管理与服务。那些由政府办效率低成本高的活动应交由社会组织去做。同时,政府也应放松对社会组织的管制,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活动者。而在实际过程中,政府插手社会组织运营,干预社会组织正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有待提高。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还不够,另一方面,当前的税收政策也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保障權力得以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社会组织掌握自身各种社会资源的使用权,在缺乏外部监控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腐败问题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社会组织的监控主体主要包括三类:政府、捐赠者(社会公众)、受益对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主要存在多头领导和形式主义的不足,最终导致无人监管,流于形式的结果。而捐赠者也对社会组织缺乏监控。一方面是由于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捐赠者无力参与到对社会组织的监控中去。而受益对象由于其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没有处在与社会组织相对平等的地位,无法通过受益渠道形成对社会组织的监控。在一些情况下,受益对象只有与社会组织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获得帮助,可能会帮助社会组织欺骗社会,妨碍监督。

三、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规范是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法律保障。一方面,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审批制度,降低社会组织成立的门槛。现行的登记审批制度门槛较高,对社会组织的限制较多,将许多真正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排除在外,成为游离于法律边缘,无法得到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黑户”。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组织的登记审批制度,使更多的社会组织得到官方认证,让百姓放心。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制度。当前社会组织的运行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社会组织运行管理的混乱,各种损害社会组织公信力的丑闻不时发生。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是社会组织真正成为让人们放心的组织。

(二)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社会组织是各类社会公益服务的主体,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首先,应明确自身的目标和价值。社会组织的目标是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其次,加强组织的远景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对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逐步提升组织人员的各项素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是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步。

最后,加强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相关规章制度的缺失,是社会组织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规划,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包括绩效考核和财务管理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对组织各项活动的监管和考核评价,杜绝各种有损组织公信力行为的发生。

(三)建立独立的评估机制

当前对社会组织的评估,主要是依靠社会组织的自觉以及政府的监管。而单纯依靠社会组织自觉并不可靠,而政府监管又存在着评估成本高、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建立独立的评估机制势在必行。通过独立的评估机制,可以对各社会组织的活动效率作出客观及时的评价,从而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组织,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独立的评估机制也可以形成对社会组织的激励作用,促使其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效率,促进自身发展。

独立评估机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到各社会组织的真实状况,从而形成对那些运行良好、效率较高组织的信任,进而促进了其公信力的建设。

四、结语

社会组织作为解决“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药方,其一出现便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辩证地认识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以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也在如环保、医疗、养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受我国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其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在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这有待不断加以完善。

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问题,随着近年来频发的公众信任危机事件,已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要重新树立起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构建和谐的公众-社会组织-政府的互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最终使得人们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参考文献

[1] 唐毅.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0.

[2] 田小露.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危机与重建[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3] 曹霞,中国草根NGO公信力建设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4] 袁媛.我國非政府组织(NGO)公信力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5] 王雪琦.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

[6] 张庆.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作者简介:吴德林(1995- ),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公信力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自媒体时代再论纸媒公信力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调查与思考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