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及对策分析

2020-06-21 15:04李秀荣张文武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根源职业倦怠辅导员

李秀荣 张文武

摘 要: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随着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不断变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使其实现专家化、专业化发展,成为当代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100-02

高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思想建设、价值培养等息息相关,同时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转行离岗也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稳定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需要对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相关表现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并着力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之成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高效能教育力量。

一、辅导员及职业倦怠

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上,党中央曾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岗位的设置并确立至今已近60年的历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时代要求的不断进步,辅导员职能由最初的“政治工作者”拓宽为现在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角色也由“单重角色”演变为现在的“多重角色”。

教育部印發《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当代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几年,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出由于工作强度超负荷,个人无成就感、社会无认同感、职业无归宿感意识日趋强烈,辅导员人员流失越来越严重。这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差距越来越大,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低龄加速化和负性扩大化。

职业倦怠,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因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情绪方面,表现出易疲劳感,情绪低落、自我效能感低、内心时感空虚、易发怒少耐性;在态度方面,表现为缺乏活力,对学生冷漠、对工作敷衍了事,对工作环境、学校管理抱怨多;在行为方面,表现在工作缺乏热情,没有动力、工作方法简单、不愿创新、个人发展停滞、工作消极被动、甚至开始打算跳槽转行。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

1.社会对辅导员身份认知存在偏差。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前,对“辅导员”这一角色非常陌生,家长对“辅导员”的认识更是一片空白。在纵向上受前期中小学教育状况和横向上受家庭社会教育状况的双重牵制下,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及学生充满过期望。但是即使精力热情完全投入,也不能短时间内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持续的情感投入并不能消除偶然因素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相反,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下,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每当出现学生思想消极,专业技术不精,社会问题频发时,便把主要矛盾归咎为辅导员工作不力或不当造成的。工作强度大、工作风险点高、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高期望与低认同的实际反差,势必会导致辅导员内心产生严重的屈辱感和失落感,若挫败感得不到及时的化解与消除,职业倦怠心理必然产生。

2.组织环境导致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近几年,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生源复杂多变,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辅导员承担的工作种类日益增多,业务要求不断提升,在一个辅导员一般需要管理200—300名学生的情况下,再加上许多非职责范围之内不可量化但与学生切实相关的事务,他们往往超负荷运转。而且学生工作具有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广延性的特点,随时都有事情发生,身体和精神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无论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都具有联系不断地扩张的性质,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而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辅导员不能预判自己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了工作”。另外,由于辅导员感到机构的安排与他们所期望的职业地位和自我形象不一致,这必然会损害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导致的工作倦怠无可避免。

3.个人发展愿景与现实严重失衡。高校在聘用辅导员时,会倾向于应聘者在学校曾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有学生管理经验,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大部分辅导员在学生时代曾是高校中的佼佼者,希望在工作中能继续展现自己过人的工作能力,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尊敬。但由于社会甚至是高校本身对辅导员工作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是一份谁都能胜任的工作,是一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不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养,没有形成辅导员职务晋升的长效机制。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能通过多方途径获取及传播各种好的、坏的信息,造成学生盲目地通过这些媒介获知信息,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压力,大大降低了思想教育的地位,让辅导员在学生心里也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这种入职前后,理想与现实的明显失衡让辅导员难以接受,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又看不见在辅导员岗位上的进步空间,最终造成身心俱疲,消极应对,甚至失去自我。

三、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格局。“各美其美,每美益用。”纵然社会为现代大学生贴上了各种标签,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提倡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对待学生天性,树立乐观的人性观,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内在的需要和倾向。面对高职学生生源特征,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要宽容,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2.重塑学生工作质量观,适时调整工作压力。学生工作质量“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尽善尽美、避免出现完美主义”。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自己工作期望值过高,追求十全十美。然而在现实中,面对诸多机械复杂的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因此遇到问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自信,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工作的得失,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而产生厌恶情绪,客观接受工作压力。

3.创新工作方法,合理制定短期个人目标。辅导员要对自身的行业与工作做细致的研究,使自身从内心深处爱上辅导员工作,每个人都要做好定位,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保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之后,由于平时事务繁忙,出现工作思路僵化保守,简单枯燥是必然的。当处于职业倦怠期时,辅导员要重新改变工作思路,开辟新的思维领域,为自己的职业前景制定短期个人目标,努力逐一实施,逐步让自己获得工作成就感。

4.加强学习,逐步实现个人业务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陶渊明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至今被人所传颂,就是鞭策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尤其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更是要与时俱进。2012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技能和岗位练兵等活动,增强业务技能。按照“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路径进行培养,高校可专门设立“辅导员科研基金”,提供“专家化”发展的研究经费等支持条件,用来鼓励辅导员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修,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与此同时,高校改善輔导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助力成长成才,打通职称晋升通道。

作为高校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敬畏辅导员岗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  杨洋,陈世纪.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4,(12).

[3]  郭志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探析及其对策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

猜你喜欢
根源职业倦怠辅导员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