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离校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内涵、价值与目标

2020-06-19 07:42游莎周先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中小学生

游莎 周先进

摘   要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依据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放学后校内教育。课后服务有三大价值意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满足家长需求,减轻家长负担;推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课后服务有三大目标:家长方面,满足“课后班”的理性需求,帮助解决作业辅导的问题;学生方面,获得多元化成长;学校方面,促进个性化教育,提升教学质量。

關键词 中小学生  弹性离校  课后服务

近年来,由“弹性离校”引起的“课后服务”引发热议,尤其是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多个地方已经推行弹性离校。南京市是最早以行政方式推进“弹性离校”制度的城市,并在2017年2月3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学“弹性离校”工作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指出,“弹性离校”将作为南京市政府35项民生事实之一的教育惠民重头戏,为全市小学生免费提供延时照顾服务。为了切实做好课后服务工作,2017年3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困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作了积极努力和有益探索,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和好做法[1]。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2]。本文就此进行深入探索,以期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良性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一、弹性离校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内涵

1.课后服务的意蕴与特点

“课后”放在弹性离校政策背景下一般是指中小学生放学之后。在《新编汉语大词典》中“服务”指为某种对象或事业工作[3]。这两者组合起来就是为中小学生放学之后而工作。当前,学术界对它的概念研究较少,一般认为课后服务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对中小学生开展教育的新途径[4]。那么,究竟什么是“课后服务”,弹性离校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又具有哪些特点?对上述问题若不作学理上的分析,在实践中将很难对课后服务深入理解和把握,不利于它的良性发展。从教育部出台的有关“课后服务”文件以及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课后服务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意蕴:课后服务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放学后的校内教育;课后服务是满足家长和学生现实需求的校内教育;课后服务是能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提升核心素养的校内教育。综上所述,课后服务是依据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放学后校内教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它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服务理念推崇“以生为本”,服务主体相互协作,服务内容丰富多彩,服务时间视实际情况而定,服务人员具备特有的职业素养,服务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主,服务功能多元化,服务费用坚持普惠原则。

2.课后服务与课后托管的区别与联系

“托管”一词原本是法律与管理学用词,指的是将事物移动或者放置在一起。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在父母和学生的需要下也出现了大量“托管”的现象,这就形成了教育托管市场,“托管”服务活动兴起[5]。目前,“教育托管”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对学校的托管,主要是“薄弱学校”被“优质学校”委托管理;另一种是对学生个人的托管,主要表现为学生被托管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6]。“教育托管”既有学校托管,又有托管机构托管,这里主要是以托管机构为单位的“课后托管”。

“课后服务”与“课后托管”的区别在于:一是属性不同。课后托管是第三方教育机构多以营利为目的并通过课后看管和照顾来进行的一种商业行为;而课后服务是一种公益普惠型政策,经由教育部发文正式通知,以学校为主要单位,联合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家长等中间力量为解决中小学生课后无人看管问题而实行的一种福利保障性教育活动[7]。二是类型不同。课后服务是国家政策允许的,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为专门解决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家长无法接送孩子的矛盾而采取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的一个新举措[8],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课后托管是社会机构主办的兼顾教育的商业活动,一般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正式的,托管单位要向相关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并接受其监管,如托儿所、校外托管等;另一种是未经注册的、非正式的,由看护和保姆进行的托管服务。三是时间不同。托管的时间主要在课后、周末和假期;而课后服务的时间是在弹性离校时间的基础上设置的,主要在放学后到家长来接孩子的这段时间,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情况来设置时长。四是内容不一样。托管主要围绕“补习”来设定,而课后服务主要围绕“个性化”来设定。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课后服务与课后托管相比,课后服务管理更规范,活动组织者更专业,活动内容更鲜活,活动形式更多样,活动资源更丰富,安全问题更有保障。

课后服务与课后托管存在同一目标,它们都是为了解决中小学生课后何去何从的教育问题。到课后服务的出场则源于课后托管须规范管理,也可以说课后服务是托管教育的一种升级和蜕变。当然,课后服务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不可避免地会对日益庞大的学生托管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3.课后服务的构成要素

(1)课后服务主体

课后服务主体是构成课后服务的承担者和参与者。课后服务的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相关的社会人员。教师和学生是课后服务的核心主体。教师是课后服务的服务者,一般是指校内教师,但也可以是校外教师。校内教师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优势外,他们与校外教师相比,从对本校学生的了解情况来分析,他们在管理上有一定的优势。当然,校内教师享有自愿参与的权利,对于参与的教师会按照参与情况的不同给予适当的报酬。学生是课后服务的服务对象,也可以是课后服务的服务者。本校在读的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安排,自主自愿选择是否参加以及参加的内容、形式和时间等。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作为服务者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家长作为课后服务的协作参与者,与多个主体共同担负课后服务时段学生的监护责任,须主动了解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总体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积极配合学校课后服务的展开。另外,为了提升校内课后服务的能力,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吸纳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五老人员、大学生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工作”[9]。

