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与环境“对话”的建筑师搭档

2020-06-05 08:29江滨王飞扬
中国勘察设计 2020年5期
关键词:自由空间都柏林对话

■江滨 王飞扬

“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复杂,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1]

——伊冯·法雷尔

概 述

2020年3月3日,格拉夫顿建筑事 务所 (Grafton Architects) 的主要合伙人伊冯 ·法雷尔 (Yvonne Farrell)和谢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图1)荣获建筑界的最高奖项 ——普利兹克奖。她们是继扎哈·哈迪德(2004年)、妹岛和世(2010年与西泽立卫共同获奖)、卡莫·皮格姆(2017年与拉斐尔·阿兰达和拉蒙·比拉尔塔共同获奖)之后,第四次荣获此奖项的女性建筑师。正如评审委员会所说的那样:“作为传统上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领域中的先驱,他们在开创出模范性专业道路的同时,也为其他人点亮了一盏明灯。”

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既是建筑实践者,也是建筑教育家。她们在建筑实践中追求能为使用者提供最合理空间的高质量建筑;在建筑教学中,她们把总结的经验和提取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并从学生身上有所获益,她们将其比作“平行现实”(parallel reality),即一种双向的实践活动。建筑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所设计的建筑主要集中在自己的家乡爱尔兰。其中包括北国王街住宅(North King Street Housing)(爱尔兰都柏林,2000年),柏林大学爱尔兰城市研究院(Urban Institute of Ireland)(爱尔兰都柏林,2002年),索尔斯蒂斯艺术中心(Solstice Arts Centre)(爱尔兰纳文,2007年),洛雷托社区学校(Loreto Community School)(爱尔兰米尔福德,2006年),财政部办公楼(爱尔兰都柏林,2009年)以及利默里克大学医学院(Medical School, University of Limerick)(爱尔兰利默里克,2012年)。此外,2008年,她们在米兰的博科尼大学项目(Bocconi University) 荣获了“年度最佳建筑奖”;2009年,在爱尔兰获得了公民信任奖和爱尔兰建筑协会特别奖;2012年,建筑作品——利马工程技术大学(UTEC)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荣获银狮奖;“2014年,入围2014 AJ 建筑女性奖。”[2]2019年,她们获得了RIAI 詹姆斯·冈东终身成就奖 (RIAI James Gandon Medal),并在今年被授予“2020 RIBA 皇家建筑金奖(RIBA Royal Gold Medal)。”

成长经历

伊冯·法雷尔1951年出生于爱尔兰塔拉莫尔,谢莉·麦克纳1952年出生于爱尔兰克莱尔郡利敦。爱尔兰这座在当代建筑界默默无名的小岛,却是她们对建筑设计热爱的觉醒地,法雷尔与麦克纳马拉在这个集山地、平原、森林、海岸为一体的岛屿出生、接受教育、教书育人并开启建筑之路。

20世纪70年代,两人在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建筑学院相遇,1976年毕业后又都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从1976年到2002年,她们在都柏林大学建筑学院从事教育事业。1978年,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以及其他三人共同成立了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事务所的名字是以他们第一个办公室所在的街道命名,意在表达他们的设计优先考虑场所而非个体的存在,他们使用包括石头和混凝土在内的重型材料来形成宽敞的建筑空间,以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上世纪90年代,作为Group 91的创办成员,她们参与了都柏林圣殿酒吧区(Temple Bar)的复兴设计,在设计中她们吸收并融合了当地城市发展的轨迹,此次复兴改造是“衰败老城走向活力都市的转折点,也是目前爱尔兰最活跃的一批中青年设计师走向世界建筑舞台的转折点。”[3]随后的40多年间,她们在爱尔兰、英国、意大利等不同国家设计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化建筑与教育建筑。

