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超声治疗联合应用基础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2020-06-24 09:43李凌华李建群刁云会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通率经颅脑血管病

李凌华,左 英,李建群,刁云会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脑电图室,四川 泸州 64600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指脑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等严重病理改变,继而血管出现狭窄、闭塞改变,甚至出现继发性血栓,从而导致脑部血管内血流供应中断,脑细胞出现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最终引起一系列神经改变[1-3]。它为脑血管病之首,是引起人类死亡的前3位原因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是全球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4]。西医治疗,迄今尚无重大突破,方法虽多,疗效尚不十分肯定。脑部存在特殊的血脑屏障,药物难以通过该屏障,因此药物干预难以奏效。临床上有研究报道使用溶栓药物进行干预,但会导致严重出血反应[5-6];介入治疗准备工作耗时,大部分患者准备完成后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机;微创血肿碎吸术,尽管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优势,但临床上经常碰到血栓未溶解的情况。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择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基础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治疗组实施经颅超声联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单纯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中男29例,女31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5.6±10.2)岁;高中以下文化41例,高中以上文化19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4.7±9.8)岁;高中以下文化40例,高中以上文化2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诊断标准;②神经功能缺损遵循大脑中动脉分布特点;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均发病时间未超过3天;⑤缺血损害的早期征象<MCA供血区的1/3;⑥没有溶栓禁忌证。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奥扎格雷钠(北京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规格:80 mg/支),每日2次,一次80 mg,溶于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l/支),每日1次,一次5 ml,溶于250 mL的5%的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辛伐他汀(成都华宇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mg/片),每日20 mg,晚间顿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颅超声溶栓治疗。经颅超声溶栓治疗流程如下:先将经颅多普勒2MHZ声头(深圳市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置于病变侧的颞窗部位,用头架固定,使用耦合剂以保证超声透人颅内,照射MCA近段(M1)和远端(M2),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10天。两组均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颅超声溶栓治疗。经颅超声溶栓治疗流程如下:先将经颅多普勒2 MHZ声头(深圳市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置于病变侧的颞窗部位,用头架固定,使用耦合剂以保证超声透人颅内,照射MCA近段(M1)和远端(M2),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10天。两组均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价

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7]。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W和2W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于治疗后2w进行疗效判定。见表1。

表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3.2 血管再通率评价

治疗后3 d内行TCD对颅内病变和(或)血管状况进行评价。纳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血流分级均为TIBI1~3级,其中完全再通:治疗后TIBI分级为5级;部分再通:TIBI分级增加大于等于1级,但没有达到5级;再闭塞:TIBI分级降低大于等于1级;未再通:TIBI分级未出现变化。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部分再通)/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 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x2,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患者36例,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总有效患者28例,总有效率为46.67%,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 w及2 w,对照组均高于治疗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分组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W 治疗后2W治疗组 60 14.29±4.28 10.58±2.75 10.08±2.59对照组 60 14.48±4.11 13.88±3.27 13.10±3.18 P值 --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治疗组血管再通患者31例,再通率为51.67%,对照组13例,再通率为21.67%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管再通率显著升高(P<0.05)。见表4。

3 讨 论

奥扎格雷钠是一种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其能促进前列环素产生及抑制血栓烷A2生成,从而平衡两种物质的关系;通过抑制脑血管痉挛,进而增加脑部血液流量;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有效扩张脑部血管作用[8-10]。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作用,从而有效防止脑血管病发生。辛伐他丁是一种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其能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形成[11]。近年来,超声波溶解血栓作为一种新颖的技术,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12]。经颅超声是指固定频率固定强度超声波穿透颅骨到达存在病变的脑血管位置,利用多种物理学效应,如声化学效应、热效应、微流效应、透入效应、机械振动效应等导致纤维蛋白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同时其还能有效缩短血流再灌注时间和逆转脑细胞缺[13-14]。超声振动通过有效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进而提高患者脑组织的血流量[15]。Alexandrov AVD等率先报道经颅多普勒超声干预急性脑梗死的研究,结果显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促进血栓溶解有显著疗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此方面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1972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郎鸿志首先找到了经颅超声干预治疗的安全剂量,并首先用于临床治疗。《天津医药杂志》在1974年发表了篇报道,关于“超声治疗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脑溢血偏瘫的报告”,这是目前国际上最早的报道(查新资料)。对接受超声治疗的病人进行了5年随访,结果显示经颅超声治疗是一种快速、无痛及安全性较高的方法。

表4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本研究显示,对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后1 w及2 w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组,表明经颅超声溶栓治疗联合奥扎格雷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及辛伐他丁对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作用更显著。原因是经颅超声溶栓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更好的恢复脑组织氧气与血液的供应,进而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方案能够更好的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原因可能与经颅超声能够协同增强奥扎格雷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及辛伐他丁有关。

综上所述,经颅超声溶栓治疗联合奥扎格雷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及辛伐他丁能够显著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显著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值得下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通率经颅脑血管病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