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场馆环境与智慧学习研究

2020-06-08 07:26董晓晴
天津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技馆展品场馆

董晓晴,刘 如

(1.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100044;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北京100038)

1 场馆学习的发展进程

场馆学习是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美国学习改革委员会在1994年“为个体学习而设的公共机构”国际学术会议上,首次对“场馆”予以科学界定[1]。场馆是面向大众提供知识服务的公共机构,场馆学习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系统,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注入活力。本研究涉及的场馆是收集、保管、陈列、展览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向大众开放,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的公共机构,仅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

1.1 图书馆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战国以前的藏书室就是中国图书馆的起源。近代图书馆兴起于19世纪末叶,改良维新派人士首先倡导公共藏书楼的开设。1896年李端 棻上书,请求于京师及十八省会设立大书楼(图书馆),“许人入楼观书”。1898年维新派梁启超等创设学会藏书楼,作为学会活动和会员研习西方政治学说的场所。1904年,湖南、湖北开始出现正式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1908年,清廷学部筹办京师图书馆,1912年正式接待读者[2]。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有了快速发展,建设了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各类图书馆。图书馆包括以下几类:

公共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省、直辖市、自治区图书馆,地(盟)、市图书馆,县(旗、区)图书馆,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图书馆(室)等。

专门图书馆,包括研究机构、厂矿、机关和团体的图书馆。

高等学校图书馆,包括大学、学院及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中小学图书馆,包括中小学建立的图书馆(室)。

1.2 博物馆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05年,清末实业家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营建公共植物园,同年在植物园基础上创建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办的最早最有特色的近代博物馆,其建筑按博物馆功能要求进行设计,是一所集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内还包含植物园、动物园。1912年,在蔡元培、鲁迅、胡玉缙等人的努力下,在北京建立了历史博物馆,这是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个国立博物馆,旨在“搜集历史文物,增进社会教育”[3]。

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发展迅速,在1956年4月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出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197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3]。

1.3 科技馆

科学技术馆(简称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通过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举办其他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我国现代科技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一些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开设科技实验室、模型制作室,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兴趣。1988年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建设完成,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以科普展览和科普活动为主,主要特色为多功能、综合性,科普展览内容较少也较单一[4]。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天津、黑龙江、广东等省市科技馆陆续建成。

2 场馆学习的特点

随着时代变迁,场馆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场馆已经从保存文物、展示展品的场所,逐渐扩展到具有学习的功能。如自然博物馆以生命科学为中心,展示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历史学及人类学等科学知识,揭示自然界的起源与演化,从过去的标本、展品、模型展示逐渐转变为通过通俗易懂、轻松活泼、互动的方式来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公众在自然博物馆可以通过实物标本以及多媒体技术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科技馆在功能的开发和展品设置中突出教育的功能,从而满足公众对学习的要求。公众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学习,没有来自学校课堂的压力,通过互动方式体验科学过程,了解科学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

场馆从过去休闲娱乐的场所发展成不同年龄阶段公众的学习平台,双休日、节假日以家庭为单位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学习已经成为新常态。场馆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场馆学习主要受到个人因素、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3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多采用知识灌输模式,公众是被动学习,忽略了态度、兴趣、技能等的发展。场馆的学习提供了不同于学校的学习方法、内容,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第一,场馆有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激发公众参与学习、动手操作的兴趣,方便公众随时参与学习。场馆环境以展品为媒介,通过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使公众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公众无论是参观展示还是操作互动,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第二,场馆是一个自我导向、自由选择的学习环境。公众进入场馆,可以自主选择参观路线、参观内容。公众可以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获得相关的知识,学习效果好。而课堂教学由于缺少场景的支持,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中抽象知识往往使公众望而却步,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三,场馆为每位公众提供了均等的学习环境。无论公众的年龄段、教育背景是如何多元化,都不会成为场馆学习的阻碍因素。只要愿意,谁都可以进入场馆参与学习。

