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0-05-30 03:26杜荣焕王小娜
光明中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焦虑症情志常规

杜荣焕 王小娜

焦虑症是指因神经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焦虑、恐惧、担心、失眠等异常状态的心理疾病,患者多伴机运动功能异常,缺乏安全感,有明显的恐惧、紧张情绪[1]。本案选取了126例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中医情志护理,观察了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了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案研究对象126例,均为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焦虑症患者,依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中医组各63例。常规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18~73岁,平均(48.46±5.33)岁;病程6个月至7年,平均(3.13±1.07)年。中医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18~75岁,平均(47.57±5.04)岁;病程6个月至8年,平均(3.25±1.05)年。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案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所有患者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焦虑症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原发性焦虑症状,且以下列症状中的2项以上相符:经常或持续性无明确对象与内容的恐惧;伴自主神经症状或是运动性不安感;社会功能受损;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超14分。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甲亢、高血压、冠心病、存在交流障碍或药物依赖等患者。

1.3 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以常规护理;中医组患者于常规组患者基础上加施中医情志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情志相胜:依中医五行中的相生相克理论,悲可胜怒、喜可胜悲、恐可胜喜、思可胜恐、怒可胜思等,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结合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采取情志相胜的方式,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如患者因担心无法融入社会或是给家庭带来负担而产生恐惧、悲伤等情绪,护理人员可依思可胜恐、喜可胜悲的理论,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患者在刚入院时,因环境的改变与自身疾病的原因,极易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即可依喜胜忧的理论,通过讲笑话、听相声等方式,让患者尽快摆脱忧虑,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使患者能尽快熟悉并接受新环境。②移情:护理人员可主动了解患者喜好,为患者播放其喜爱的音乐、电影、电视剧等,转移患者注意力,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同类病友及家属等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发挥个人特长,使自己变得豁朗。③发泄解郁:引导患者通过对他人倾诉、实施安全发泄行为等让患者将内心抑郁、焦虑情绪发泄出来,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主动倾听患者倾诉,并对其不良心理情绪表示理解,多带患者出去散心,让患者感受外界的美好,使患者能有多种方式发泄自身不良情绪。④答疑解惑:患者负面情绪的产生多数与患者缺乏对疾病与治疗方式的深入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疾病的产生原因、治疗方法、治疗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可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友,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消除患者疑虑。

1.4 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症状改善情况,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焦虑症状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严重。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利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记录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利用本院自制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采取百分制评分,得分超85分为非常满意,得分为70~85分为基本满意,得分低于7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组患者护理前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均有所下降,中医组患者护理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2组患者护理前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均有所上升,中医组护理后SF-36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中医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6.83%,较常规组的85.71%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焦虑症是现代都市人群中常见的精神类疾病,患者常感觉焦虑、紧张及莫名的恐惧。伴随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症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护理学已逐步从传统模式发展成整体模式,对于患者的护理更加重视为其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2]。焦虑症患者本身存在严重的焦虑、担忧等情况,若不及时给予护理干预,将极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自残、自杀的思想与行为。

中医的情志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等给予患者相应护理服务,以此来影响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治疗与护理[3]。对于现代化医学而言,中医情志护理其实就是心理护理,但其又不同于普遍的心理护理。中医的情志护理拥有丰富的理论经验,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情志护理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帮助患者将病情转危为安[4]。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研究领域所开拓的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实施护理的方法。中医临床实践表明,患者的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医学正传》有言:“情志致病可损五脏”,情绪的变化会对内脏产生不同的影响[5],因此,情志护理非常有利改善患者病情。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此七情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情感反应,本身是不会引起疾病的,但若情志过激,超出人的正常承受范围,就极可能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失调,最终引起疾病的产生[6]。“人体五志惟心所使”,人的各种情感表达均以“心”为中心,一切均是人心中所想,是人的情感表达[7]。情志由五脏精气所生,情志失常就会导致人体脏腑的精、气、血、神发生异常。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由情志失常所产生的疾病自然也需从情志出发进行治疗,我国古代便有“移情”“疏导”“暗示”等情志护理方法[8],结合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古人有提出“怒伤肝”“忧伤肺”的理论[9]。

本案126例于我院进行诊疗的焦虑症患者分为2组,分别行常规护理与中医情志护理,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后,中医组患者的HAMD评分为(17.01±6.25)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与常规组护理后(P<0.05),表明经中医情志护理,患者焦虑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焦虑程度明显减轻;中医组患者护理后SF-36评分为(80.22±8.13)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与常规组护理后(P<0.05),表明患者经中医情志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另,本案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医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96.83%vs85.71%),说明中医情志护理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利减少护患纠纷,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分析其原因,首先,情志相胜依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以一种情志活动来淡化了另一种不良情志,《丹溪心法》有云:“怒伤以忧胜之,喜伤以恐胜之,恐伤以思胜之,惊伤以忧胜之,悲伤以喜胜之”[10],在实际护理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可依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以一种情志淡化或去除另一种情志,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其次,移情法让患者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自身疾病上,而是转移至其感兴趣的话题或是活动上,有利诱发出患者的积极情绪;再次,中医有云:“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神伤,危害匪浅”,可见,适当发泄情绪有利缓解患者负面心理状态,是减轻患者负面情绪的良好措施[11]。在进行护理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通过语言、适当的行为进行情绪发泄;最后,答疑解惑让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不会产生过度悲观或是乐观的心理,使患者能正确而积极地面对治疗与护理,减轻了患者因对疾病的未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当中,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定期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检验所采取情志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并不断进行改善[12],提高中医情志护理的针对性,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此外,中医情志护理应贯穿治疗始终,在给予患者中医情志护理的过程当中,切勿一味说教,要多种护理方法相互结合,以免患者产生厌烦感,最终适得其反。

针对焦虑症患者,对其行中医情志护理有利减轻患者焦虑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有利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焦虑症情志常规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常规之外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别受限于常规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