(2)课后服务内容

课后服务内容是课后服务能够开展下去的关键。课后服务内容的好坏、多少关乎着学生能够学到多少,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的。目前,课后服务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如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劳动实践、体育训练、艺术审美、STEAM课程、观影观赛观演活动等),鼓励借助第三方教育机构或社会公益场所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安排学生校内阅读、自习、做作业。一般是由学校教师自愿参与这项课后服务内容,对学生起到監督与管理的作用。同时,针对需要作业辅导的学生提供免费帮助和指导。从国家政策文件所提供的内容来看,尽管教育部有要求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当地学校的情况和特色,个性化地选择课后服务的内容,探索多元方式的内容组合,而并不一定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内容去执行。

(3)课后服务方法

课后服务方法是如何开展课后服务的关键性环节,也是提高课后服务有效实施的保障因素。目前,关于课后服务实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学校作为“主渠道”进行实施;二是学校借助平台与第三方社会机构合作实施。《意见》指出:一方面,各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对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和家长,要积极协调学校、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资源[1]。因此,这两种模式已经成为开展课后服务中小学校的参照模板。目前,由于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情况不一样,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接受能力,灵活运用方法。另外,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应该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课后服务方法,不断提高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能力和质量效率。

(4)课后服务评价

课后服务的效果评价是检验、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研究的重要内容。判断课后服务效果的好坏和价值,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它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与其他公共服务一样,课后服务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涉及课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当前,我国的课后服务评价机制还不健全,相关政策制度设计相对滞后。就已经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来看,课后服务的评价主要来自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反馈,反馈结果的好坏就成为判断课后服务效果的标准。既然《意见》要求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那么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建立健全课后服务评价机制,努力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有效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

(5)资金来源

资金是维持课后服务持续运转的基本保障。充足的资金不仅能够保证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而且还能为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课后服务资金的来源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社会捐助等方式筹备。二是各地学校可以根据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规范、合理地收费。收费项目可以由各省教育厅政府部门、价格部门联合报省人民政府审定。三是学校依托平台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后,由平台根据市场报价的60%以下进行收费,也由平台发放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报酬。从目前各大中小学实施的情况来看,资金是影响课后服务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门还要加大对课后服务的支持,各学校也要多渠道地创造资金链,并不断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二、弹性离校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价值

课后服务的价值是课后服务作为客体对课后服务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价值上。

1.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升核心素养

对学生而言,课后服务的根本价值是学生能够促进学业完成的同时,发展自身的个性特长,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课后服务除了给学生提供作业辅导、减轻课业负担外,更是一种培养和丰富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各项特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行为。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学生参与课后服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些学校以阅读作为课后服务的内容,注重对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些学校还开展了“朗读者”“诗词大赛”、读书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热情。二是强化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一些学校在课后服务中专门开设了STEAM课程(如机器人社团、3D打印社团等),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和优势来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潜质进行个性化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智力。一些学校开展了科技智力运动会,有七巧板、魔方、纸桥承重等项目,让孩子们在竞技中开阔视野、开发潜力。

2.家长:立足家长需要,减轻家长负担

家长是课后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同时,课后服务也立足家长的需要,减轻家长的负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父母都想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相继而出,家长教育投资选择迷茫。课后服务的出场给家长指明了方向,这具体体现在:其一,满足家长因“时间差”无法接管孩子的诉求。课后服务系列政策出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下午放学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家长无法按时接管孩子的现实问题[9]。学校提供了一个有恰当管理和相关制度保障的学习环境,家长能够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托管,安心上班。其二,满足家长想让孩子多学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其三,不花钱或者少花钱接受服务。课后服务的费用基本由政府补贴,家长可以省去送孩子上托管班的费用以及校外补课的费用,有效降低了家庭的教育成本。

3.社会:推进公平,维护稳定

社会价值是课后服务的发展价值,教育从诞生开始就具有社会属性。课后服务也不例外,在社会发展影响和促进课后服务的同时,它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就公平而言,一是机会公平。不论家庭条件情况,还是出生年龄或性别,都有选择参与课后服务的机会,为教育公平创造了条件。二是权利公平。一方面,校内教师有自愿参与的权利。学校领导要充分尊重教师的选择,对于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要提供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另一方面,学生有自主参加和选择的权利。课后服务的开展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社会保护。同时,也维护了中小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活动,教师不需要以学业水平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于是教师更容易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另外,课后服务积极回应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秉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使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弹性离校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目标

课后服务目标是课后服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何种个性品格的人的预期规格。究竟怎样的目标定位才能不湮没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独特性,实现其价值?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生目标:获得多元成长

(1)满足个性需求,获得特长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擅长的部分。课后服务针对孩子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将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培养成爱好,将他们擅长的部分发展成特长,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他们特长的发展。当然,学校应该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甚至开发更加多样化的、极具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使其个性需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

(2)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首先,课后服务内容中不管是智力游戏、拓展训练、手工制作、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一定要求。其次,在课后服务期间进行的各类比赛活动和制作作品任务,都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创作能力都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最后,学生参加的课后内容是通过自己选择的,那么,学生进行活动时就会表现得相对主动和积极,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3)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