第四,场馆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展品、图书、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等自由选择。这些学习资源能够增加公众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第五,场馆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且是让公众通过对展品及其情境的直接经验,促进他们在兴趣、态度、观念、技能上有所发展,赋予他们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场馆学习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效果,通过与场馆里的展品和媒介进行交互,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3 场馆学习的作用

场馆学习提供泛在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共存的学习新模式,改变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效果。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境进行自主性的带有学习目的或无意识的学习活动。而且,场馆学习根据公众的喜好、行为特点、适用环境,构建公众的需求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筛选,向公众推送其需要的信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场馆学习不仅包括学校学习系统,还包括面向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等学习系统,它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根本所在。场馆学习是学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场馆学习涉及学习机制、学习环境、展品、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其中,学习机制是指导规划场馆学习环境、设计展品、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支持服务及实施学习评价的基础。学习环境是从信息技术的视角对数字化场馆学习环境展开探索,为公众打造无处不在的场馆学习环境。展品在场馆学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信息技术为场馆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持服务是场馆学习有序展开的重要保障。学习评价是提升场馆学习效果以促进场馆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反馈调节手段。

3.1 利用信息技术是场馆学习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场馆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场馆学习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公众的场馆学习体验,促进场馆学习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信息技术与场馆学习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与无缝连接,实现传统的实体场馆与在线的虚拟场馆的有机结合。在进行场馆学习活动的设计时,采用信息技术为场馆学习的情境建构提供支持,使公众通过全方位的参与,增加对实物的体验。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场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是场馆学习的发展趋势。

3.2 场馆学习可以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场馆学习具有自主选择的特性,是一种具有自发性的学习活动。与在校学习不同,场馆学习不受升学、考试的影响,不受年龄、时间、文化水平等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场馆学习的内容、方法,通过参与、互动等方式,体验科学过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随着人们对场馆学习的逐步重视,通过博物馆、科技馆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实现场馆学习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也反映了场馆学习将逐渐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实现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3.3 场馆学习有利于促进科学知识传播

在场馆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而且非常强调互动体验过程。公众参与互动的数量与认知改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即参与互动越多,越能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场馆参观的过程中,通过公众之间、公众与场馆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体验、观点交流,公众已经在无形中接受并传递了科学文化知识内容,加速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4 场馆建设与学习现状

4.1 我国场馆建设发展现状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城市及所代表区域科技、人文、资源等综合实力的反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我国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绝大多数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3个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场馆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政策、经费、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场馆内容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场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4年,我国场馆总数达到7988座,其中图书馆3117座,博物馆4510座,科技馆361座,分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6]。我国场馆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场馆建设的特点是:经济发达程度与场馆数量分布成正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则较少。图书馆建设形成省、市、县纵向体系,部分乡镇也建设了图书馆。省级博物馆、科技馆实现基本覆盖,以小型场馆为主,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地市级建设了博物馆、科技馆。场馆参观的公众以青少年为主体,近几年老年公众逐渐增多。场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部分场馆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场馆建设以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主,民办场馆数量快速增长,大部分场馆经费依靠财政拨款。

我国场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图书馆规模小、图书更新慢,部分博物馆、科技馆展品缺乏且更新较慢;场馆资源分散、共享率低,信息化水平、互动体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场馆区域分布不均衡,建设经费来源单一。

4.2 我国场馆学习现状

《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报告(2016)》对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共计35个城市的场馆学习环境指数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场馆学习环境指数、学习场馆数量、场馆公众利用情况、场馆信息化环境建设4方面。

场馆学习环境指数:反映的是城市图书馆、科技馆和博物馆等主要学习场馆建设能力对公众学习体验和文化素养提升的情况。包括学习场馆数量、场馆公众利用情况、场馆信息化环境建设3个分指标。城市学习场馆数量越多、场馆信息化建设能力越好,表明城市场馆资源越丰富,公众获取场馆资源越便捷,场馆资源利用率越高,公众学习体验越好,文化素养提升越显著。

学习场馆数量指数:是衡量所在城市拥有图书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数量的指标,用来衡量城市所拥有场馆资源的丰富度。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城市场馆资源越丰富,居民利用场馆学习获得知识越便捷。

