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继承者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

2020-06-02 07:25冯俏丹
武术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继承者平衡态传承者

冯俏丹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1 耗散结构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一种专门针对系统如何形成自组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中自组织中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就能从原先混乱的无序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序的状态。处于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系统自发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将其定义为耗散结构。[1]继承者系统如何形成耗散结构,在有效条件和途径下形成自组织,是继承者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点。新时代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愈发重视,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耀眼标志,如今却面临着逐渐没落,传承内容已经或者处于正在消亡,传承方法套路化,缺乏技击含义和文化精神传承不到位的困境。同时传承中继承者地位不受重视,机械式套路传承,缺乏创造性。传承系统与继承者系统之间不能形成链式功能作用,又因社会需求的影响导致传统武术失去重心。那么,首先分析继承者系统的结构,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蓝本”,探寻继承者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将是传统武术传承系统可持续发展起点。要解决传统武术传承的“无序性”及引导继承者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总结普里高津以及前人所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耗散结构理论中四个条件(保持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能作为继承者系统的核心根据。

2 传统武术继承者系统的孤立性

自古以来,传统武术传承依据存在地方风俗习惯和文化信仰影响。然而大部分出于保密与保证传承正宗,整个传承系统较为保守与封闭。尊师重道等传统文化思想及传统武术文化确立传承人于师门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传统武术传承以传承人为中心,传承与门派的发展方向均以传承人意向进行选择,因此导致传统武术传承出现“无序”。从古至今传承人承担传承与门派兴衰世代使命,然而继承者处于被动接受及不得有任何违背师父或师门言行的困境, 卑微的身份地位往往成为传承中被忽略以及孤立的因素,随着社会价值需求导致传统武术发展陷入无助的状态。由“传承”一词中可得知,在传承中传者具有导向性,继承者为后者具备延续性,因此是传承中最为活力以及最为复杂的核心要素,传承起点应将着眼点至于继承者,牢固继承者于传承系统的中心地位。 复杂的继承者系统不能被看作线性的静态系统来看待,继承者系统不能仅靠外在力量得到发展与控制,而是应借助内在力量释放无限的动力。

3 继承者系统的结构

继承者系统作为个人系统,其内部或外部关系复杂性。分析系统结构和要素,有利于继承者耗散结构的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对系统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继承者系统的结构由图1所示。

图1 承者系统结构

图1所示为继承者系统的内外结构。传承者、服装、器械、场地、精神文化信仰、门派内效评、传承方式、传承途径是继承者系统的外部传承环境。思维结构、能力结构、道德意志、个性特征和悟性是继承者系统需关注的关键内部因素。继承者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依靠继承者系统内部与外部传承环境的开放性交流,内部各因素间非线性关系相互作用,使系统往远离平衡态的区域发展,外部传承环境的外涨落以及系统内部的内涨落在一定的阈值产生质的突变,最终形成继承者系统的耗散结构。

4 继承者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

4.1 继承者系统开放是传承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历史及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给予传承者“一言堂”的崇高地位,孤立继承者系统开发与发展。门派制度、师训及传统封建思想约束继承者系统对开放追望。事实上,继承者对传统武术传承充斥着时代的使命感,无论是技术还是精神文化信仰,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持开放性的态度以及积极主动的倾向,更希望通过自身的传承与传播,为传统武术注入新热血及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立足。六七十年代至今人们对武术题材的影视钟爱程度及追捧便可见,不少人因影视作品中浮夸的对抗场面而吸引。技击弱化、“一言堂”和“确定性”套路传承等成为了当今传统武术传承基本模式。有计划学习和既定结果(即学会套路便满师),甚至将套路是实现传承目标和达到结果的手段,形式化传承导致传统武术生存找不到出路。对传统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应该以本质的技击为核心,实现体系化传承,而非片段化,按照科学化的程序而非固有的程序进行传授。[2]改变形式化传承模式,提高继承者对传统武术传承的主动性与自主性,促进自主发展。因此,依据继承者系统组成结构,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改变其困境的关键点为:其一,传承者角色与传统封建思想的转变。传者角色应由主宰者、传承人转变成与继承者平等交流的倾听者。突破传承者不可逾越崇高地位,以开放的交流环境进行传承与合作,形成一种传承者与继承者共存的理念,以建立对话机制实现传承的反馈。新时代新思想,传统武术于传承过程中其封建思想需转变开放新思想。摒弃捆绑继承者思想自主发展的条框,以研究性和探究性方式交流,不局限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技术,通过实战训练,针对技术体系的分析,与承者进行创新性的合作推陈出新,得出新结论、新战术以及新思想,使传统武术文化得到质的传承。其二,人本主义的传承方式,荷兰学者胥金珈在他的《游戏人间》中曾根据传承作用与效果将传承分为两种:一种是快乐的传承,是游戏的、玩耍的、娱乐的、开心的消费性传承;另一种是痛苦的传承,是说服的、管理的、强制的、规范的、指令的,甚至是灾难的、工作性和生产性的传承。[3]众所周知传统武术为求练得一身真功夫与正气,武术的训练条件及过程极度苛刻。显而易见,传统武术应转变痛苦传承模式,转换以人为本的快乐传承。人本主义的传承方式,应该将关注点至于个人而非批量传承。从技术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整理,规范拳种的技术内容体系,根据每个继承者的身体素质情况及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传承内容与方法。改良传统痛苦习武方式,通过体系化训练模式,培养继承者成为“德行与能力”并存的武术人;尊重继承者的人格,致力于以武立德的理念。武术教育,不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4]