图2 北国王街住宅

图3 爱尔兰城市研究院

2000年,法雷尔与麦克纳马拉在爱尔兰都柏林设计了北国王街住宅(图2)。该建筑涉及82套公寓,她们试图使用合理的承重结构打造一幢平和而谦逊的建筑。在立面上设置了许多松散的开口,这是一种不带有任何建筑风格(non-stylistic) 的表达,开口内部是一个个既能容纳睡眠又能容纳居住的多功能空间。她们对都柏林有着深刻的认知,以敏锐的观察力、开放而好奇的探索精神,在尊重当地文脉与背景的前提下,以一种不失新颖与现代的方式进行着设计。她们将北国王街住宅融入城市中,使其就像一个“好邻居”,在打破固有界限感的同时使得社区更加融洽。

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擅长从细节上彰显建筑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低预算的建筑中。2002年,她们设计了爱尔兰城市研究院(图3),这座建筑主体由不同材质的两个层面组成,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方盒子”。其中,位于下方的“地面层”用作为隐私空间,如环境实验室和私人研究中心等。整个建筑采用“手工表皮”的处理方式,以开口、折叠、阴影处理和其他方面的变化来改变材料外观形态,从而使建筑在视觉层面拥有惊人的空间复杂性。从庞大的建筑结构到细小的施工节点,作品直接反映了她们对设计和建造的理解。

2004年5月29日,她们作为拉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代表人物,出席了由“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举办的题为‘结构·肌理和地形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4]在会议上,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建筑的围合元素。她们的建筑在选材和围合构件上具有多样性,结构支撑部件和围合部件时常能够相互转换,甚至自然中的光线也能成为构成她们建筑围合体的元素之一,其变化原则既满足建筑内部使用需求,又使建筑外观成为城市环境肌理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她们便能将建筑的整体姿态融入当地城市的自然地貌之中。

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职业经历丰富,曾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都会建筑学院等多所大学担任外部考官,以及在奥斯陆、斯德哥尔摩、柏林、耶鲁、布法罗、圣路易斯、堪萨斯城和坦帕等欧美建筑学院广泛授课。2010年,她们在哈佛设计研究生院担任Kenzo Tange 主席,并于2013年被任命为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的全职教授。2014年,她们一起出版了《对话与翻译:格拉夫顿建筑师》(Dialogue and Translation Grafton Architects)一书。这本书介绍了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日常,以及她们的知识和文学兴趣,建筑项目的档案和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 的评论。2015年,她们被都柏林大学建筑学院任命为兼职教授,并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担任环境管理和生态设计专业的客座教授。2018年,她们获选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2019年4月,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被都柏林圣三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于同年11月被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相同的教育背景,共同的工作经历,一起创业至今,她们两人在一起学习、工作的日子长达40多年。如果没有彼此相互的欣赏、补充和信任,这种合作肯定走不到今天。在世界著名设计师合作的设计事务所中,有许多两个或者多个设计师长期成功合作的例子,这说明设计事务有非常人性的一面,也有非常商业化、理性化的一面,和纯艺术家注重和彰显艺术家个性和特色有极大的区别。这种在坚韧信念指引下的长期合作,以及她们对待建筑及创作方式永不妥协的敬业实践、思想的冲突和碰撞,以及设计灵感的磨合和交融,本身就是一种不断的成长过程。

设计哲学

建筑中的“自由空间”拥有更多可能性

“自由空间(Freespace)”在建筑领域最先由美国建筑师利布斯·伍兹(Lebbeus Woods)提出,他对此定义为“没有预先设定好使用功能的空间。”[5]他认为,自由空间是建筑师创造的具有不确定因素的场所。伍兹去世6年后,由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策划的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再一次将“自由空间”一词高调地呈现于人们的视野中。对于绝大多数建筑师来说,“自由空间”并不陌生,通常意义下,它能使建筑内部产生流动感,打破封闭空间之间的隔阂,从而有效增加空间的使用效率。国际建筑双年展上,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对于“自由空间”这个词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她们期望通过展览,使各地的建筑师能够演绎不同的空间形态,从而为现代建筑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

