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翠萍
联读是一种教学手法,有同作者作品联读、同主题作品联读、同写法或其他相同之处的联读等方式。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引入联读手法,可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文化意境,体会诗文的艺术内涵与人文情感,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提高诗文鉴赏与审美力。同时,联读手法打破单一诗文教学局限,由此及彼,拓宽学生人文视野,发展言语思维力。
一、组诗联读,从古诗剖析与对照中加深理解
在组诗联读中,可以是同诗人作品,也可以是同体裁作品,还可以是同表现手法作品联读。在组诗联读中,要结合古诗词需要,灵活选择联读方式,深化学生对诗词内涵的把握。
1.对同作者作品的联读
很显然,同作者诗词的联读,多是由同一诗人相同或不同类型的诗词进行联读,从诗词的阅读、品悟、主题挖掘中,来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来洞晓诗词作品的人文意蕴。正所谓“诗言志”,而志,恰为作者心之所也。以李白为例,李白的诗篇很多,对其作品展开联读教学,我们选择“李白与月亮”的诗词。如《古朗月行》《月下独酌》《把酒问月》。三首诗均以月为对象,表达诗人对月的情感与想象。在《古朗月行》中,月代表了遐想与希冀。在《月下独酌》中,月送来慰藉。在《把酒问月》中,月增添了情趣。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其在作品中对人、对事、对物的理解,往往充满了浪漫色彩。通过联读其诗,帮助学生读其诗,悟其意,知其人。
2.对同主题作品的联读
在古诗文教学中,将不同诗词主题相近的诗词展开联读,让学生从诗词中引发思考,领会诗词的内涵。通常,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主题主要有怀乡、怀人、歌咏抱负、爱国忧民、寄情自然等。如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乙亥杂诗》等,这三篇诗词作品,均以爱国为主题,我们通过联读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诗词中感受相同的愛国意蕴。三首诗词中“但悲不见九州同”“西湖歌舞几时休”“万马齐喑究可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陆游、林升、龚自珍,三位诗人却怀着对家、对国的深切期盼。陆游的内心,写满了不甘与牵挂;林升的内心充满了痛恨与愤怒;龚自珍的内心,藏在渴望与希冀。通过联读诗词,分别从其所在的社会,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衬托出作者无限的爱国热情。透过三首诗词的阅读,从中反思,如何才能促进祖国统一?有学生想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加深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力。在古诗中,对乡愁的表达,如高适的《除夜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杂诗》等,三首诗词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的怀乡情愁。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个字紧扣主题?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发现“少”字,最能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还有一个“异”字,两次运用“异”字,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在《杂诗》中,诗人不问家乡,却问窗前的梅花,这种手法,将乡愁浓缩于“梅花”,更显乡愁浓烈。
3.对同手法作品的联读
阅读古诗词,从中品味音韵美、意蕴美、形态美等。不同古诗词,在言语表达与形式上,既见形,又得意。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联读古诗词,要把握不同诗词的写法特点。如借景抒情式,托物言志式,动静结合式,以小见大式等。在学习《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时,两首诗,均采用动静结合方式,来表现“四时景物皆成趣”。在《山居秋暝》中,让学生从阅读中抓住关于景物的描写词汇,如“照”“流”“归”“下”等,这些字的运用,将景物描写更加灵动。同样,在《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渔火”“寒山寺”“钟声”等,更是将夜泊枫桥的情景进行了生动刻画。透过这些文字,引领学生去思考,作者在写景时有哪些共同点?不同的意象,所表达的秋景,为我们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二、诗文联读,从诗文衔接中发展言语思维
古诗词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言语表达上去分析、归纳和演绎,获得人文素养。
1.古诗与现代文联读
从古诗阅读中,诗词的言语往往凝炼、抽象、浓缩,与现代文阅读相比,具有较大差异性。解读诗词,既要读字,又要思义,更要透过文字意象,来把握其情感内涵。通常,教师在解读古诗时,逐字逐句翻译,虽然解读很细,但无法把握诗词的情韵。在现代文阅读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形象的挖掘,从文字中去体会情感。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对照阅读叶圣陶的《瀑布》,以及李有贵的《黄果树瀑布》,三者都是写瀑布,但写法、意蕴和内涵又各有千秋。通过读古诗,再看《瀑布》,“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作者利用比喻,来表现瀑布的形态;在《黄果树瀑布》中,“‘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作者由远及近来描写瀑布的声音,并从生动的语言中来表达所见、所闻,极富言语张力。
2.古诗与小古文联读
对于古诗词与小古文,两者都属于古文范畴。诗词的写法,讲究格局,而小古文则较为多样、随意,没有固定的格局要求。在联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品鉴古文的写作风格,感受古诗与小古文的情韵之趣。如在学习《村居》时,对于诗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与朱文君的《放风筝》展开联读。“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古诗中的“纸鸢”,就是“风筝”。对于如何放风筝,作者将迎着东风,前后追逐的乡村情景进行了生动表达。同样,辛弃疾在《村居》中,将“茅檐”“溪”“草”作为乡村景致,来表达美好的意境。通过联读教学,增进学生对“乡村”的理解与感受。
三、诗书联读,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
读诗与读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展思维,品味文质兼美的言语智慧。
1.古诗与绘本联读
对于低段古诗词的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绘本,从绘画、文字中联读古诗。在学习《渔翁》时,该诗是柳宗元的山水诗,寄情于景,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样,在乌利·舒利瓦茨的《黎明》绘本中,运用水墨山水技法,来表达黎明的晕染效果,整个作品不疾不徐,排版与色彩交相辉映。两者的联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绘本所带来的丰富的带入感,也让古诗教学更具文化魅力。
2.古诗与整本书联读
杨振良编写的《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为拓展诗书联读提供了范本。从“横看成岭侧成峰”,想到对“山”的解读;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想到对“风”的解读;从“千里怀人月在峰”,想到对“月”的解读。围绕读诗,衔接读书,从诗文中品悟意象表达,从整本书阅读中感悟情感。教师通过诗文联读,来聚焦语言表达,增进学生阅读感悟。
总之,在古诗中渗透联读,要基于学情,指向阅读重点、难点,灵活整合联读内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中心小学(25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