场馆公众利用指数:是衡量一年内公众去过目前所居住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人数占比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公众对城市场馆资源的利用程度。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城市场馆的利用率越高,则公众利用场馆获得知识的机会和可能性越高。这里用“一年内去过城市场馆的公众占比”指标衡量。

场馆信息化环境指数:是衡量公众对目前所居住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的信息化环境较为满意人数占比情况的指标。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城市场馆信息化服务能力越强。这里用“对场馆信息化环境比较满意的公众占比”指标衡量。

4.2.1 场馆学习环境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武汉、杭州、石家庄、郑州、青岛、济南10个城市场馆学习环境指数比较高。该指标数值高,说明这些城市场馆资源丰富,数量较多、场馆公众利用率高、场馆信息化建设水平高,公众获取场馆资源便捷,场馆资源利用率高,公众学习体验好,有利于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表1场馆学习环境指数Tab.1 Environment index of venue learning

4.2.2 学习场馆资源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深圳、上海、重庆、天津、广州、南京、成都、杭州、沈阳10个城市场馆数量指数较高。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场馆资源越丰富,居民利用场馆学习获得知识越便捷。特别是深圳的场馆数量指数居于全国前列,表明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场馆建设,为公众创造良好的智慧学习环境。

表2 学习场馆数量指数Tab.2 Quantity index of learning venues

4.2.3 场馆公众利用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乌鲁木齐、武汉、郑州、太原、青岛、上海、济南、西安、杭州、海口10个城市场馆公众利用指数较高。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场馆的利用率越高,公众利用场馆获得知识的机会和可能性越高。

表3 场馆公众利用情况Tab.3 Public use index of venues

4.2.4 场馆信息化建设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济南、石家庄、武汉、沈阳、上海、合肥、杭州、深圳、青岛、厦门10个城市场馆信息化指数较高。该指标数值越高,城市场馆信息化服务能力越强,公众对场馆信息化环境越满意。

表4 场馆信息化满意度Tab.4 Venue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4.3 我国场馆学习特点

目前,我国场馆学习中,普遍提高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加强了互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场馆学习方式,增强了互动性和学习体验,满足了公众的学习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4.3.1 图书馆网络化程度高

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程度较高,建设了网络平台和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图书馆向网络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跨地域的虚拟服务团队,公众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城市图书馆的网络建设与数字资源建设步伐加快,数字图书馆规模不断加大,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以满足公众学习方式多元化、碎片化的需求。

4.3.2 博物馆、科技馆数字化进程加快

目前国内部分博物馆、科技馆实现了数字化和虚拟化。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立体显示系统、特种视效技术,将实体博物馆、科技馆数字化。公众能在虚拟的场馆中观看馆内各种藏品的三维仿真展示,查看各种展品的相关信息资料。通过数据库检索可以查阅馆内各类展品的统计信息。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它的意义在于把展品变成鲜活的虚拟模型,使公众可参与交互,引发公众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4.3.3 网上博物馆、科技馆发展迅速

网上数字博物馆、科技馆是通过网站、数字科技馆的方式,将场馆内容在互联网上展示。网上博物馆、科技馆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快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近十几年,我国网上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北京数字博物馆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等陆续建设开通,使公众能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登录场馆网站,学习科学知识。

4.3.4 博物馆、科技馆学习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近几年,博物馆、科技馆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场馆学习的方式。博物馆、科技馆增加了向中小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的职能,为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的改革提供了新机遇。基层博物馆、科技馆建在中小城市,是离中小学校最近的学习教育基地,通过科普展览、科普讲座、主题活动、影像放映、野外实习等活动,使学习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从而改进了学习体验,提高了学习效果,使场馆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平台。

4.3.5 注重体验和互动方式

目前,各类场馆越来越重视通过参与体验和互动的方式帮助公众学习科学知识,体验和互动已经成为场馆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场馆中设计互动项目,公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使公众融于其中,公众、展品、展览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机融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互动内容主要分为3种形式。第一,互动项目与陈列内容紧密结合,成为陈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互动项目是陈列内容的延伸,起到对陈列内容的补充作用;第三,开辟独立的空间设置“互动展览”,利用新技术展示展品,给公众以新的学习体验。特效影院是博物馆、科技馆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公众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更易引起公众的兴趣。