作为此次双年展的策展人,“自由空间”的设计理念同样体现在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大部分的建筑作品中。她们经常设计一些大型且拥有无障碍结构的建筑,其室内与室外的概念愈发模糊,建筑所呈现的形态常常介于空间和场所之间。她们在利马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自由空间的展现方式为重叠的垂直空间(图4、图5)。麦克纳马拉对她们的这种建筑方法描述为“我们不是构想一个空间,然后为其寻找结构,而是构建了一个结构,而后又创造了一个空间。”[6]她们将校园浓缩于占地面积不到4000平方米的建筑物中,在垂直方向上将空间交融、重叠。建筑内部涵盖多个连续的中庭,贯穿于整个垂直折叠的校园中,营造出了互相渗透的公共空间,使学生在空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建筑物从外观看上去像是一座人造悬崖,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用独特的场地条件及其与太平洋之间微妙的关系,用“悬崖”的概念定义了城市与海洋之间的边界。“悬崖”所呈现的垂直空间既有礼堂、会议室、剧院等封闭私密空间,也有中庭、花园和广场等公共空间,它鼓励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之间进行文化互动。“该大楼是兼具开放式和封闭式空间的垂直校园,被称为‘现代马丘比丘(Machu Picchu)’。”[7]

在她们的作品中,“自由空间”不仅仅是现代建筑中的一种空间表现手法和特征,也不是局限于通俗意义下的共享空间,它“延续了某种基本的价值,并进行了延伸和扩展”。[8]她们通过“自由空间”的概念,将人们对建筑和空间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社会视角中。首先,“自由空间”是一种载体,它承载了在空间内部的人们肢体、语言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此时内部的人们感受到的空间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其次,“自由空间”能够激发空间内部人们的创造力和热情,为人们的思维创造提供了自由。它建立起人与建筑之间的对话,形成一种场所精神,从而引发人们对自我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最后,“自由空间”也迫使人们进行反思,思考当前空间是否是解决建筑矛盾的唯一途径,是否还存有新的空间呈现方式。同时“自由空间”也鼓励人们创新与突破,将自由的想象融于空间中,寻求新的视角,不局限于当前环境。“自由空间”是复杂的,它是一种隐喻与象征,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设计师的民主思想与政治思想,推动设计师在空间营造中摆脱束缚,看到更多结合的可能性。

图4 利马大学校园

图5 利马大学校园内部

建造与环境产生共鸣的建筑

与任何重大的全球性奖项一样,普利兹克奖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建筑界的全球性潮流、文化批评和对未来设计的渴望。例如,1989年该奖项获得者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建筑“始终传达出一种超现实的、抽象的、迷惑的、独特的、高贵的和神秘的气息,”[9]这也预示着后现代建筑时代的来临。2004年获奖者扎哈·哈迪德擅长设计一些“随形”、流动且“无视重力”的建筑,这是她对传统建筑观念的批判,并且重新定义了现代建筑的本质。相比之下,身处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所设计的建筑中,能感受到建筑与环境的相融、建筑与环境的共鸣以及建筑对环境甚至整个城市做出的最恰如其分的回馈。

