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期待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020-06-03 04:02沈洁诺
戏剧之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压力心理问题跨文化

沈洁诺

【摘 要】当代大学生由于跨地域带来的跨文化挑战以及多重压力因素,产生了相应的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是大学生内心渴望有外部因素出现来改变自身状况的一种心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期待,发挥好教师“领路人”的角色,引进当地文化,丰富校园活动,革新心理宣传手段等应对策略,能合理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跨文化;压力;心理期待;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4-0149-02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状况也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又对父母、老师甚至同学等具有依赖心理;一方面渴望理解、包容,另一方面害怕寻求帮助、与他人沟通心理问题。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中,他们就产生了相应的心理期待。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期待的产生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首先,本文中探讨的大学生的心理期待与一般心理学所指的“期望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中的期待是有区别的。“期望效应”中的心理期待侧重于人对自身的心理暗示作用,而本文中的心理期待侧重于大学生渴望有外部因素出现,以此来改变自身状况。

在提出这样一个概念的前提下,本文将继续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期待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一、产生原因

(一)文化因素——跨地域带来的跨文化挑战

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大多在出生地或者定居地完成学业。学校里接触到的同龄人大多共享一个地域文化背景,鲜有文化差异。而对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很多需要横跨多个省市、大半个中国甚至更远。地理大跨度特别是南方、北方这样的跨度,带来的不仅是气候水土的不适应,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其中包括语言差异、生活习惯差异等。

1.语言差异。北方方言大多为官话方言,在北京话基础上发展起来,接近普通话,容易理解;而南方方言大致分为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和闽南方言,不容易懂且南方各方言之间不易相通。这一语言差异会导致进入不同方言区的大学生在与当地人沟通时可能产生语言上的无助感,进而触发其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此时的大学生会产生想要听懂当地方言、渴望融入当地文化的心理期待。

2.生活习惯差异

生活习惯差异包括饮食、出行等差异。在饮食上,学生会因为地域差异带来的口味等的差异,吃不惯当地的食物,从而诱发学生的恋家之情。在出行方面,人生地不熟会让学生感到孤独与迷失。生活细节的差异让大学生产生了在异地找到归属感的心理期待。

(二)压力因素——多重压力的挑战

相较高中单层的升学压力,当代大学生要面对的是多重压力的挑战,包括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

1.人际交往压力。大学自由选课的模式,使班集体这一概念大大削弱:不再像高中能认识固定的同学,大学交友充满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多元性是指,对方可能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双方在语言、生活习惯甚至价值观层面都有差异;不确定性是指,在自由选课自主安排课余时间的模式下,交友方式、时间、地点等因素需要双方共同磨合,否則容易被这些因素牵制,最终导致交友停留在浅层乃至失败。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压力下,大学生会产生有人能引导自己交友,提供交友平台或者主动发现并倾听、陪伴自己的心理期待。

2.学业压力。过去高中是传统的灌输式授课且以考试为导向,由家长和学校共同监督,而现在大学时代的授课多为启发式教学,课程内在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这一转变会让很多学生措手不及甚至感到迷茫:我的专业到底该怎么学?我听不懂,该怎么办?课余时间我该用来干什么?有的学生,因为缺乏自制力,过度挥霍学习时间,忽略学业。但当大三来临甚至临近毕业时,又意识到绩点、奖学金等的重要性,开始想要提高成绩,却又因知识的脱节、断层而无法填补学业的空缺。另外,有些地方的教育不够发达,学生无法跟上大学本专业的课程。这三种情况下的学生,都面对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他们内心都想要去解决学业上的困惑,因而会产生一种渴望遇到学业上的领路人来引导自己的心理期待。

3.就业压力。在《201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8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1%,已连续四年下降,且平均月收入为4624元,很多大学生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工作难找,找到的工作赚得少。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特别是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学生,在迈过“找工作槛”后,还需面对职场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可能是来自技术、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这让大学生在校时,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使他们产生正确了解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就业现状和职场的心理期待。