弹性离校政策下的“弹性时间”内,学生不仅可以完成作业任务、阅读喜爱的书籍,也可以参加学校为课后服务设置的各类特色课程。校内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并爱上学习。并且,学生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时会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学习意识。长期下去,学生爱学习并驱使学习的习惯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课后服务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项目,创设交际情境,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励他们互帮互助,让他们体验到交际的乐趣。学生在这样友好的集体氛围中能勇敢、大胆地表现自我,互相建立信任感,增强信心,获得快乐与幸福。

2.家长目标:满足“课后班”的理性需要,帮助解决作业辅导的问题

(1)满足家长选择“课后班”的需求

学生“三点半”或“四点”放学后该何去何从,是不少家长担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湖北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人透露,湖北省现有小学生320多万人,其中城镇小学生230多万人,占全省小学生总数的72%以上,可见学生家长对于课后托管的需求量非常大[10]。面对校外机构,他们更愿意信任他们熟悉的人,因此会更期待校内托管,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信任基础和明显的资源优势,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各地学校根据本地情况也相繼推行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如陕西西安从2017年3月开始试点推行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弹性离校,学生的放学时间从下午3:50推迟到了5:30,在实施弹性离校后给学生开展兴趣活动课,如茶艺、轮滑、足球、书法等。

(2)满足家长解决孩子作业辅导的需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作业的完成度、提出问题的能力、纠正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成绩而言作用显著。因此,不论是低年级或是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总会在课后布置一定的作业,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然而,如何有效辅导学生的作业就成为众多家长所面临的困难。中小学生家长大多数处于人生事业的“拼搏阶段”,实在是无暇顾及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甚至,很多学生的作业,家长也似懂非懂,实在无能力去辅导学生完成。所以,课后服务的到来给学生获得良好的作业辅导带来曙光,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及时查漏补缺。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作业难题时可以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助。二是提高学习效率。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师的监督与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相比较在家完成作业,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帮助,也会更用心,更有效地去完成作业。当然,在课后服务其他时间学生可以去选择参加他们感兴趣的课后活动,从而保障身心健康发展。

3.学校目标:促进个性化教育,提升教学质量

(1)促进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教育者用积极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继而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找到自信、获得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快乐[11]。课后服务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实现差异性学习的功能,使满足个体的需要成为可能。开展课后服务促进个性化教育主要体现在:一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群体参与课后服务中,不涉及因考试结果而存在的“优资”和“后进”之分,学生可以自主自愿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二是增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后服务内容。课后服务内容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家庭环境、心智成熟度等不同,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开设了各种球类、棋类、体操、田径、声乐、绘画、书法等兴趣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一些学校利用学校师资、器材资源和本校文化特点的因素,打造出非常有活力的、覆盖面广的、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三是提倡个性化的教学。传统学校教师多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教学,而课后服务的教师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选择的课后服务内容进行个性化教学。

(2)提升教学质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终极目标。课后服务在提升教学质量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兴趣课堂活动供学生选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活动并主动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去观察和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服务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课堂。二是重视教师的发展。开展课后服务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让更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各地方学校要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所学专业,让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三是严格的过程管理。课后服务要求管理人员要坚守岗位,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做好检查记录,特别是兴趣课堂的人数清点记录,要知道每一位缺席学生的去向。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课后服务作为课后托管的新形式,随着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和服务能力的发展,其内涵、价值和目标也会逐渐丰富、完善和升华。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当下,努力实现课后服务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寻求其与素质教育更好的配合,探索与社区教育的联动发展,做到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每一个中小学生兴趣的培养、特长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和机会,促进每一个中小学生个性化成长,以此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EB/OL].(2017-03-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moe_1492/201703/t20170304_29820

3.html.

[2] 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4).http://www.moe.gov.cn/jyb_xwf

b/s6052/moe_838/201709/t20170925_315201.html.

[3] 字词语辞书编研组编.新编现代汉语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

[4] 崔晴.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与特点[J].教学与管理,2018(26).

[5] 葛金国,陶萍萍,邵晓.托管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功能[J].教学与管理,2017(08).

[6] 程振响.学校托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J].江苏教育,2011(11).

[7] 钟慧怡,李运华.课后服务:课后托管的蜕变升华[J].教育观察,2018(10).

[8] 刘宇佳.我国小学“三点半难题”的现状、问题及治理[J].当代教育论坛,2018(02).

[9] 政策解读.做好校内课后服务,为家长排忧解难——我区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J].广西教育,2018(01).

[10] 钱忠军.湖北化解小学生课后看管难题——由家委会组织实施,遵循自愿原则[N].文汇报,2016-09-20(05).

[11] 袁湛江.个性化教育的推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04).

[作者:游莎(1993-),女,江西吉安人,赣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周先进(1974-),男,江西乐平人,赣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中小学生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关于校外课后服务机构入驻小学校园问题的探究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