法雷尔的出生地,塔拉莫尔小镇(Tullamore)常年天气变化多端,它同时兼具城镇的优秀遗留建筑与乡村的自然风光。法雷尔在童年时期,便能够感知建筑物空间内外的变化以及这些建筑物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而麦克纳马拉小时候则对她姑姑所居住过的房屋深感触动,这是位于景色优美的利默里克市主干道边上的一座18世纪建筑物,她在回忆中曾表示自己能清楚地感受到建筑空间、光线和周围环境所带给她的启迪。麦克纳马拉曾说:“那些你深爱着的地方,会悄无声息地潜入你的意识里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她们心中逐渐思考起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建筑不仅仅是设计师个人情感和风格的集中表现地,建筑的最终形成还应对周围环境、城市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一定效益。在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的设计理念里,建筑应当对环境产生共鸣。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师贝聿铭关于“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的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建筑的艺术表现以社会环境的需求为前提,在设计时应当注重建筑与周围的关系,使其尽力达到完美与和谐。建筑的呈现应当“既是现代的,又是与整个环境协调的。”[10]以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2019年设计完工的伦敦金斯顿大学联排别墅为例(图6、图7),在建筑规划阶段,她们避开了场地内的原有树木,将整个建筑群向后平移,配合延伸至顶部的长条形门槛,形成半通透的建筑边缘地带,为学生公共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三个梯级露台构成了立面的一部分,连接建筑物底部到顶部,从而形成了空中花园。从街道上看,联排别墅不会像传统壮观的大学建筑那样有强烈的震撼感,但是在其内部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厅作为建筑物的主要场所,到处是聊天和活动的学生,礼堂尽管距大厅的喧嚣仅几步之遥,但却是一处宁静而舒缓地带。宏伟的开放式楼梯在建筑中向上编织,为社交空间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对于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而言,该空间就像希腊的圆形剧场,通过使用长凳(而不是座位)供人们休息,从而实现了“民主”思想。此外,她们还将伦敦金斯顿大学与其周围环境联系起来,确保作品和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对话。

作为一个爱尔兰甚至全世界知名的建筑事务所,格拉夫顿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法雷尔曾说:“生活在地球上的建筑师,就要提高自己的建筑责任感。”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了相应的伟大建筑,一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鸣的建筑,一种与格拉夫顿风格相得益彰的建筑。

图6 伦敦金斯顿大学联排别墅内部

图7 伦敦金斯顿大学联排别墅设计图

设计代表作品分析

项目名称:都柏林财政部办公楼(Department of Finance)(图8)

建成时间:2009年

地址:爱尔兰都柏林

图8 都柏林财政部办公楼

项目概述

都柏林是爱尔兰的首都,它是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曾被英国统治长达780年,都柏林市区内保留了大量英国乔治王朝时期建筑。”[11]都柏林财政部办公楼便坐落在这条具有18世纪乔治亚风格的梅瑞恩街道上(Merrion Row),该街道位于城区中最古老、最盛大的圣史蒂芬绿地公园(St.Stephen’s Green)的东北角方向。从17世纪60年代开始,该公园就成为了城市公园,周围的小型地块均属于不同业主,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财政部办公室西侧的一块墓地,它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胡格诺教派(Huguenot Congregation)墓地。

为了给部门人员日常办公提供便利,都柏林的财政部门经协商后决定委托格拉夫顿事务所设计一幢新的办公大楼。“古老建筑作为凝固的历史,除了尊重和保护外,还要有效地利用。”[12]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的设计理念是将18世纪乔治王朝时期的历史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融入进新的都柏林财政部办公楼中,同时考虑其与胡格诺教派墓地花园和圣史蒂芬绿地公园之间的联系。

财政部办公楼建筑入口处的设计采用了18世纪都柏林传统建筑的一贯作风。入口大门处安置了工艺精美的青铜材质栏杆,而入口墙面则使用传统的爱尔兰本地石灰岩(图9)。建筑沿街后退形成地下室的空隙区域,光线能够从空隙中穿入,从而形成清晰明亮的入口。地下室天井、青铜栏杆、入口台阶、乔治亚风格的彩色门窗都与都柏林梅瑞恩街自18世纪以来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一致。虽然是新建的办公大楼,但为了与历史悠久、充满古老色彩的街景和谐统一,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降低了建筑的高度,使其从整体上与街道的风格交相辉映(图10)。

图9 都柏林财政部办公楼入口

图10 包括胡格诺教派墓地和梅瑞恩街在内的建筑南立面

楼梯间的设计别具匠心,它位于街道端部,突出悬置于入口上方。建筑一、二层采用双跑楼梯,三到六层采用一系列单跑楼梯,这种戏剧性的转折使后者成为整个建筑中最大的“悬挂”空间。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赋予了楼梯间特殊的意义(图11),它过滤了南部刺眼的阳光,同时也吸收了道路交通产生的噪音。楼梯间成为一种自由空间,“在略显幽闭的表象下散发着撩人心弦的开放感和通透感,”[13]它为人与人之间偶然的见面提供了舒适的交流场所。

