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重点企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探析
——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19 07:59陈昌文陈敏敏陈惠静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汕尾市电子信息校企

陈昌文 陈敏敏 陈惠静 苗 鹏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不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水平[1]……这些政策都给专业群面向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机遇。5G的出现推动了智能制造的万物互联,无人工厂成为可能,企业转型迫在眉睫,急需大量的智能制造人才。

201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广东省全省工业的28.6%[2],就业人口占19%。电子信息制造业也是汕尾市的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2018年汕尾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32亿元[3],仅信利集团2018年产值近200亿港币,相当于汕尾地区GDP的20%[4]。汕尾红草高新区、陆河新河工业园投建后,引入了比亚迪电子、信元光电等大型企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

一、智能制造专业群组群逻辑

(一)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精准对接汕尾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智能化生产。结合设备运维、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4个关键生产单元的岗位,提取可编程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等10项关键技术,提炼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器操控能力等5项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岗位核心能力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助力电子信息制造业向生产过程智能化、产品智能化转型升级。专业群与产业链中智能化生产环节映射如图1所示。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明确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分析产业链的岗位构成,梳理岗位群的能力需求,确立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电子信息制造业,培养具有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安装调试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维护、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器操控、工艺管理与品质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等核心技术应用能力,掌握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产品设计与检验技术、PCB设计与制作、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产品工艺与质量管理、物联网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技能,能适应设备运维、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关键生产单元岗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应设备运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应生产控制;应用电子技术、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对应生产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应信息管理。

图1 专业群与产业链中智能化生产环节映射图

(三)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和培养定位,着重组建专业群共享专业课程。本专业群共享专业课程主要有PLC基础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Auto CAD、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PCB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电工作业。通过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编程控制、电路识图与分析、仪器仪表操作、电气线路安装等岗位技能。构建共享专业课程板块,可以实现9门课程共享34名专任教师,拥有电子信息公共实训中心等4个共享校内实训基地、比亚迪电子等5个共享校外实践基地、信利集团等5个共享合作企业和安世半导体等10个共享用人单位。

总体而言,本专业群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

二、建设目标

建成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服务“中国制造202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汕尾市重要的支柱和优势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双元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组建创新教学团队,构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为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弘扬“工匠精神”,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智能制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将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与专业群相关、反映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思政元素。

创新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与汕尾市技工学校等开展“3+2”中高职衔接探索,开设英才创新班、技能班。做好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与自动化大类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职业技能证书内容融入培养方案。

深化“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按岗创新培养模式。与信利集团合作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嘉腾机器人合作开设高端装备生产订单班、与TCL集团合作开设产品质量监控订单班、与安世半导体合作开设设备控制订单班、与亿纬锂能合作开设自动化订单班。

(二)建设校企共享型课程教学资源

坚持精准对接岗位,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从图1中可以看到,专业与生产关键环节之间存在很大交叉。专业群淡化现有专业壁垒,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对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对应设备运维、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岗位,开发模块化核心课程,构建“基础共享、模块互选、拓展选修”的开放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绘制专业群课程学习地图,满足多岗位、跨学科、跨专业培养需求[5]。

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建设精品课程资源。与信利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引入最新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校企共建课程标准28门,每年完成30%的教学资源建设任务。

(三)教材与教法改革

校企共建《PLC基础与应用》等活页式教材15部,开发“书证融通、育训结合、两考合一”的证书教材。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把SMT等产线建在实训室、把“模拟企业”建在校园、把课堂设在车间、把模块课程设在企业。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采用过程评价模式与结果考核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的实施效果。创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虚拟仿真演示课堂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完善师资培养制度,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多渠道按需引入高水平的产业链专业带头人,依托汕尾市《汕尾市红海扬帆计划》,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计划引入3~5名高学历专业人才。校企互聘高技能人才,设立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智能制造企业兼职专业群带头人5名,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多名,引领教学团队发展。按照岗位群组建4个创新教师团队,开展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完成课题8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专利多项。

(五)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针对岗位群,整合电子信息实训中心、自动化控制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基础性的实训基地。依托信利集团、安世半导体等企业,对接生产管理、生产控制、设备运维、信息管理等岗位群,形成设备先进、优势互补的企业实训体系,满足专业群顶岗实习的需要[6]。

(六)技术技能平台

对标汕尾市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建设基于电子产品生产装备的智能制造、电子创新、智慧科技、技能培训中心技能平台。继续建好汕尾市工业研究院、电子产品设计研究所、汕尾市海洋研究院、红海师生工作站、电子产品设计师生工作室、创新产品设计师生工作室、人工智能师生工作室、科技教育师生工作室、智能制造师生工作室等技术技能平台,为产业提供技术服务。

(七)社会服务

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盟,同汕尾市科技局、汕尾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面向信利集团、比亚迪电子、索思电子等企业,提供电子信息产品工艺优化、技术服务,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结合“1+X”证书改革,建设工业机器人认证、低压电工作业等职业证书平台,提供职业培训。创建青少年创客协会,积极推进科普工作及STEAM科技教育服务,力争每年到4所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到6所学校开展科普宣传。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小家电维修、小型家庭水电安装等服务平台,开展便民服务。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实施“国际人才引进”项目。每年选派2~3名骨干教师赴国外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专业技能水平和国际化课程开发能力。建设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育基地。引进优质国际资源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打造具有海陆丰革命老区风格、颇具中国特色的职教国际范式。

(九)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为保障专业群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完成,加强学院保障机制,创新与政行企校的合作渠道,融合多方力量参与专业群建设。按照学院资金管理办法,对专业群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管理。把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结构、实训项目等动态调整机制。

结语

针对汕尾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本文对与之相适应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进行了探析,总结了近年专业群建设的成功与不足,高标准重新梳理专业群建设组群逻辑,明晰了专业调整方向,制订了基于“共享”大原则的专业群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践条件、技术平台、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建设规划与目标,能为该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猜你喜欢
汕尾市电子信息校企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研究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