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2020-05-25 22:02徐振
科学与财富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大思政协同育人

徐振

摘 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都能设立较为齐全的课程体系,其中就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学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期为构建“大思政”格局夯实基础。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又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探索和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高校应当“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行,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但就目前情况来讲,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课呈现“孤岛化”的局面,所以,针对目前的社会背景与教学背景,高校应当想办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各专业学科中去,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发展的教育体系。

就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总体上说,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依然是“两张皮”。一方面,思想政治课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政治理论知识,完全不顾学生自身需求,导致学生对政治课变得麻木或迟钝,上课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又特别“专”,教师上专业课只是把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简单地依照课本重复,很少有教师将专业课讲得有温度、有道德教化意义。这会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缺乏兴趣。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形成交叉和互补,很难形成合力。

另外,当下大学生的成长是伴随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而成长的。受这一背景的影响,他们与以往的学生有所不同,不论是思维、意识以及感情都有所差异,正是这些不同点导致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中阻梗”。要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必须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1.概念解析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要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课程思政”指的是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

(1)二者育人目标一致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程”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程思政”则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知识体系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二者的结合能够相辅相成地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2)二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内容设置、渠道建设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差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载体。“思政课程”是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的课程,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时,具有权威性和优越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思政”则涉及专业课、公共课等各类课程,各类课程均由不同的学科来支撑,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来支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课程思政”是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隐性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理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点、渠道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各有特点。要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必须深刻把握二者的特征。

(3)二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伴相生,只有正确合理地把握二者的一致性和特点,最大限度上运用好二者的特性和优势,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协同发展之势,从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深入而广泛的实施提供方向指引、内容体系建设等保障,“课程思政”则为“思政课程”的生动实践提供广阔舞台和展示空间。“思政课程”讲好了,“课程思政” 就容易推进,“课程思政” 做好了,“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则更为突出。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想引领工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既需要从理论上阐释和解读,又要从实践上来指导和践行,二者最终目标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只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可用之才。

第二、“大思政”的迫切需要

过去,由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缺失,一些教师主观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和完成,专业课和公共课主要是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与专业脱钩,满足不了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的需求。通过推进实施 “课程思政”,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并能與专业知识、日常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协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可以使学校全体教师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最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1、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体系

以具体的专业课程为载体,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充分体现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育人责任,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改变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思想政治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同向同行。二是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等角度提出全面要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的教育体系。三是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敏感度,坚持原则,把握方向。专业课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及时、适时地引导,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拓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践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注重课堂教育教学,更要注重实践引导。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应扩展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说,“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中要把课程内容与时代大背景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和伟大志向,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中,则要把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课堂外的实践中,实现全覆盖。可以说,“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指引了实践方向,而“课程思政”则拓展了“思政课程”的实践空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还要与时俱进,依托移动互联网开设微信公众号,依托学校的智能校园或智能课堂等平台,加强与学生思想上的互动交流,时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3、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必须要有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都要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汇,是一场长久且意义深远的教育改革,高校必须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体系,拓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践空间,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积极探索适合于学校实际的协同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淼.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思政”之路径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253-254

[2]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27-30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大思政协同育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