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者并发休克的影响因素探讨

2020-06-24 09:43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补液休克入院

张 倩

(昌邑市人民医院李家埠社区服务中心,山东 潍坊 261300)

烧伤是一种由热、电流、化学物质和激光辐射等因素引起的严重创伤[1]。烧伤休克是烧伤后发生的一种复杂的早期临床综合征,由于血容量丢失,创面暴露于空气中,容易发生感染[2]。目前,临床上关于烧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欠佳,大部分医院将治疗方法放在早期治疗和护理,以期减少感染和预防休克的发生,总体疗效欠佳,为此,本实验对烧伤患者并发休克做了相关研究,以期降低临床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率,为日后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本实验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住院烧伤病人的基本资料,对影响烧伤休克发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4月~2019年4月共收治326例住院患者。男性198人,占60.7%;女性128人,占39.3%。这项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受试者均获得知情同意。

1.2 方法

整理患者资料,按患者年龄、烧伤面积、烧伤后住院时间比较患者休克发生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及观察指标

分别按年龄、烧伤面积以及烧伤后入院时间将病人进行分类,计算各组患者休克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表示计量资料时利用(±s)的形式且行t检验,P<0.05时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表示计数资料时利用率的形式且行x2检验,P<0.05时表示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年龄与休克发生率

本研究发现年龄≤7岁儿童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烧伤面积与休克发生率

烧伤面积越大,休克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烧伤后入院时间与休克发生率

伤后4~12 h内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烧伤后入院时间与休克发生率

3 讨 论

目前,烧伤性休克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根据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后对其进行补液治疗,临床指标和患者真实的病情不同步性,导致治疗效果难以突破,本研究表明,年龄≤7岁儿童和≥60岁并发症及治疗难度较大。由于小儿和老人烧伤后的影响因素较多,甚至一些因素存在后能加剧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此类人群的特殊性,临床应该引起重视。小儿皮肤细嫩,烧伤易引起深度烧伤,老年人年龄过大,机体耐受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低下,以及此类人群可能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及身体内在环境等特殊原因,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即感染和休克的可能性就越大。休克类型为血容量休克,故医院应根据体液丢失情况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经验做出相应的治疗调整。烧伤后休克比较复杂,重复补液固然重要,但是需要医生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位患者的详细情况制定相应的补液量和治疗措施。

研究发现,发现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生休克。烧伤的面积越大,患者发生休克的概率越高。同时还发现烧伤后4~12h入院的休克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的局限在于样本量较小且观察时间较短,日后可进一步完善本实验,供临床参考。

猜你喜欢
补液休克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早期液体复苏不同补液速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碘克沙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口服补液盐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
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对比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