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观察与操作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概念

2020-06-08 10:29林小青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林小青

【摘 要】数学空间概念比较笼统,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难度较高。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本文主要从创设生活情境、辅助多媒体手段、开展课堂小组活动和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等方面入手,对小学生数学空间概念的教学加以阐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概念

一、前言

在小学阶段,建立良好的空间感对日后进行几何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视野是小学数学日常教学的任务之一。基于此,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空间的概念。

二、结合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

一年级的学生年纪较小,而数学空间概念的相关知识,理论性比较强,且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对空间概念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切入口,把课堂知识放进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在学生熟知的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运用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对空间概念这一知识点加以介绍。

比如,在进行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这一知识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在教室的座位排布,以课堂情景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小学有一段时间了,相信大家也在我们一年级一班交到了许多新朋友,那老师现在来考考大家,你知道你前面的同学叫什么名字吗?”这一问题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息息相关,瞬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们纷纷举手进行回答:“我知道,我前面的同学是李同学!”、“我坐在王同学的后面!”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予以肯定鼓励,并继续引导,进行场景转换:“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好,老师也相信大家都找到了新朋友。那大家仔细听,老师要来问第二个问题了:大家在体育课上学习齐步走,那么体育老师喊一的时候,应该迈哪只脚?喊二的时候应该迈哪只脚?”并邀请学生快速回答,展开互动。通过快问快答的形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被吸引过来,既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于课堂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种媒介,进行空间感知

空间概念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对这些内容很难理解透彻,就可能对数学产生抵触、不想开始学习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新鲜有趣的事物来解释这些概念,帮助学生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理解这些概念。在日常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展出有趣的动画效果、丰富的图片等,给予学生更加直接的视觉效果。利用多媒体这一特点,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而多媒体具有动态效果这一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广泛利用多种媒介形式进行辅助,将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都很喜欢看动画片,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动画片,介绍的是我们的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和球体。但是在看动画片的前,老师先提三个问题:第一,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长方形能变身成为正方形吗?第三,球体是如何形成的?请大家带着问题来看动画片,并试着找出答案,与大家进行分享。”通过动画效果中平面图形的动态变化,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并分辨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区别,并理解球是由圆形旋转得来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形式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结合语言进行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引入课堂,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爱好联系得更加紧密,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四、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实际操作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性内容的讲解,同时也要设计适合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环节,满足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模式,可以让每位学生亲身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中,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认识图形》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出小组合作的环节,并可以使用卡纸、彩笔、七巧板等工具加以辅助。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引导学生按照座位前后分成几个小组,并把教学用具按小组进行分发:“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认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的形式来玩个简单的小游戏。大家手里都拿到了老师发的卡纸、画笔和剪刀,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剪出简单的图形并进行拼合,完成一副美丽的剪贴画,完成后请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介绍你们小组的作品。”同时,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操作时,教师不应只是站在讲台上口头指导,而是应该在教室进行走动,确保学生在使用教学工具时的安全,并观察学生小组研究性学习的状态。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时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无法精确地进行裁剪,教师可以对具体问题进行帮助。如果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以至于小组谈论的内容已经跳脱出数学课程的相关知识,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并提醒,保证探讨的内容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一致的。通过在数学课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图形的空间变换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巩固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多人合作、集体探究的模式也锻炼了学生在团队中的交际能力,符合新课标背景下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合课后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巩固和掌握的最主要形式。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校园生活,对校园学习的模式还不甚熟悉。因此,在布置一年級的课后作业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减少重复性的书面作业,将作业与课本联系、与生活联系、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学习完《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和《认识图形》这两个单元后,教师可以将两个单元联系起来,布置家庭作业:“今天我们的作业不用写的,而是用画的。大家回家之后认真观察自己的房间,画出自己房间的结构图,具体的桌子椅子等家具用图形来代替,明天上课前老师邀请几位同学拿着画,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家。”让学生画出房间的构造,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通过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着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巩固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形式丰富的课后作业也让学生在完成时更有兴趣,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数学空间概念内容教学,教师应从备课入手,创设营造出学生容易理解的情景。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辅助教学,不断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布置出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从多个维度出发开展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廖立华.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33.

[2]杨杰军.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育及评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3):79~82.

[3]王昭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J].学周刊,2019(3):61~62.

[4]徐瑾.发展小学生数学空间思维的路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151~152.

[5]周彦新.认知几何图形,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J].求知导刊,2016(10):100.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我们爱数学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