4.情感压力。大学生的情感压力主要分为亲情压力和爱情压力,友情压力归在人际交往压力之中,故在此不再赘述。对于亲情,大学生想脱离父母的照顾与保护而独立,但又没有实际的独立能力,比如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想和父母多沟通,但与父母有很多观念上的冲突;想寻求父母帮助,但又不想给父母任何的负担,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把这些负担转移到自己身上。爱情压力层面,有的情侣时常与对方因为琐事发生争吵,由此可能产生恋爱的回避心理、倦怠心理,原本甜蜜的恋情变成一种痛苦的负担;有的在“被分手”后,深陷过去,消极低沉。另外,当亲情压力和爱情压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比如恋情遭到父母的反对,压力会倍增。以上大学生在亲情、爱情上遇到的问题,都会让他们想要找寻一个宣泄的出口,由此会产生渴望他人帮助自己解决情感问题的心理期待。

二、应对策略

综合上述的原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合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期待,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健康地度过校园生活。

(一)当好学生的“领路人”

尽管大学倡导的是自主学习,但如何让学生平稳地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离不开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当学生对学业、就业等感到迷茫时,学校和老师是学生身边最能给出专业性建议的人。因此,学校和老师应当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应用教学,比如本专业的运用领域、未来就业的方向;

2.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困惑;

3.经常举办有关专业、就业的科普讲座或经验分享会,如优秀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

4.在进入大学初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且将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活动贯彻于整个大学,通过演讲比赛等手段,推动学生思考规划;

5.对于跟不上课程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根据情况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课程衔接辅导;

6.开设恋爱心理等课程,让学生理性看待爱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当地文化进校园

1.学校开设乡土文化课程或方言课程;

2. 引进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活动进校园,比如,上海的高校可以引进“沪剧”,举办“海派作家”的书展等;

3.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之间可通过结对的方式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同时也能帮助外地学生更快了解当地文化。学生之间还可以小规模地组织去当地旅游,深入当地的大街小巷,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1.学校食堂可以将菜品多样化,而不是局限于当地的口味。应当尽可能地提供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让学生在食堂就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2.举办全国文化交流节。在节日上,以区域或省、市为单位,报名活动的该地的学生为参展人,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等。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区文化,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上找到和自己来自同一地区的老乡,感受家乡的文化,消除在异乡的孤独感,找到归属感。

(四)丰富校园活动,定期展开班级活动

1.校园活动一般由学生社团开展,但社团普遍存在活动少、组织懒散的现象。因此,学生社团成员应加强督促,让社团定期开展高质量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新同学,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

2.适度强化班级概念,以便学生能够较快认识其他同学,削弱其陌生感,增强安全感。

(五)革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方式、活动形式,成为“好港湾”

心理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很多活动的开展并未很好地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身上。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革新心理教育的宣传方式。比如,创建心理咨询中心的微信、微博公众号,定期更新账号内容。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趣味性和帮助性,而不是泛泛而谈。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讲座,做简单的知识普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一同参与思考心理健康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通过校园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主题演讲,学生能主动去了解相关心理知识,加深学生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心理问题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而是普遍的现象。

心理中心应配备专业的老师和环境,给学生提供倾诉的良好条件,成为学生心灵的避风港。当代学生逐渐认识到心理咨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是有帮助的,但很多大学的心理中心建设并不完善,导致学生在去过之后,对心理中心产生失望心理,放弃再次寻求帮助。因此,大学应当首先完善心理中心的人员配备和环境,心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度,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其次,要让学生知晓心理中心的存在及其作用,在了解且信任的前提下,学生才可能向心理中心寻求帮助。只有心理中心正确地发挥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宣泄自己的压力,缓解自身的心理问题。

承认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普通性。传统观念中,有心理问题等同于“神经病”“精神病”。想要让更多的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表达内心想法,需要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家都要敢于承认,并且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出现是普遍的正常现象,如同感冒一般,可以痊愈。

综上所述,找到大学生心理期待产生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离不开学校、老师、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幫助他们改善心理状况,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莹.北京高职学生情感压力调查[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49-50.

[2]徐周.基于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压力心理教育问题的思考[J].才智,2018,(09),115.

[3]刘梓婵,梁紫薇,刘慧姝.大学生压力的来源及其解决办法[J].智库时代,2019,(11),277-277+279.

[4]吕良珍.浅议教师的“期待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才智,2019,(28),7.

[5]钟建林.心理期待:影响教育效果的隐性力量[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18,(06),60-62.

猜你喜欢
压力心理问题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