财政部办公楼建筑四周立面皆设置了窗户,有的与厚重的石材幕墙持平,有的则内嵌其中,成为可开启滑动的窗户。窗户上安置了金属窗套,从而能够将光线反射至更深的内部空间,这与乔治亚风格时期的建筑技法如出一辙。其中,位于西部立面上的与其说是窗户,不如说更像是墙体之间的裂缝。西部立面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使其既能将大量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又最大程度地为胡格诺教派墓地提供私密性。

建筑自身由内而外的空间营造方式是其显著特征(图12)。内部空间格局呈现回廊式结构,“独特的环绕视野没有被个人办公室所占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供交流的环绕空间。”[14]办公区被外围交通区域包裹,这使其能够在内部形成一个整体,空间灵活度和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可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空间组织。此外,进入办公区域的阳光经过交通区域的过滤而变得格外舒适和温柔,从建筑内部能够俯瞰梅瑞恩街道的美景、圣史蒂芬绿地公园以及壮丽的城市景观。

图11 都柏林财政部办公楼楼梯间

图12 都柏林财政部办公楼内部空间

高效且可持续性建筑

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关注,建筑设计已逐渐走向绿色、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政府建筑作为当地政治文化的象征,为地方建筑设计指引着方向。也正因为如此,都柏林财政部办公楼这样一个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建筑才能够如此引人关注,高效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源于自然环境以及地方气候。首先,都柏林财政部办公楼内部采用低碳混凝土材料,这一方面是由于混凝土中低碳矿物材料和高效减水剂的掺入,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另一方面,材料本身具有冬暖夏凉的特质。其次,建筑墙体四周所开的窗洞最大程度的增加了自然光照的引入,降低人工照明的能源消耗。最后,窗洞被设想为建筑的呼吸孔,清新的空气通过“建筑呼吸”作用被加热储存,再利用传统技术与机器设备输送至各个楼层。

正如普利兹克奖评委所说的那样,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运用合乎常理、实践良好的环保控制方法来营造高效和可持续的建筑。”她们充分考虑了建筑布局与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财政部办公楼的建设在体量和节能构造方面都与爱尔兰都柏林的地方气候相适应,建筑在具备一定热缓冲空间的同时又有通风防风的功效。她们用自己的设计实践引领了爱尔兰建筑的新风尚,也为新一代年轻建筑设计师指引了一条可行的建筑道路。

结语

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作为21世纪的职业建筑师,在爱尔兰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而导致的全国建筑业低迷时期,她们代表格拉夫顿从都柏林开始,用现代且具有地域性的设计将建筑与历史文脉紧密相连,一步步开拓爱尔兰建筑设计的复兴之路。她们凭借追求卓越建筑的执着态度、敏锐的建筑感知力以及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站在了世界建筑设计的舞台上。她们具备国际化视野,并且在建筑设计教育和建筑设计实践两方面均有涉猎,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她们设法将其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体现,从都柏林到利马,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身为女性建筑师,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用一个个实践作品向世人宣告,她们能够也确实在建筑设计这条男性角色居多的职业道路上,绽放出女性特有的光彩。

图片来源

图1、图3、图4、图5、图6、图7、图9来自普利兹克奖官网;

图2来自网络网络;

图8、图10、图11、图12来自参考文献11。

猜你喜欢
自由空间都柏林对话
浮光掠影平若凡,鞭辟入里乾坤现
——谈《都柏林人》子集《姐妹们》标题的意义
都柏林城堡
城市“他者”视角下的都柏林及其启示
探析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艺术手法
自由空间
自由空间
自由空间
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