5 我国场馆学习的发展建议

5.1 转变场馆建设理念

场馆学习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按照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理念、完善我国场馆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提出:“向全民免费开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逐步扩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等免费开放范围”。随着《规划》的进一步落实,各类场馆将逐渐实行免费开放,这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事业不断前进的又一里程碑的事件。场馆全面免费开放,将降低进入场馆学习体验的门槛,可以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场馆,学习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未来场馆建设要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调整场馆的结构、规模、区域分布,场馆的功能将由休闲娱乐、校外教育功能向学习功能转变,建设重点要从硬件建设向展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为场馆学习创造基础条件。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博物馆、科技馆学习打破了传统博物馆陈列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实现了动静结合。信息技术在场馆中的应用,可为公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公众在亲自动手操作演示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场馆学习建设要增强互动性、体验性,在展览的设计与布置上充分体现与公众互动交流,让公众在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从而成为其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

5.2 推动场馆与学校结合

各类场馆体现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脉络,反映行业自身经历的技术革新、历史文化流变,展示各专业高新科技成果,揭示其科学原理。场馆学习具有表现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优点,使得青少年以轻松的心态去理解科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与课堂教育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是进行科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场馆与学校教育的互补与合作是一种新的趋势。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国家和政府机构介入,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制定馆校合作计划,实施馆校合作项目,推动场馆和学校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让场馆知识走进学校,把学生的课堂搬到场馆。要制定与场馆相连结的第二课堂学习计划,将中小学教师的场馆课程设计、合作能力,纳入专业发展、培训的范畴。要调动馆校双方合作开展学习的积极性,场馆建立专门服务于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机构,切实保障各类场馆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力量。

5.3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对场馆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场馆已经成为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学习平台。随着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服务、新型传感器、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遥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广泛应用于场馆建设,场馆学习已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推动了场馆学习建设。网站是场馆及时权威地发布各类信息的平台,通过网站可以提供网上预约等服务,开展网上科学实验、知识竞赛等互动活动。要提高场馆无线网络WIFI覆盖率,建设手机微信平台,通过手机微信,人们足不出户,就可观赏各种展品,实现“永不闭馆”博物馆、科技馆。通过语音导览平台,公众用手机无线上网,就能听到展厅内对应藏品的介绍,成为“流动博物馆、科技馆”。

5.4 创新场馆展教内容和模式

场馆的展陈具有专业性、时代性、科学性、体验性等特点。展陈既要揭示贯穿行业发展全过程中的科技发展主线,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展示新技术、新成果,反映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展出内容由传统收藏、研究、展示功能向现代学习、体验转变,在加强现有科技类博物馆的内容建设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要注重公众的参与、动手操作和演示活动,通过体验活动让展品“活”起来,让公众“动”起来,使公众心灵感受与动手体验统一起来,让公众在动手参与中亲身体验学习和发现的快乐。

5.5 提供个性化服务

场馆学习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更加强调学习体验,不同年龄段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不同,学习环境的设计也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施教。目前我国各类场馆以突出个性、特色作为建设目标,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场馆。虽然场馆内容设计各具特色,但在展现形式上却大同小异,没有挖掘展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

5.6 场馆建设多元化

场馆学习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学习环境建设需求不同,技术复杂度、资金投入差异很大。政府要发挥引导、示范作用,集中有限资金建设示范项目,在政策层面给企业参与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到场馆学习建设中。近年来为推动博物馆的发展,社会资本陆续进入场馆建设,改变了由政府包办的模式,而是借助社会和企业的力量。例如中国乳业博物馆由光明乳业出资建成,上海纺织博物馆由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投入部分资金。有关部门要制定场馆发展的鼓励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场馆学习建设的积极性。要创新建设运维机制,按照市场规律,保证场馆学习建设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馆展品场馆
科技馆一日游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科技馆惊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