4.2 远离平衡态——形成继承者系统耗散结构重要条件

现代传统武术以套路化形式传承无疑追求平衡态传承模式。 技击弱化更使传承趋向“稳定”。传者根据自身对拳种理解进行传承,以管理者身份控制整个传承过程的稳定性。技术体系的守旧、训练过程的重复性、传承模式的统一性和传统旧思想的封建性,导致继承者对技术、思想与武术知识的顺从心理。套路化传承失去实战技击对抗,技击性消亡导致传统武术创造性发展成为空谈。继承者的自主性无从谈起,形成自组织的条件被扼杀。因此要推动继承者不断远离平衡态,首先传承者将技击置于传承内容首位,通过技击传承引导继承者主动性与自主性。通过各种方法了解继承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根据其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技术内容和训练方法,所选技术动作习得跨度不宜过大,继承者对原有的认知结构作调整才能应对完成,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努力、积极参与和深入学习与交流的前提下进行。所选内容体现其技击性同时使继承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信任。新技术体系学习对原有认知结构的冲击,产生不平衡状态,此时传承者需引起继承者对不平衡存在的意识,引导其适应不平衡,刺激他们对学习传统武术的动力。远离平衡态使传承过程变得曲折、多样和奇异,同时促进自主学习能力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多维度发展,增添继承者动力与使命感,因此传承结果甚是不可确定。面临不平衡时承者会出现质疑的声音以及标新立异,传承者尽可能为其解除困惑,保护好这反叛意识的幼苗,以宽容的心态接受质疑之声。若遇上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选择与继承者共同打破传统,大胆设想进行改进,以不同实战情景进行多角度、综合性的新技术体系尝试与思考,培养继承者独立思考,多维度以及综合性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远离平衡态具有双面性,它既能造就继承者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相反也能使继承者对传统武术传承产生抗拒,出现不可控的境地。因此,如何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找到一个支点,这将会是另一个更高层次有待探寻与论证的课题。

4.3 继承者系统进化的推动力——非线性相关

历代以来传统武术传承过程理所应当地被理解为一种简单线性叠加过程。即继承者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通过艰苦训练,便能得到回报以及学得武术精髓。事实上付出与回报之间并非一定成正比例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难以控制的非线性关系。传统武术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武术缄默知识是武者隐含于个人经验中的一种高度个人化知识,它难以规范化的方式传递。教授与习得的“在场性”决定了非标准化的缄默体系,这尤以在传统武术师徒关系的建构中为甚。[5]传承者口授拳术要点,其一个眼神、一句话语甚至一个微小动作能使继承者顿悟,理解当中真谛。传统武术讲究身心整体的协调发展,“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也。”(《拳道中枢 试力》)。继承者系统结构中的悟性要素在整个传承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悟性高者则领会师父所传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双方间心与心交流和情感的交织,推动继承者精神境界往高层次发展。继承者系统内各个要素间非线性关系,其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决定了系统发展的模式、速度与进化。传统武术是个人能力与精神境界之间交融的价值追求,其精神境界的修养并不论时间的长短能定论。

4.4 继承者系统形成自组织的触发器——涨落

涨落是继承者系统在临界点上整个系统质变的触发器。 涨落的出现导致系统产生波动。涨落有外涨落与内涨落两种情况,外涨落是指由于外部偶然机遇的信息触发而形成的涨落。如牛顿通过苹果从树上掉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内涨落则是指由于人脑内部积淀下来的思维知识信息的闪现而导致的思维涨落。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研究结果并不能得到信服。在某一天夜里做梦,碳原子如蛇弯曲盘绕,他在潜意识的涨落中得出了结果。外涨落与内涨落间存在相互关联与相互促进的关系。继承者系统内涨落来源于他们内部复杂非线性机制产生作用的结果,外部传承环境无法引起内涨落出现。外涨落产生由外部传承环境所提供。首先,传承者要扩大继承者思想与管理上的开放性,远离思想上的平衡态,不断引入负熵流,为内涨落的出现提供创造性条件。接着以突出技击性为核心的传承内容,通过外部传承环境中的服装器械、精神文化信仰、师门内部的效评、传承方式和传承途径引起外涨落,借此关注继承者对技术动作运用以及对技击的理解。最后创造不同设定场景与实战对抗。充分利用外部传承环境的作用,为继承者提供更大想象及思考空间。设定不同场景对抗使其学有所用发挥该拳种的技击性,身心获得满足感;实战对抗促使他们在对战过程中对技术的运用,以及引导其潜意识的涨落,产生创新性的思维及创造性的技术。与此同时传承者要适时点拨以及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触动其内涨落的出现,保护好创造性思维的幼苗, 扩展他们内部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思维,在非线性机制的作用下将拳种新技术体系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形成和完善新创造技术体系的过程联系起来。这就是哈肯描述的:“通过涨落出现新的序参量,成功地把分散的点联系起来”的过程。[6]涨落过程推动思维系统和能力系统上质的进化,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最终继承者系统形成自组织。

5 结语

继承者系统自组织的形成,通过认识继承者系统结构,保持系统开放性,带动继承者系统往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发展,在临界点上通过外涨落与内涨落使系统得到质的变化,同时摆脱确定性套路化的传承模式,最终继承者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由“无序”达到“有序”的状态,进而系统全面可持续发展。传统武术继承者系统作为传承系统的子系统,一定程度上对后者产生不同规模的影响。继承者系统需与传承系统保持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密切交流,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引入负熵流,才能降低传承系统的总熵,保持传承系统自组织的稳定性。传承系统自组织形成是传统武术传承理想诉求,因此这还将需广大武术传承者与武术研究者针对传统武术传承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作更深入地探讨。

猜你喜欢
继承者平衡态传承者
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民族形象 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山的最高处
继承者们
华尔街:人性的迷失——读《华尔街的继承者》《华尔街之狼》有感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民族艺术的坚守者与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